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城市金融

5.城市金融

(1)定义

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所谓北京非首都功能,是指与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核心功能不符的城市功能。所谓城市金融,张幼林、苏诚、胡靖怡(2017)对其概念做出明确定义,即除逐渐弱化北京的非首都职能以外,还要提高北京市的城市管理水平,尽快实现城乡协同发展,金融机构也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各类项目提高融资支持,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等,构建具有北京特色的金融体系。

(2)北京市城市金融的特征

城市金融不仅包括北京市的金融体系部分,更包括生态环境部分(即绿色金融)。其中,金融体系部分包括金融机构(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当地政府部门、当地常驻企业、当地常驻居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当地中介组织等。生态环境部分既包括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治环境),又包括中观环境(区位优势、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城市土地规划、诚信文化环境、市场秩序环境、法规、政策及制度环境、社会保障体系)和微观环境(会计清算、审计环境、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当地银企关系、常驻企业改革进展、金融制度与相关政策等)。

(3)北京市城市金融现状

①发展首都品牌

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北京日报的《新时代新机遇新形象开启北京品牌高质量发展征程——北京举办2019年首都品牌发展研讨会》工作动态总结,北京市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实施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如“10 + 3”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政策、5G 计划等,为形成并发展独特的“北京”品牌效应奠定基础。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整理可知北京市典型的品牌产品涵盖医学、电子设备等诸多方面,如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脑起搏器、迷走神经刺激器、脊髓刺激器、骶神经刺激器等系列化神经调控产品,和利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行车综合自动化系统(TIAS),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的300 多项医学专利,中科博联的多功能智能环保装备(环保机器人)等,这些创新产品在提高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同时,带动北京市的品牌文化发展活力,成为北京品牌效应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的敲门砖与重要产品基础。[25]

②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在关于2018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截至2018年年底,当年的专项台账销账面积在腾退土地方面高达约7 000 公顷,在拆除建筑方面高达约5 000 万平方米。[26]

③严格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措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2018年度绩效管理工作自查情况的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北京市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高达496.23公顷,其他保障房用地的实际公顷数也大于计划数,超额完成保障性用地落实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