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广播电视发展的热点问题
一、澳门电视台的归属与经营问题
澳门电视台的所有权归属和经营亏损问题,曾长期困扰澳门电视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澳门广播电视公司在成立之初归澳葡政府所有,由社会事务政务司监督,以公共机构模式运作。由于澳门电视台自制节目能力薄弱,节目品质难以与本地居民通过公共天线接收到的香港电视节目抗衡,节目收视率偏低。在经营方面,由于本地受众市场规模小,节目竞争力弱,广告收入少,澳门电视台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成立当年亏损3500万澳门元;1985年,澳广视的年度支出为4000万澳门元,广告收益只有约500万澳门元;1986年,澳广视全年支出5310万澳门元,广告收益只有200万澳门元。[8]
1987年,澳葡政府建议将电视台私有化,同时将其传播讯号功率加强170倍,以覆盖香港观众,增加观众基数,提高商业潜力。但由于广告管制问题,这一计划遭到了香港政府的反对,其理由是:香港电视禁止播放烟草广告,烟草商可借此避开香港广告禁令,经澳门电视节目向香港观众宣传。不过,由于传讯技术困难未能解决,实际只有3%左右的香港观众可清楚地收到澳门电视台的节目,最终澳门电视台私有化的计划未能落实。[9]
1988年1月22日,澳广视转为由政府注资的不具名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澳门元。同年4月,澳广视被曝出贪污丑闻,澳葡政府两名行政会成员及澳广视部分员工受到检控。同年5月1日,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更名为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向公私合营的股份有限公司方向改组。澳门电视台开始接收私人股份,并希望以此提升管理运营质量。最后,澳门政府拥有澳门电视台51%的股权,49%的股权售予财团。澳门政府保留最终的控制权,财团拥有行政管理权。同年8月26日,澳门总督文礼治代表政府与四个私人财团签署协议,澳门旅游娱乐有限公司持有16%的股份,香港亚洲电视集团有限公司和金巨国际集团都持有11%的股份,日本航空公司及千代田贸易公司持有2.5%的股份。[10]
从1989年1月起,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接受私人入股,成为一家政府与私人机构合办的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由澳门政府控股。但由于澳门人长期以来已形成收看香港电视节目的习惯,公私合营未能扭转澳门电视台的亏损局面,当年亏损仍为2000万澳门元,累计亏损约1亿澳门元。[11]
1990年7月,澳葡政府与澳门广播电视有限公司签署为期15年的专营合同,专营期跨越回归过渡期。9月17日,澳广视电视台分成葡文频道和中文频道两个频道,分别播放葡文和中文粤语节目。由于自制节目能力薄弱,除新闻节目外,澳广视电视台主要播出外购节目:中文台主要播放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内地及日本制作的节目;葡文台除少数巴西电视台制作的葡语节目外,大部分时间转播葡萄牙国家广播电台国际台向海外播放的葡语节目。
1993年,澳葡政府因电视台经营亏损问题,企图将电视台进一步私有化,但中国政府希望澳门回归之际能够保留官方电视台。
1995年,澳广视资本额增加到2亿澳门元,其中,澳葡政府占50.5%,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占19.5%(后转售给吴立胜持有的新韵影视事业有限公司),内地背景的南光集团占15%,何厚铧占15%,成为公私合营的股份有限公司。此次改组后,澳广视的广告收入不断增加,但仍未能扭转亏损运营的状态,因此中止了部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12]
1999年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依法接收了原为澳葡政府所持有的澳广视50.5%的股份;何厚铧因当选特区行政长官,将其所持股份转售给信诚达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期,澳广视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但亏损局面并未根本转变。
2002年,澳广视的经营状况恶化。8月13日,澳广视行政总裁江濠生在公司融资问题会议后表示:两年来,三家私人股东均没有按股权比例支付股本金额,如南光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澳广视股份账面值为3000万澳门元,但其历年所拖欠的款项已逾1亿澳门元。澳广视陷入财政危机,面临停播倒闭。8月20日,澳广视举行特别股东大会,要求三家股东先分别支付300万澳门元以维持运营。至9月20日特别股东大会,最终澳广视也没有要到这笔款项,只能由政府垫支该月款项200万澳门元。两家私人公司股东——新韵影视和信诚达表示以无偿的方式将股份退还给澳广视,之后,拥有15%股份的南光集团也决定以无偿方式把股份退回。2002年10月18日,澳广视股东大会后,何鸿燊表示澳广视的财政已非常困难。澳门特首何厚铧随即在10月11日表示:政府作为主要股东,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定会支持澳广视运营,避免出现大震荡。
在此期间,虽曾有数家机构与澳广视接触,希望入股,但看过账目和运营情况后都选择放弃。如2001年5月7日,经吴立胜安排,香港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与吴立胜签署协议,以1.428亿港币收购澳广视51%股权,吴立胜当场兑现3000万元人民币期票订金。双方随后签订两项补充协议,将交易限期推迟至2002年6月30日前。但华懋集团按协议审查公司期间,发现其中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先后于2001年8月向吴立胜索取与协议有关的必要资料,2002年4月至7月要求退订,但均未果。2002年8月,华懋集团入禀香港法院追讨订金。
澳广视的经营归属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甚至跨越澳门回归,是其发展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谭志强在《政权交接〔一九九九〕以来澳门新闻传媒的变化》中曾指出,澳门的产业背景、媒体环境、人口状况,都导致澳广视的经济来源受限。2004年10月,在澳广视主办的公营广播机构国际年会上,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明确提出“澳广视提供公营广播电视服务”——确认了澳广视“公共电视”的身份。此时,澳广视的股份包括:澳门特区政府持有99.8%的股份,其他财政自治的公共机构持股0.2%。尽管澳门特区政府已公开宣布澳广视是“公共电视”,但对其经营亏损、广告费有限等问题的讨论并未平息,仍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直至2010年以后才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10年4月,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批示设立“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策略发展工作小组”,全面检讨澳广视的问题。工作小组历时半年调研,10月7日向行政长官呈交报告。报告指出:自1983年成立以来,澳广视的股权几经变动,至2002年,澳广视的运营完全依靠政府拨款支持,实际上已成为一间“全公帑运营”的广播机构。但澳广视的节目数量和质量都与公众要求有较大距离,不能满足市民对公共广播服务的需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以及监督不到位等。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的管理制度;管理层做到专业、敬业、秉公办事,是澳广视运营管理所面临的当务之急。[13]
二、澳门有线电视与公共天线公司的矛盾
澳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发展电视媒体,而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无线电视”及“香港丽的电视台”等免费电视出现后,澳门就已出现了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天服务商”[14]。它们早期通过微波传送、放大器等简单技术,向澳门的消费者提供香港无线电视的信号。随着科技及广播资讯的发展,澳门的公共天线服务公司呈现复杂多样的发展趋势,并且开始提供收费电视服务。各类“公天服务商”大量涌现,其中不少公共天线公司还与“大厦物业管理业务”建立起服务联网制度。根据澳门廉政公署调查,截至2010年,澳门的主要“公天服务商”有16家。
1999年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成立。4月22日,其与当时的澳门地区政府签订“收费电视地面服务批给(专营)合约”,承批人以专营方式按合同的权责条款向缴费用户传送地面电讯影音讯号,合同期为15年,成为澳门唯一的有线电视服务机构。2000年7月8日,由中国内地、澳门与葡萄牙三方投资4.5亿人民币的澳门有线电视正式启播,与5家公共天线公司合作,通过微波传送提供40个中、英、葡语频道给住宅及商业用户。澳门有线电视开办初期,以转播为主,并不供应自制节目。
2001年1月底,有线电视网络覆盖超过2万用户;到10月,拥有3000-4000名有线电视用户,他们多集中在收入水平较高的新口岸和南湾区。首年客户数目虽与全澳18万户家庭的潜在市场有距离,但有线电视台努力加大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推出促销活动,如调低推广月费,获得在澳门独家直播英格兰超级联赛165场赛事宣传活动的权利等。同时,澳门有线电视台与澳门电讯有限公司签署WAP无线上网服务使用协议,成为澳门电讯WAP无线上网服务的内容供应商之一,澳门电讯客户可利用WAP浏览及查阅有线电视台的最新节目表和其他资讯。在技术革新方面,澳门有线电视台率先引进微波数码影像传送技术,为澳门市民播放最清晰的电视影像。[15]
随着澳门有线电视的迅速发展,有线电视台与原有的“公天服务商”的矛盾凸显。公共天线公司为一些大厦提供有线电视专营范围内的电视服务,涉及不公平竞争,亦明显违反知识产权法例。自2001年起,星空卫视、ESPN STAR Sports、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香港TVB等先后向澳门“电信暨资讯科技发展办公室”投诉“公天服务商”盗播侵权。2002年,由于不少物业管理公司拒绝“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大厦安装有线电视公共网络,有市民致函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消费者保护服务机构、澳门司法警察局及多家报刊媒体投诉。
刚刚成立的澳门特区政府,要同时面对和处理法例过时及非法活动增加的问题。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是澳门唯一合法的有线信号经营者,其在经营上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一些公共天线公司未支付版权费和放送费,非法转播卫星频道,导致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有线电视公司希望澳门特区政府保护专营者的利益,协助解决问题;而电视内容提供者——一些电视频道通过改变输出讯号、以加密方式传送等方式维护其权益,但仍然存在黑客解码的现象,受影响的电视台希望澳门法院能制止非法转播的情况。
与此同时,澳门的公共天线公司也希望政府当局尽快对该行业进行规管。过去澳葡政府时期,要求公共天线公司在安装接收卫星讯号的设备仪器前必须向政府申请发牌。但是,公共天线公司本身并不是政府承认的、合法的讯号转播公司,只能以工程公司名义运营,所以无法与版权商洽购任何版权。为此,澳门有8家公共天线公司的负责人集会,他们指出:澳葡政府的过时旧例,不符合现时环境的实际需要,要求特区政府明确公共天线公司行业未来发展的政策走向,使行业可以合法经营,并对其中违规的害群之马加以规范、惩处。
澳门公共天线公司在澳门存在了30多年,因历史原因仍继续运作,其卫星接收系统可转播数十个频道。由于接到相关电视节目版权持有人的投诉,澳门电信暨信息科技发展办公室定期查处未经授权转播卫星电视节目的行为。稽查行动原定于2005年8月12日进行,后因公共天线公司施加的压力改至11月7日。因为如果政府开展查处行动,公共天线网络和卫视接收系统可转播的21个节目频道均须停播,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泰星三号转播的属UBC版权的卫星电视频道、凤凰卫视及国家地理频道等。澳门公共天线公司为了显示其存在价值及争取合法地位,于9月1日傍晚起停播包括澳广视在内的21个未获授权频道,要求政府确认公共天线公司的经营权,并发给牌照。由于事件关系全澳市民的利益,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时任行政长官何厚铧表示,政府持适当开放态度协商解决问题,期望公共天线公司不要有过激行动。这一事件最终历经20个小时才告平息,公共天线公司恢复正常转播。[16]
澳门是亚太地区内盗版电视情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非法转播电视讯号的问题突出,作为拥有专营权的有线电视运营者,澳门有线电视公司自2000年投入服务以来,通过不断提升电视节目内容及讯号传送方面的质量,渐渐广受客户欢迎,业务获得持续增长。
2002年,澳门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增至55个,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5个华语频道和台湾东森电视台提供的第一个台湾频道。澳门有线电视台也获得世界杯、欧洲联赛冠军杯、西班牙甲级联赛及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2002和2003年度独家播映权,使其频道吸引力得以增加。澳门有线电视台运营接近3年,但仍处于亏损状态,2001年,亏损金额达2700万澳门元。2002年,澳门有线电视台已有14%的市场占有率,约有10000名客户。[17]2003年6月,澳门有线电视台建立顾问委员会,广邀澳门社会不同界别的代表人士担任顾问委员,呼吁特区政府保护专营者的利益,协助解决非法转播卫星频道的问题。[18]
2004年,澳门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增至60个,包括一些受欢迎的电影及球赛频道。同年,引入葡萄牙新闻社的网页新闻,澳门有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约有20000名客户。[19]2004年10月,粤港澳三地电视媒体签署《泛珠三角电视媒体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从2005年5月开始,澳门居民可收看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播出的节目。2005年,澳门有线电视台庆祝成立5周年,增加MTV中文频道及彭博财经台,频道数目增至70个。在足球节目方面,继续在新赛季开始后独家转播英超联赛、世界杯外围赛、欧冠杯等赛事,加强体育方面的节目。[20]
但是,因为长年与免费的公共天线公司竞争,有线电视客户增长和购买频道的人数受限。澳门有线电视公司自2000年正式运营后,确定基本服务组合的费用为每月168澳门元,并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由于历史原因,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处于不良的市场环境。面对公共天线公司的竞争,2002年,澳门有线电视服务调低收费至每月138澳门元,割价措施令澳门有线电视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2004年,澳门有线电视公司营业额亏损约1300万澳门元;2005年,亏损1580万澳门元,运营亏损720万澳门元,累计损失已达1.2亿澳门元。澳门有线电视公司经慎重考虑,决定2007年9月1日起将基本服务组合费恢复至2000年的水平。[21]
从2007年元旦开始,澳门有线电视公司增加节目频道,包括转播中东阿拉伯半岛国际电视台。年中,引入新股东——具有经营公共天线30年经验的广星传讯公司。广星入股澳门有线后,积极与现有的公共天线公司合作,解决困扰已久的公共天线公司与有线电视之间的经营问题。因有新资金注入,澳门有线电视方面负责统筹主办已停办了10年的“澳门小姐”竞选,以吸引观众注意。有线电视还大力推广数码高清科技,希望借助科技水平的提升吸引观众。为了吸引球迷,澳门有线电视继续争取到澳门彩票有限公司赞助,免费直播2008-2009年度英格兰超级联赛、欧洲联赛冠军杯、日本职业联赛以及欧洲职业联赛赛事。
澳门有线电视和公共天线公司之间的经营矛盾存在已久,没有简单可行的处理方法,政府对解决问题持开放态度,希望寻找业界及市民都可接受、同时也有利于澳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长远发展的解决方案。2007年11月初,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入禀法院,申请禁止公共天线公司转播英格兰超级足球赛,英超联赛版权持有人公司、亚洲区有线及卫星公司协会也有代表出庭。最后法庭判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对三家公共天线公司的诉讼获胜。[22]
2008年元旦,香港推出高清广播,澳门有线电视公司与澳门公共天线公司之间的利益矛盾更趋白热化。由于澳门不少居民习惯于收看香港电视,而八成多的澳门家庭通过公共天线接收电视讯号,公共天线业界在年初表示会向市民免费提供高清广播讯号。但澳门电信管理局提出:因为公共天线公司的网络未经政府批准,转播高清广播信号属非法转播,政府会对其加以取缔;公共天线与有线电视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政府希望在短期内提出方案,理清公天与有线电视各自的业务范围。公共天线公司则回应:澳门没有现行法例禁止转播高清广播讯号,因此会继续同时转播模拟及高清讯号,为澳门市民服务。
2008年1月底,由于电信局人员强行拆除部分转播高清节目的公共天线,澳门爆发八大公共天线公司集体停播风波。1月29日晚,澳门大部分地区收不到电视信号,共涉及14万个公共天线用户,受影响市民多达30万。直至电信局答应暂停“剪线”,电视信号才于次日渐次恢复正常。这次停播事件引起了舆论的极大反响,认为政府应正视问题,尽快与业界商讨,解决问题。对澳门有线电视公司与澳门公共天线公司之间的矛盾,有评论认为传媒完全站在电信局官员立场上报道,未尽监察政府的责任;也有议员认为,公共天线问题多年纠缠不清,关键是政府、公共天线公司及有线电视公司三方,均没有足够的诚意解决问题,政府有必要要求公共天线公司及有线电视公司尽快按照可行的法律原则解决问题。甚至有议员建议通过谈判赎回有线电视的专营合约,促进公共电信服务开放竞争。[23]
2010年,困扰澳门逾10年的公共天线公司问题,因“英超”转播权再起波澜。Edia Media Inc.在报纸刊登声明,把澳门区“英超”有线电视专有使用权授予澳门有线电视公司,通过有线电视传输系统转播授权节目,第三方不得用该方式转播。六家公共天线公司称因为收到澳门有线电视公司的律师信,遂停止代客接收本地电视台的“英超”讯号,致使澳门八成居民无缘收看赛事,球迷反应激烈。之后,澳广视提出证据,力证自己拥有该赛事的播放权;同时,澳门电信局也指示,公共天线公司有义务确保市民收到节目讯号,六家公司才恢复节目播送。[24]
2010年11月初,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在施政报告答辩时表示:短期内将通过修订法律法规,解决公共天线公司的合法性问题,跟进专营合同。澳门有线电视公司表示将积极配合特区政府。在电信局提出的三个建议方案中,其中一个是由政府回购有线专营权,但澳门有线电视公司未同意实际金额,指出需要由公司的核数师、财务及律师判断。
2010年底,澳门廉政公署就澳门有线电视公司与公共天线公司争执问题发表厚达124页的调查报告,批评电信监管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知而不理、理而不决,失职失责,致公共天线公司问题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影响澳门特区政府的管治威信”。[25]
2011年,澳门公共天线公司传送澳广视广播讯号,有线电视再度提起“英超”节目版权诉讼。有线电视专营问题缠绕澳门十年,可见并非单纯的法律问题。其间,澳门电信局亦提出多个方案及建议,同时尝试同公共天线公司及有线电视公司等方面进行商讨,可惜双方欠缺沟通诚意,最终无法达成共识。澳门电信局认为:公天问题只是电讯发展过程中一个暂时的产物,“三网合一”后公天问题自然会消失。澳门有线电视的“收费电视地面服务专营合约”于2014年到期,“合约续期将不再采用专营方式,而将面向市场”,有关诉讼有助于厘清一些法律定义。
跟进澳门公天问题的法律小组,按特首批示在成立6个月后递交的中期工作报告中指出:公天问题涉及法律、合同及其他方面,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更多时间研究如何在法律层面妥善解决;建议现阶段从规范电视版权方面开展工作。经公共天线公司传播的电视节目,并未完全得到版权人的授权,存在通过非法手段解除已加密电视节目的密码后再转播的行为。作为国际城市,澳门要承担保护版权的国际义务,须通过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以尽快解决。[26]
2012年2月,澳门立法会审议通过《修改著作权及相关权利的法律制度》法案,对非法解密频道及播放行为作出规范,明确规定公共天线公司在未授权情况下解密电视讯号属刑事罪行。2012年年中,该法案生效,澳门六家公共天线公司停止接收中央电视台第3、5、6、8套节目,以及台湾的民视、中视、华视等十多个卫星电视加密频道。[27]
2013年8月6日,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与14家公天服务商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澳门有线电视将提供40个电视频道,利用公天的服务网络转播。特区政府将一次性付给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380万澳门元费用,其后每月付款98万澳门元,直至2014年4月合约期满。澳门中级法院就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的上诉做出裁定:限电信管理局在90天内,切实履行与有线电视签订特许合同的义务,确保有线电视的专营权不受侵犯,终止非法转播电视信号活动。特区政府在尊重有线特许合同,以及确保公众收看开放电视频道的权利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共同商议,最后达成一致,由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电视信号,并通过公共天线公司的网络传送至住户。
2014年,澳门特区政府成立全资公司,向居民提供免费的“基本频道”讯号,收费电视服务依然是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独家经营。4月8日,关于澳门基本电视频道股份有限公司的第8/2014号行政法规生效,该行政法规规定:澳门基本电视频道股份有限公司的起始资本额为一千万元,由股东按比例悉数认购并以现金支付。其中,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占70%,澳广视占25%,邮政局占5%。澳门基本电视频道股份有限公司按照批给合同的规定,对居民接收基本电视频道提供支持服务。[28]4月15日,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为期五年的“收费电视地面服务批给合同”。澳门有线电视服务是以非专营形式续约的,使用的并非三网融合的牌照,而是电视牌照。三网融合仍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具备技术及法律条件。[29]
三、澳门卫星电视发展问题
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全面开放卫星电视业务,主要基于4个方面考虑:(1)创造就业机会;(2)增加政府税收;(3)令澳门居民有更多机会接收外界资讯;(4)提升澳门国际形象。[30]
澳门最早的卫星电视服务机构——宇宙卫视通信服务公司于1993年成立,由中国内地、澳门和葡萄牙3方股东合资组成,主要是以澳门为基地向邻近地区提供电视广播和通信网络服务。[31]澳门首个卫星电视台是由宇宙卫视经营的“澳门卫视”,1999年7月启播。开播两年间,它由一个每天只播出2小时节目的频道,发展成为有6个频道、全天24小时播放的卫星台,包括旅游台、生活台、五星台、澳亚台、财经台和卡通台,共约50套节目。其中,五星台、澳亚台分别获得了在内地落地的许可证。“澳门卫视”虽然以澳门为立足点,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内地及港台、菲律宾、澳洲、日本、韩国及北美地区,已经具有国际媒体的格局。
澳门回归后,首家在澳门获得卫星牌照的中华卫星电视,打破宇宙卫视独家持牌局面,计划投入5亿美元发展6个中文频道,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仿照凤凰卫视的营运模式,希望争取在国内6-12个省落地;除亚洲区外,该集团亦通过北美的熊猫电视台传送讯号;2001年10月,中华卫星电视与美国一科技公司协议开发网上电视,对象仍是北美洲及欧洲的华人,主要按照多媒体的战略路线发展。
此外,香港丽新集团下属的5家上市公司之一的丰德丽,也在澳门投资卫星电视台——澳门东亚卫视。该台于2001年7月24日模拟启播,2002年初正式商业启播。其节目主要由香港亚洲电视提供,主要覆盖范围除了整个中国,还包括日本、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一部分,北面远至俄罗斯。澳门东亚卫视的对象主要为华人观众,节目主要以“生活”为主题,帮助观众认识优质生活。最初计划设两个频道:一个是以年轻消费者为对象的频道,着重介绍现代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另一个以资讯为主。该台在澳门及香港都设有制作基地。2001年,澳门东亚卫视亦获得内地的有限度落地权。
另一个跨地域的、由内地及港澳台电视人和企业联合发展的卫星电视台——亚洲联合卫星电视(UTV),于2001年11月10日正式开播,总部设在澳门,业务中心设在北京,联络中心设在台北,也取得了内地的有限落地权。亚洲联合卫星电视通过亚太二号卫星向亚洲地区数亿观众提供娱乐、新闻、文化、资讯和服务等多元化、适合华人观看的高质量节目,其卖点是地区化和国际化。
在卫星广播电视热潮下,经营地面无线广播的澳广视也开始研究通过卫星转播节目,将其节目推广至东南亚。20世纪90年代,澳广视面向国内的华语卫视推送节目,主要以香港为基地,澳门回归后,其积极推进卫星电视发展,在澳门的经营成本较香港更便宜,而澳门特区政府也开出较优惠的条件吸引投资,使澳门成为海峡两岸另一华语卫视基地。“入世”的历史机遇也为澳门广播电视业提供了升级的机会,澳门作为区域性卫星中心仍有不少发展空间。
2001年6月1日开播的澳亚卫视中文台,2004年3月经澳门特区批准,获发准予开设6个卫星电视频道的独立运营牌照。澳亚卫视中文台24小时连播,每周播送总时数为168小时。该台立足澳门,是面向内地及东盟地区播出的普通话新闻综合频道,内容包括时政、经济、文化、娱乐各方面。节目通过亚太二号卫星发射,覆盖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32]2005年,澳亚卫视集团正式成立。同年10月,收购澳门宇宙卫星电视股份有限公司和澳门宇宙通信服务有限公司的牌照及所有资源。[33]2006年6月,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澳亚卫视中文台在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东莞、肇庆、佛山、惠州、珠海、江门、中山等9个城市的有线电视网播出,成为全世界32家可落地中国内地的三星级以上宾馆的频道之一。澳亚卫视在香港、北京、台北设立常驻记者站,在深圳设立制作基地,并在台北、广州、珠海设立分支机构。[34]
2004年6月底,由金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全资投资的中国商务网卫视(CBN)在澳门正式开播。中国商务网卫视以播放经贸信息节目为主,同时将澳门作为中国通向海外的窗口,连接内地及东南亚商贸市场,使其发展为一个兼具传媒和商务双重功能的平台。其总部位于澳门,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和香港设有办事处,进行新闻采访、节目制作、广告策划和商务代理,并设立同名网站。其电视信号覆盖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频道开播时,节目同时在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落地。从2004年下半年起,逐步实现在亚洲及北美部分地区落地的计划。[35]
2008年11月20日,澳门卫视国际商务台(即莲花卫视)正式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出六个卫星电视广播频道准照。莲花卫视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介绍中国的投资环境,关注商人、商事、商机、商情,是一个以提供精英文化和澳门本地信息为主要内容,立足澳门、面向世界的卫星电视台。莲花卫视总部位于澳门新口岸皇朝区,通过澳门主要公共天线公司、澳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澳门本地95%以上的家庭及澳门各大酒店;通过亚洲7号卫星,覆盖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韩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中东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东南亚、北美的收视人群比较集中,许多大型高档小区及四、五星级酒店都转播莲花卫视。[36]
2009年2月16日,由河南电视台和澳亚卫视合作开办的中华功夫卫星频道正式开播,该频道借助澳亚卫视的卫星电视频道运营牌照及节目播出系统,建成独立的播出平台。[37]功夫卫视以中国内地与澳门的文化交集区域为频道定位,选择两地及大中华区甚至海外非华语区受众都普遍接受的“功夫”为主要传播内容。
表7-1 澳门主要卫星电视服务[38]
2014年7月,总部设于澳门的国际卫星电视频道濠江卫视正式开播。濠江卫视属于澳门报告传媒集团,集团旗下还有《澳门晚报》、《澳门报告》(月刊),濠江卫视为其全媒体战略的一部分,是全天24小时播出的综合性频道。
澳门回归以来,卫星电视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其发展优势主要来自特区政策,而在经济结构、地理区位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弱势——澳门地区的经济过度依赖旅游和博彩业,文化传播力较弱,人才聚集力不强,缺少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和成规模的人才储备。因此,尽管政策放开,积极鼓励卫星电视发展,但澳门卫星电视的影响力仍弱于香港地区。
[1] “六七暴动”,亦称“六七左派工会暴动”“香港五月风暴”,当时的参与者及支持者称它为反英抗暴,于1967年5月6日发动,至同年10月基本结束。“六七暴动”间接促使当时澳葡政府改善施政。
[2] 澳门电视台所有权归属的相关内容参见本章第三节。
[3] 此外,2009年10月26日开播的澳视生活(TDM Life)频道,为剧集及综艺节目频道,是标清电视、数码广播频道,每日播出时间为下午4点至翌日凌晨2点,已于2012年停播。
[4] 澳广视《风火台》节目推广宣传[EB/OL].(2015-03-22)[2016-02-11].http://www.tdm.com.mo/c_tv/?ch=Satellite&pgm_cat=1&page=3.
[5] 澳门电台.踏上辩论台[EB/OL].[2015-08-07]. http://www.tdm.com.mo/c_radio/index.php?pgm_cat=3&page=3.
[6] 澳门电台.粤音正读[EB/OL]. [2015-08-07]. http://www.tdm.com.mo/c_radio/index.php?pgm_cat=3&page=3.
[7] 餸(sonɡ),广东方言,指下饭的菜。
[8] 常江,张梓轩,彭侃.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0.
[9] 老冠祥,等.变迁中的香港、澳门大众传播事业[M].台北:台湾新闻主管部门,1999:156.
[10] 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观[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33.
[11] 老冠祥,等.变迁中的香港、澳门大众传播事业[M].台北:台湾新闻主管部门,1999:157.
[12] 李献文,何苏六.港澳台电视概观[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35.
[13] 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策略发展工作小组.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策略发展工作小组报告[R/OL].(2010-10-07)[2015-01-21].http://portal.gov.mo/portal-frontend/loadfile?id=/20101007_184831_294.
[14] 公天服务商,即公共天线服务公司,澳门民间将通过公共天线提供电视信号的组织称为“公天公司”。2010年,澳门廉政公署在面向社会公开的调研报告中称其为“公共天线服务商”,并列出了当时澳门主要的16家公共天线公司。
[15] 梁丽娟.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与传播业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154.
[16] 梁丽娟.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与传播业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154.
[17] 梁丽娟.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与传播业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177.
[18] 梁丽娟.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与传播业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236.
[19] 梁丽娟.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与传播业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240.
[20] 梁丽娟.2001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与传播业的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265.
[21] 梁丽娟.澳门2007年传媒发展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8.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8:194.
[22] 梁丽娟.澳门2007年传媒发展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8.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8:227.
[23] 梁丽娟.澳门2008年传媒发展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9.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9:209-210.
[24] 梁丽娟.澳门2008年传媒发展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9.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9:233.
[25] 澳门廉署.关于“澳门有线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与“公共天线服务商”的调查报告及第05/RECOM-OP/2010号劝喻[EB/OL].(2010-10-12)[2018-01-21].http://www.kongseng.com.mo/cableissue/chn/NomoneyNew.asp.
[26] 梁丽娟.澳门2011年新闻传播业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12.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12:227.
[27] 梁丽娟.澳门2012年新闻传播业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13.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13:226.
[28] 政府今起提供基频讯号[N].澳门日报,2014-04-22.
[29] 电视频道公司法规今生效[N].澳门日报,2014-04-09.
[30] 梁丽娟.回归以来澳门新闻与传播事业[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1.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1:140.
[31] 梁丽娟.2004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事业回顾[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5.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5:240.
[32] 梁丽娟.澳门特别行政区2006年传播业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7.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7:184.
[33] 梁丽娟.澳门2009年新闻传播业状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10.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10:227.
[34] 梁丽娟.澳门2009年新闻传播业状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10.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10:227.
[35] 梁丽娟.2004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新闻事业回顾[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05.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05:240.
[36] 莲花卫视[EB/OL].(2011-03-06)[2015-03-06].http://www.lotustv.cc/#page8.
[37] 梁丽娟.澳门2009年新闻传播业状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年鉴2010.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2010:228.
[38] 常江,张梓轩,彭侃.中国语境下的澳门影视产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