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澳门报业发展特征
澳门曾长期被葡萄牙租占,从中西航运交汇的自由港,到成为世界赌城“东方的蒙特卡洛”,独特的城市发展路径,使澳门报业形成华文报纸、葡文报纸、英文报纸三大语种体系。
葡文报纸发端最早,但对澳门的社会影响力有限,至20世纪90年代仍大多为政党报,主要报道内容除少数重大的本地事件外,都与葡萄牙本土(特别是里斯本政坛)的政治情势有关,较少关心澳门本地事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澳葡政府才开始在澳门的中小学推广葡语,因而葡语报刊的读者对象仅限于居澳葡人、土生葡人和极少数懂葡语的华人。这些人大多是处在澳门政治上层建筑的高级官员、公务员和律师等专业人士,这进一步促成葡文报刊长期保持政党报纸的特色,不是葡萄牙执政党的宣传工具,就是政党或具有不同政见的团体之间斗争的工具,只出现过少数的非政党类报刊,而其中政治言论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自20世纪80年代始,澳门工商业快速发展,新兴的经济力量开始通过经营或控制葡文报刊影响政府政策,成为政党以外影响葡文报刊言论的新力量。但由于葡文报纸读者少、销售量低,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商业活动机构不愿在葡文报刊上刊登广告,其收入主要依赖政府和专营公司刊登广告,缺乏纯商业操作的大众化生存条件,所以形成了澳门葡文报纸几乎都由律师支持的特有现象。他们或支持政府和葡萄牙总统所属的党派,或站在葡萄牙反对党的立场监督、批评政府,或为土生葡人代言。但“当时大批葡裔的专业新闻工作者受聘来澳门主理报刊的日常营运,令报刊即使各具政治立场,形式上还是以专业为导向,消息性报道和调查报道增加,政论的内容相对减少”。[1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支持葡文报纸的律师离开澳门,葡文报刊出现了较大变革:一方面,数量收缩,葡文报社兼营英文报刊;另一方面,面向市场的葡文报开始出现。澳门目前的3家葡文日报都经历了这一变化和转型:《句号报》(Ponto Final),1991年12月18日由文化界人士杜莲玉(Herculano Estorinho,1921-1994)创办,初为周报后改为日报出版至今;自2007年2月,《句号报》同时发行英文月刊《澳门特写》(Macau Closer)。《今日澳门》(Hoje Macau)于1990年7月2日创刊,原称Macau Hoje,在1995年和2001年曾两度转让所有权,并附设英文版和中文版,2001年改为现名。《澳门论坛报》1998年由原澳门公民协会机关报和葡人政治团体“民主联盟”的机关报合并组建,2006年6月1日起改为日报。
澳门英文报刊的发展,“历来都是周边环境对澳门人口状况影响的一个重要投射”[15],与澳门在国际社会扮演的角色密切相关。当代澳门英文报刊发展有两个高潮期: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州和香港相继沦陷以后,澳门英语人口骤增,出现了以英语读者为对象的《澳门先锋报》(Macao Herald)、《澳门论坛报》(Macao Tribune)等。澳大利亚学者杰弗里·C.冈恩的《澳门史(1557-1999)》中还提到当时由英国难民创办的《复兴报》,书中转引了该报1945年9月11日的报道,英国总领事J.P.里夫斯介绍当时在澳门领取英国救济品的难民有9000多人。这些难民构成英文报刊的读者主体;[16]二是2002年澳门股权开放以后,外来人口骤增,对英语刊物出现了明显的需求,形成澳门英文报刊的第二次高潮,重要的英语报刊有《澳门每日时报》(Macau Daily Times)和《澳门邮报》(The Macau Post Daily)两份日报,以及杂志《澳门商务》(Macao Busines)和《澳门特写》(Macao Closer)等。
不同于葡文报纸长期以党派报纸面貌政治化生存,澳门英文报刊的商业特征更为突出,即使在战时,依靠读者的日常消费性需求生存的特色仍然明显。如1942年12月12日英文周报《澳门论坛》上“提到了教会活动,电影院、辩论会、演讲、麻将、桌球、运动、圣诞节舞会,以及唱大戏,这些都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澳门论坛》1944年4月刊有《无形枷锁》(Invisible Stripes)和秀兰·邓波儿主演的《我们的小姑娘》(Our Little Girl)的电影海报。1944年11月5日,《澳门论坛》头版在发布《为保卫桂林而战斗》新闻的同时,还有新中央大酒店开设了一家新舞厅和音乐厅,“给‘度假者’提供一位‘魅力四射、妩媚迷人的女主人’的广告”[17]。
澳门华文报刊出现较晚,但由于华人占据澳门人口主体,所以后来居上,自然成为澳门报业主体,并与澳门社会发展有更直接的呼应关系,不仅“反映了本地社会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信息的需求”,而且“更能反映澳门的社会变迁”。澳门新闻学者林玉凤曾总结澳门历史上有五个中文报刊集中出版时期,当代占据其中四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1)20世纪20年代前后;(2)30年代一直到抗战结束后的数年间;(3)80年代末90年代初;(4)2002年特区政府宣布开放博彩业以后。她认为中文报刊出版的这几次高潮的成因分别为:20世纪30年代主要受战时政局的政治因素影响;20世纪20年代前后和八九十年代之交,政策因素(政府报刊津贴)是主要驱动力;2002年以后经济因素成为最明显的推动力。[18]
通过对澳门报业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还可以看到澳门华文报纸发展的其他突出特点:
首先,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前,是澳门报业从近代党派报纸向现代商业报刊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商人办报屡见不鲜,出现了黄色小报(如《澳门晚报》),还有专登“花国”艳闻的《濠镜晚报》,以及为获取政府补贴的套版经营现象,这都体现了华文报刊转型过程中办报主体和办报诉求的变化。此外,不少华文报纸都同时设有“赌经”内容及多个时政评论专栏,也反映了澳门报纸从观点鲜明的政论党派报向商业大众报转型变化的特色。
其次,澳门华文日报的发展明显受到我国国内政治、经济政策影响。这在《澳门日报》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明显,其他报纸也都有不同侧面的体现,如:1976年,《华侨报》率先在澳门报纸上创办“经济版”,除在澳门销售外,还销往香港、珠海、中山、广州、台湾等地。1984年,《大众报》增辟“珠海特区版”。《大众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力于爱国宣传,1982年增辟葡文版,是唯一中葡文合璧的报纸。它的销售量居澳门报刊的第三位。
最后,澳门华文日报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基本定型。1994年,各中文日报在澳门新闻司登记的报纸发行量规模如表6-1。[19]各报的风格特色也有不同定位:《澳门日报》读者最广泛、多元;《华侨报》主要对象为中老年澳门居民;《大众报》主打海峡两岸新闻。1993年,吴福集团收购《大众报》并在台湾发行,成为澳门首份同时在海峡两岸发行的报纸,在澳门发行量约1万份,在台湾发行2万份,在珠海、中山、江门等地发行约三千份;《星报》以中小商人及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中文周报《讯报》则以“政治立场倾向自由开放派”和“批评政府行政失当和社会矛盾的言论”著称。
表6-1 澳门20世纪90年代主要报刊发行量
澳门原有报刊市场已基本饱和,近年来的新兴报纸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寻求突破:
第一,免费报刊。免费日报《濠江日报》和《力报》均为2008年之后创刊。《濠江日报》与澳门《大众报》同属新濠江报业集团,于2008年3月28日正式创刊,每日28版,着重关心澳门基层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力报》于2011年9月2日以《力周报》之名试刊,9月23日正式以周报形式创办,逢周五免费派发。2012年4月3日,易名为《力报》并加印周二版。2015年9月1日,《力报》正式改版成大报版式,并细分为A、B、C三叠,是目前全澳门发行量最高的免费报刊,发行量高达5万份,在全澳门设有超过380个派发点供市民免费取阅。其内容包括多方面,以专题报道为主,辅以澳闻、国际、娱乐、副刊、财经、地产等版面;并定期推出《学力》《力聘》特刊,提供继续教育、进修及人力资源等方面资讯;除传统的纸质报纸外,还提供网页、手机及iPad版本。澳门的免费周刊有《澳门脉搏》《澳门商报》等。
第二,拓展读者对象,定位每年入境的超过2000万的游客。根据澳门旅游局发布的消息,2014年,澳门入境旅客人数达3150多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上升7.5%。其中,内地、香港和台湾仍然为三大客源地。内地旅客有2100多万人次。自2003年中国内地实施个人港澳自由行政策试点以来,澳门针对内地入境游客读者的报刊成为报业新的增长点。如《澳门日报》出版了以介绍澳门旅游资讯为主要内容的增刊——《感受澳门》。创刊于2006年10月的《品报》(Tastes Gazette),则是以向来澳游客推广澳门美食、宣传澳门旅游文化为定位的免费月报,一至两个月出版一次,于澳门各食肆、酒店、出入境口岸、新渡轮以及澳门航空所有回航班机免费发放,甚至在广州及香港亦有派发点。在《品报》每期的最后一版都附有澳门半岛、氹仔及路环地图,方便游客游览澳门。
第三,面向澳门新增人口。澳门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进入澳门以支撑经济的发展,外来劳动人口随之开始呈上升趋势。2011年,澳门外来劳动力人口累计达到100万人以上。[20]澳门特区政府2015年二季度人口统计显示,澳门总人口为642900人,外地雇员有180523人。面对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争夺外来人口当中的英语读者市场,成为澳门报业发展的新热点。目前澳门三家英文日报都在2002年以后创办:《澳门邮报》成立于2004年8月27日,除澳门、珠江三角洲、大中华地区、世界新闻等常见的版面外,也有专门报道菲律宾和葡语国家新闻的版面,尤其后者据称在英语报刊中是独一无二的;《澳门每日时报》(Macau Daily Times)2007年6月1日创刊;《澳门商业日报》(Business Daily)2012年4月2日创刊,每期印量达到120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