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澳门报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当代澳门报业发展历程

辛亥革命后,澳门的报业进入了商业化时期,澳门中文报业蓬勃发展,出现了一批大众化报纸。1913年6月3日,澳门赌商卢廉若创办《澳门通报》,该报新闻包括“港澳新闻”“粤省新闻”“京沪电讯”;注重言论,设有“时评”“短评”“论说”等栏目;而且还刊登有狗马经和博彩、六合彩投注等赌经,是澳门狗马经报纸的鼻祖。1916年创办的《澳门时报》,以大篇幅刊登“中外新闻”“粤省新闻”,辟有“冷评”“时论”等专栏;同时,十分重视“赌经”,不惜版面,以争取读者、扩大销路。1917年8月,《澳门日报》创刊,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考虑到读者关心时局变化,报纸注重相关新闻报道和言论,辟有“评论”“专电”“时评”多个评论专栏;此外,还专设“谐部”版,刊登各种副刊文章,同时广告也占有一定比例。1920年,《濠镜晚报》创刊,开澳门黄色报纸之先河。

20世纪20-30年代,受澳葡政府报纸津贴政策的影响,出现两家以上报纸“套版”印刷的现象。尽管澳门报刊津贴制度的准确起始时间尚未能得到考证,但有学者指出起因是:《澳门时报》创办人陆庆南与当时的澳督关系良好,因而获得了政府每月发放的津贴,[2]澳门华文报刊津贴制由此开启。当时津贴制度的随意性,造成报刊经营的投机现象。如1924年创刊的《平民报》《民生报》每天采用《澳门时报》的新闻内容,只有副刊略有不同。这三家报纸同属一个老板,“当时政府每月补贴60元给在政府处登记的每一家报纸,这样以‘套版印刷’方式运作相当于可以拿到额外的120元政府津贴”[3]。1932年11月创办的《朝阳日报》与1933年创办的《大众报》,也采取套版印刷。这一时期,只有1924年创刊的《新声报》有自己单独的印刷所。这几家报纸的发行量仅有二三百份,内容主要靠剪贴香港和广州的报纸,因此有“六报三馆一来源”的说法。[4]这种状况直到《华侨报》出现才有所改变。

《华侨报》创刊于1937年11月20日。“七七事变”以后,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大批内地和香港居民涌到澳门避难,澳门人口大增,这促进了报业的发展。香港《华侨日报》社长岑维休委派该报编辑赵斑斓、雷渭灵两人到澳门创办了《华侨报》。《华侨报》当时在澳门报界首先采用先进的收报机收录国内外资讯,为宣传抗日立下汗马功劳;报馆还专设采访部,摆脱了以往报纸新闻靠剪贴穗港报纸的局面。其版面内容主要有:要闻(以澳门新闻为主)、澳门及广东新闻、中国内地及国际新闻、香港新闻、赛马报道、广告等;同时还设有“华青”副刊,专登载小说、影视、广播、戏曲新闻等;还曾经出版过《华侨晚报》。由于报道及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华侨报》销量迅速达到日销万份[5],创澳门新闻史纪录,成为澳门的主流华文报纸。

抗战期间,在澳门创办的报纸还有《醒群报》《复兴报》《市民日报》《体育报》等,都是支持抗日的报纸。当时,澳门最大的爱国团体“四界救灾会”的会址设在《朝阳日报》社内,《朝阳日报》负责人陈少伟出任“四界救灾会”的主席。《朝阳日报》《大众报》《新声报》是澳门同胞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宣传阵地。但是,由于日军在广东的军事进展及日本政府的不断施压,澳葡当局为了保持所谓的“中立”,禁止澳门民众进行公开的抗日活动,并从1938年开始对澳门报业实行严格的新闻检查制度。澳门所有报纸在付印前均要将清样送至出版物检查委员会总办公厅接受严格检查,涉及抗战反日的内容整段或整篇被禁止刊出,导致报纸出现“开天窗”现象。1939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逼近澳门,为了保住澳门,葡萄牙宣布澳门为中立地带,同时对澳门报业的“管束”更为严格。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沦陷,更多的难民涌入澳门。由于日本军的封锁,澳门经济陷入了极端困难之中,物价飞涨,办报必需的白报纸严重缺乏,加之严格的报刊言论查禁制度,一度繁荣的澳门报业面临经营和生存的危机。继1938年《民生报》停办之后,1941年《澳门时报》《平民报》《新声报》相继被迫停刊。1942年初,在日本驻澳特务机关的策动下,汉奸文人刘传能、陈昌文等人在澳创办了《西南日报》(1942-1945年),不久又创办了另两份汉奸报纸《民报》(1942-1945年)和《世界夜报》(1942年-不详)……这几份报纸一方面大肆鼓吹“大东亚共荣圈”;另一方面采取非常手段打压其他报刊,迫使《大众报》《朝阳日报》等爱国中文报纸于1942年下半年先后停刊。[6]澳门报业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在战时的严峻形势下,澳门报业坚持发声,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C.冈恩在其所著《澳门史(1557-1999)》中这样描述:“尽管所有报纸都受制于一个时刻提防不要冒犯日本的政府审查,受制于严守中立的编辑倾向,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它还是提供了远东唯一的媒体典范。”书中转引当时英国情报部门对澳门报纸的评价:“(英文周报《澳门论坛》)与其说是中立的,不如说是亲盟国的”,伦敦的《泰晤士报》和路透社都被作为报纸消息来源。该报在1944年4月2日报道了丘吉尔的演说“我们最伟大的行动如今正在接近的时刻”中的主要观点,以及尼米兹向帕劳群岛推进的消息;葡文午报《澳门之声》则被评价为“严格中立”,该报因刊发美国太平洋关系研究所“流放日本天皇”的建议,出版四个月即被澳门审查机构关闭;战时澳门最畅销的华文报纸《华侨报》,被描述为“中立的、有影响的报纸……不发表未经证实的消息”,该报与它的子报《新声报》《新声日报》《体育报》,“表面中立,实际上是亲盟国的”;发行量居第二位的《大众报》则被描述为“实际上是亲重庆的”。[7]

1944年8月15日,《市民日报》创刊,这是一份由华人合股经营的地方性小型日报,创办人为何曼公。澳葡政府曾暗中支持该报,以抗衡当时亲日报纸的影响。该报的内容有:澳门新闻、赛狗消息、体育新闻、博彩业消息、广告等。抗战胜利后,亲日报纸销声匿迹,澳门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46年,澳葡政府出版了政府机关报《复兴日报》,此报维持了两年多。[8]1948年,《精华报》创刊;同年,战时停刊的《大众报》复刊。

1945年抗战结束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澳门老牌报纸《华侨报》《市民日报》《大众报》等持亲国民党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3月,澳门新民主协会创办《新园地》周报(见图6-1),该报以“做人民喉舌,为同胞服务”为宗旨,在广大民众中拥有大量读者,但当时在澳门亲国民党的报纸仍然占据上风。[9]这一时期,左右两派报纸阵线分明,其中,《群与力》与《新园地》的内容针锋相对,直到《澳门日报》创刊(见图6-2),这种状况才得以扭转。

图6-1 《澳门日报》前身《新园地》

图6-2 《澳门日报》创刊号

1958年8月15日,《澳门日报》在《新园地》的基础上创刊,在发刊词中宣称:“我们将竭尽所能,宣传爱国主义,宣传社会主义真理……促进澳门同胞的大团结,全心全意为澳门同胞真诚服务。”《澳门日报》以报道中国内地建设与澳门社会发展为主,受到澳门同胞欢迎,首日即创下10100份的销量[10];随着《澳门日报》在反民族压迫的“十二·三”澳门民众运动中树立起权威,其发行量直线上升,使“亲台”报纸相形见绌。然而,由于受内地“文革”风潮影响,报纸随即减少软性新闻,大量转载内地报纸的“革命文章”,严重脱离读者需求,导致销售量急剧下滑。“文革”后,《澳门日报》恢复受读者欢迎的版面,增加信息量,拓展报纸内容,并且增添设备、改进印刷技术,令版面美观清晰,发行量跃居全澳报纸第一位。[11]1980年,《澳门日报》开始迈步甩开同行,至20世纪90年代稳占澳门平面媒体80%以上的市场,目前仍是澳门最具影响力的媒体。

在《澳门日报》创办、崛起和发展的60多年中,澳门报业的布局也逐步形成。1963年10月3日,以“狗经”为主要内容特色的《星报》创刊,与已有的《大众报》《华侨报》《市民日报》《澳门日报》形成五家日报竞争的格局。《华侨报》《市民日报》《大众报》的“亲台”立场逐步发生转变。直到60年代前期,《市民日报》的报道一直使用“中华民国”纪年,自从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澳门爱国力量壮大,该报由偏向台湾转为采取中间立场。同期,《华侨报》也由“亲台”立场转向爱国立场,发展为澳门第二大报。1977年,《华侨报》社长赵斑斓去世后,赵汝能接替父亲任职,直至1996年病故。在此期间,赵汝能曾任广东省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在70年代,澳门还有两份中文周报面世,分别是1972年创刊的《时事新闻》和1978年创刊的《澳门体育报》。

20世纪80年代,澳门报业开启新篇章。《先锋日报》于1982年1月创刊,以高薪向各报“挖角”,争取现职资深从业人员加盟以打开局面,但由于经营不善,于1984年10月停刊。同年,《澳门体育报》改为《澳门体育日报》,后易名为《正报》,成为综合性日报。至此,澳门拥有六家中文日报,这一局面又维持了十年。而在此期间,由于澳门人口激增,工商业发展迅速,再加上自1986年6月关于澳门前途问题的中葡谈判开始后,澳门居民普遍关心社会政治,各家报纸的销量大为增加。同时,80年代初创刊的中文周报有《中西报》《至尊周报》。1982年,葡文《澳门论坛报》(Jornal Tribuna de Macau)和《澳门晚报》(Jornal de Macau)创刊,分别是澳门公民协会和葡萄牙人政治团体“民主联盟”的机关报,均由丁乃时(José Rocha Dinis)担任社长。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回归祖国的联合声明。在过渡期内,澳门报业出现空前繁荣局面:(1)中文日报增至8家,新增2家日报。1987年3月18日创刊的中英文周报《现代澳门》,于1991年4月改为《现代澳门日报》。1989年12月20日创刊的中文周报《华澳邮报》,于1994年12月20日改为《华澳日报》。《华澳日报》在创刊宗旨中明确注明:“积极参与澳门过渡期各项工作的舆论宣传,以报道和分析澳门社会时事新闻为主,兼顾海峡两岸的重大新闻,适当地介绍与澳门市民相关的法律行政知识”[12];(2)中文周报大量涌现,这一时期创刊的周报有《讯报》《澳门脉搏》《濠海报》《东望洋报》《濠景邮报》《象人周报》《文娱报》《葡华导报》《澳门经济报》《澳门地产报》等;(3)葡文报纸方面,有3份葡文日报(《濠程日报》《澳门人报》《今日澳门》)、1份晚报(《澳门晚报》)。此外,葡文周报有《澳门论坛周报》《商报》《香港澳门中国经济周报》《号角报》《句号报》;(4)英文周报有Macau Express等2家报纸。

1998年,澳门回归前夕,澳门葡文报刊已着手应对回归后的新形势,或合并出版,或邀请华人撰写专栏以增加华人读者,或增加新闻内容以进一步淡化政党报纸的色彩,或出版英文报刊以开拓英语市场。1999年澳门回归以后,特别是2002年澳门股权的开放,为澳门报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从2002年开始至2006年底,在澳门新闻局新登记的刊物(不一定在同年出版),便从20世纪90年代同期(1992-1996)的每年平均10种激增至23种,单是2002年和2004年,新登记刊物就分别有32种和36种。经济高速发展影响下的新生报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经济’内容为定位的新增刊物增加,二是以市场消费讯息为主体的免费刊物出现。前者像英文商业杂志Macau Business的姊妹中文月刊《商讯》和周报《澳门商报》,均是澳门报业史上较少的以商业资讯及经济内容为主的报刊。后者如以本地饮食资讯为主的类广告报刊——《品报》(月刊),每期印刷数千份免费派送,目标读者对象为来澳消费的游客。”[13]

根据澳门新闻局公开的刊物登记资料可知,截至2017年1月16日,澳门出版发行的各类报刊有68家,包括4个语种:中文报刊53家,英文报刊8家,葡文报刊6家,日文报刊1家。葡文日报3家,即《澳门今日》《澳门论坛报》《句号报》,其中《句号报》自2007年2月开始,同时发行英文月刊《澳门特写》(Macau Closer);2005年创刊的《今日澳门》是第一份在澳门派发的免费报纸,2015年8月更名为《正思今日澳门》仍为免费派送。2006年之后新增的中文日报《濠江日报》(2008年3月28日正式创刊)和《力报》(2012年9月23日正式改为日报),也均为免费报纸。打通传统媒体和网络的新型复合媒体是澳门报业发展的新力量。

以下为澳门目前出版发行的各类报刊:

日报19家——中文13家,即《澳门日报》《华侨报》《大众报》《市民日报》《星报》《正报》《现代澳门日报》《新华澳报》《澳门时报》《濠江日报》《澳门晚报》《力报》《正思今日澳门》;葡文3家,即《澳门今日》《澳门论坛报》《句号报》;英文3家,即《澳门邮报》《澳门每日时报》及BUSINESS DAILY

周报18家——中文16家,即《澳门体育周报》《讯报》《澳门脉搏》《澳门文娱报》《澳门观察报》《乐报》《澳门商报》《车世界》《捷点资讯报》《澳门会展经济报》《濠江晚报》《澳门节庆盛事报》《澳门华文报》《亚洲新闻报》《澳门焦点报》《澳门法治报》;葡文2家,即《号角报》《澳门平台》。

双周刊1家——中文《广野》。

月刊19家——中文15家,即《时代月报》《澳门月刊》《澳门青年报》《澳门妇女报》《商讯》《澳门特写》《九鼎》《新潮》《中华英才海外版》《澳门汇》《澳门尚》《新生代》《论尽》《SD杂志》《新澳门导航》;英文3家,即Macau Business,Inside Asian Gaming,Magazine & More;日文1家,即マカオ新聞/澳門新聞。

双月刊4家——中文2家《大众之翼》《品牌澳门》;英文1家,即《探索澳门》;葡文1家,即ESSENTIAL Macauo

季刊5家——中文4家,即《澳门管理人杂志》《澳门会展》《青年观察》《澳门教育》;英文1家,即《珠三角纵横》。

半年刊1家——中文《澳门中华医药杂志》。

年刊1家——中文《澳门博采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