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10.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缓解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其潜在风险也带来了监管上的挑战。为促进供应链金融更好更快发展,建议北京市应在完善风险评估与信用审查机制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积极立法执法,从而构建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

(1)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做好应急措施

银行应细化评估条目,审查供应链所处行业风险,如成熟度和周期性,及主体资信水平,如资金流转情况和经营状况,可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实时监督。密切关注抵押物品市场价格情况,出现风险因素时,应尽早识别风险类型,采取应对措施,使用诸如保险等方式分摊风险,尽可能地以低成本规避风险,避免损失波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

(2)健全信用审查平台,提高准入门槛

在北京大数据技术应用开发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完备详尽的信息备份已可以实现,因此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供应链中企业的信用档案,对过往的履约情况、经营情况及交易完成度进行备份,将恶意逃债或私自改变贷款用途的企业拉入黑名单。银行应提高对贷前审查的重视程度,把控好防治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各个企业在供应链中寻求合作时,也应详细了解合作企业的信用和经营情况,做到强强联合,提高运营效率。由此提高准入门槛,降低风险概率。

(3)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业务水平

随着供应链金融进入信息化时代,行业中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其业务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具有相关业务知识的管理人员可以制定出高效的管理办法,统筹供应链上企业的运营状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业务人员能不断对相关服务进行革新,满足市场需要,避免因业务与企业的不契合而带来风险。在北京,大量供应链金融公司都发布了岗位招聘信息,相关部门应着手整合信息,完善人才数据库,优化企业与人才的交流。同时,应积极提高业务水平,效仿其他地区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组合包,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融会贯通,企业自由选择,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4)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契约意识

建议北京市政府进一步加强立法执法力度,扩大相关法律的覆盖面,对诸如抵押物所有权等易产生纠纷的法律盲点予以补全,严惩违法行为,塑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企业也应明确其职责,严格遵守契约内容,产生纠纷时积极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从而营造守法守信的氛围,进一步减少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