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2010年秋,我开始关注澳门大众传媒的相关研究。次年,获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资助,正式开始研究工作。这一全景式呈现澳门大众传媒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项目,历时7年,现在书稿终于可以付梓出版。项目进程旷日持久,一方面是由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变动导致项目的延时,另一方面也因为澳门大众传媒相关基础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远在内地的研究者来说,从入门到准确把握并且完成一部“纵观澳门传媒200年发展史,横览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诸多不同类型媒体”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实属不易。
感谢中国新闻史泰斗、教育家方汉奇先生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由于方老在新闻史学界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和他的学生在澳门大众传媒研究学术史中的重要角色,在书稿完成后,面见方老并且倾听他对一位新闻史研究闯入者的看法,对于一位后辈研究者来说,有着“朝圣”般的意义。2017年的春天,我自报家门联络并登门拜访老师,91岁高龄的他不仅认真倾听了我的陈述,以历史佐证打消我对跨界研究的疑虑,而且让我将现场陈述的PPT发到他的邮箱,在第二次见面时指出了其中书写不准确的地方。我深感方老谈话对于后继研究者的启示意义,因而收入本书为序,与更多的朋友分享。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在项目进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澳门基金会吴志良先生,澳门大学张荣显先生、林玉凤女士、陈时鑫先生、毛美斯女士及葛帅、李淑敏、郝启婧、甘甜等同学;感谢澳门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罗崇雯女士、叶国华先生、李家宝女士、沈兴舟先生、麦家豪先生,澳亚卫视孟菁女士等对项目前期课题组在澳门调研期间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国家图书馆港澳台阅览室、善本阅览室及澳门中央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资料查阅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本书编辑为书稿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澳门大众传媒研究项目的参与者及书稿的撰写人,还有我的朋友、同事——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王青副教授,她参与了整体项目的设计和研讨及第五章、第七章的撰写工作。我的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2017级的钱程参与了书稿的最后校对。
学术研究是在学术共同体历史传承脉络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本书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汇总、整理与集成,将散见于历史学、新闻学、电影学、公共管理学等各个学科中涉及澳门传媒的内容,以新的视角放置在一个整体性的框架中,提供了一个关于媒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地域个案。作为日常生活远离澳门的内地研究者,希望这本书可以为澳门地方史和传媒史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补充,同时也希望澳门以外的普通读者朋友能通过书中对澳门传媒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描述,更深入地了解澳门社会。
李春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