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部金融
随着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功能愈加明显。总部金融的高效发展有利于提高北京市整体金融服务水平,《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在金融服务维度方面,上海、北京分列一、二名。总部金融是总部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总部金融在快速发展中遗留的问题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全面了解总部金融,把握风险源头,切实做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金融的中介作用,实现金融与经济“两条腿”走路,对于防范北京市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1)定义
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将此作为“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
李晓峰[1](2009)将总部金融界定为金融企业总部聚集及辐射效应。部分学者把总部金融定义为集团公司总部的金融运作,如:项银涛[2](2014)认为总部金融是指企业集团总部集聚后形成的集团资金运作及其变化。对李晓峰总部金融的概念界定进行了外延,不仅将金融业总部的聚集及辐射效应涵盖其中,而且特别强调了总部金融是基于总部经济的一种金融运作模式。他认为总部金融有三种主要运作方式:基于集团财务公司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基于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基于企业成员之间相互借贷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系统地说,总部金融是指与总部经济密切联系、高度耦合、金融规模相当、金融结构相匹配、金融交易高效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总部。与之相关的概念是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城市核心区域依据现有的资源、产业和政策优势,结合地区高端化、差异化发展的目标,通过产业集聚、产业链延伸,形成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系统化经济形态,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在区域中心或中心城市高度集聚,并通过调度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对周边甚至全球产生强烈辐射效应的经济形态。2015年发布的《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北京的“总部经济”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在全国35 个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名表上,北京以88.99 分的成绩位列第一名。总部金融与总部经济如影随形,耦合发展,总部经济的发展需要总部金融的支持,总部经济像“大船”,而总部金融像“海水”,没有海水,大船无法运行;海水太浅,则大船会有搁浅的危险。
金融机构总部主要包括银行、基金、券商和保险等领域。尤其是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银行总部所在地代表着金融实力。银行总部所在地意味着与总部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更大的资金规模,能够提供更优质、更便利化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进而形成对各地总部经济发展有力的金融支撑。任永菊[3](2009)认为跨国银行地区总部可以通过溢出效应促进金融中心建设。伦敦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既是总部经济的重要聚集地,又是总部金融机构的所在地,更是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是目前举世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总部经济的成功典范。2018年世界500 强排行榜已出炉,上榜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有10 家,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 个国有大行以及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的总部在北京,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在上海,招商银行总部在深圳,兴业银行总部在福州。
(2)北京市总部金融的特征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信息和对外交往中心。同时,北京具有明显的人才、教育、科技资源优势,能够为总部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北京利用其独有的优势,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金融业与北京经济结构高度契合
经初步核算,2018年北京全年生产总值约实现30 320 亿元,按可比价格测算,同比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7 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增加值5 647.7 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24 553.6 亿元,增长7.3%。金融业增加值为5 084.6 亿元,同比增长7.2%,占总产值的16.8%位居首位。
②种类齐全,资源优势突出
首先是类型丰富,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体现在国内外金融机构的汇聚,银行、保险、券商、会计、咨询、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和金融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北京“汇聚一堂”。其次是资源优势突出,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密度大、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和制度完善等方面,尤其是人才聚集所带来的“溢出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北京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使得北京金融体现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③辐射半径广,但是区域协同效应低
主要表现为,北京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北京设立办公地点,一方面会提高北京市的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功能;另一方面,北京作为决策和监管中心,更多的金融机构把总部设在北京,既方便监管层的监管,也有利于机构与监管层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监管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有利于维护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由于总部经济发展所固有的“资金池”效应,加剧金融资源配置的区域不均衡性。京津冀差异化金融政策不明显,三地金融发展水平不均衡,“京津冀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依然很低,尚未形成有效合力。企业总部的资金集中管理加速了资金从非总部所在地向总部所在地流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京津冀的带动作用。
(3)北京市总部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利用金融产业绩效、金融机构实力、金融市场规模和金融生态环境等四大领域的91 项指标综合评价我国金融中心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我国金融中心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有益启示。2018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第十期发布,显示金融中心“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上海依旧是一枝独秀,领先其他城市,北京位居第二,北京在金融中心功能方面与上海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绝大多数金融市场集中在上海和深圳。
北京的总部金融主要为一街一区:金融街和CBD 区域。金融街从1994年建设到现在已经逐步成为全国金融机构总部的汇集地。近5年来,北京金融街新入驻金融机构500 多家,一半以上属于新兴金融业态;目前金融街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99.5 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近40%。金融街聚集了我国金融业最高管理机构“一行两会”,以及实力雄厚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总部。还聚集了众多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总部等,金融街逐步成为监管、结算、信息和决策中心。自2015年以来,中国发起设立的首个国际金融组织——亚投行以及丝路基金、中拉产能基金、中俄基金、中非基金等一系列由我国主导的投资基金相继在北京金融街设立。
越来越多的国外金融机构也在此落户。例如,《财富》世界500 强上榜外资机构中有18 家在北京金融街设立分支机构,瑞士银行、摩根大通等四家外资银行在金融街设立中国区法人总部,高盛、法国兴业银行、VISA、万事达等国际金融集团先后选择在金融街设立区域总部。全球最大商品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首家在华业务机构、摩根大通全球第二大量化分析研究团队、摩根士丹利全球第三大金融工程和金融模型分析团队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顶尖研发团队也在金融街快速发展。
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借助其充足的土地资源、得天独厚的涉外资源和雄厚的综合资源吸引众多重量级国际金融机构及其总部在CBD 聚集,成为了北京国际金融资源最集中的区域以及北京与国际金融业接轨的窗口和平台。奠定了 CBD 区域作为首都总部金融的副核心区和北京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中心的发展地位。国际金融公司的聚集,使得CBD 成为集管理功能、集散功能和交往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区域,充分体现着其作为全球经济循环网络中的空间节点和集散各种经济资源以及生产要素重要地区的角色。
(4)北京市总部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高端人才数量与总部金融的快速发展不匹配
以银行业为例,人均资产管理规模远超银行业平均水平,特别是风险、合规、内审部门人员力量非常薄弱。按照国际经验,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从业人员一般占本市人口总量的10%以上,区域性国际金融城市金融从业人口也会达到5%。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金融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55.45 万人,仅占常住人口(2 171 万)的2.55%,高端金融人才更为短缺,由此会加大金融风险的概率。
②总部金融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监管套利、隐匿风险的通道机会
总部金融给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以监管套利、隐匿风险为目的的通道业务。尤其是利用信托通道进行监管套利、隐匿风险的金融同业通道业务。通道业务最多的还是银行,银行为了规避监管,将信托、券商和基金等金融机构作为自己的特殊目的载体(SPV)进行资产证券化等资产管理业务,由此银行业务由表内转为表外,不受监管。一方面,银行表外资金流向难以确定,导致监管难度加大,甚至有好多资金成为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不仅影响了利率市场化,也加大了市场的违约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表外资金的隐匿性,使得央行在量化市场资金流动性时产生偏差,使得货币政策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③交叉金融风险值得警惕
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体制的改革,各金融机构的联系将会日益紧密,关联度持续上升,互相投资持股的现象会更加普遍。由此带来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重叠,加大监管难度。对于混合、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缺少明确的法律授权和清晰的监管职责划分,容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由于不同部门的监管规则不统一,被监管者则有机会寻求适用最宽松的监管要求。
④流动性风险水平明显上升,信用风险隐患不断积累
地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的金融服务水平,促使闲置资金的合理分配。但是,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将会给北京的金融稳定带来挑战。金融机构在经济中充当的角色是金融中介,主要业务收入也是来自其向客户提供的服务费,北京金融总部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竞争也会加剧,各机构争相抢夺业务或拓展业务,而部分业务可能本身就有问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资金融入方虽然在短期内金融中介的帮助下获得发展乃至继续生存的资金,但是偿债压力加大,其流动性必将会受到影响,违约风险上升,由此加大金融波动的概率。
⑤存在以套利为目的的“伪创新”
金融创新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是过多过度,而是相对不足,以套利为目的的“伪创新”依然存在。
这种现状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最为明显。一方面,随着人们的教育水平提高,人们对自己的预期财富会随之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增加,对于养老金的需求也将会上升。由此,人们对于财富管理需求将会上升,对于增值需求加大,因而促进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银行、保险以及券商纷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或者资产管理部,在金融理财产品上进行“创新”,吸纳社会上这部分有增值需求的资金。但是,由于相应金融人才的缺乏,以及为了快速拓展业务而忽视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导致2018年许多基金和P2P 等金融机构出现严重问题(爆雷),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⑥总部金融过快发展,混业经营现象愈加突出
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下,我国信托业实质上已经形成了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基金等领域的经营主体都可以借助各种形式涉足信托业务,出现了类信托资产管理业务属性不明,同性质信托业务多头监管,信托业监管规则不一,监管套利难以遏制的监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