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澳门互联网的发展
附录 澳门互联网的发展[1]
1994年初,澳门大学设立了首条连接国际互联网的专线,在校区内提供互联网服务,这是互联网在澳门发展的第一步。1995年5月,澳门的电讯专营公司——澳门电讯有限公司(简称CTM)正式向社会公众提供互联网服务。初期由于互联网服务费较高,而市民普遍对互联网不了解,只有少数专业人士使用。通过各界努力,1996年6月互联网收费大幅下降,极大地推进了互联网在澳门的发展。
澳门互联网发展还有以下关键性时间点:2000年7月,澳门推出宽频上网服务;2001年10月,推出WAP无线上网服务;2003年,推出无线区域网(Wireless LAN);2004年8月,推出无线上网服务;2007年6月,推出3G移动电话服务;2009年4月,推出家居无线宽频服务;2009-2010年,澳门政府在全澳34个地点铺设无线宽频网络接入点;2010年6月,推出无线宽频系统“Wi-Fi任我行”。
互联网在澳门很快得到普及。图1为1995—2010年居民上网率变化曲线:澳门居民的上网率,1995年为2.6%,2001年达到32.9%,2009年上升至69.7%,2010年回调至69.5%。年平均增长率为24.2%,近年的增长有所放缓,显示互联网的接入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截至2010年底,澳门家庭计算机联网率达87%,约有155000台;澳门约有36万网民,占澳门人口比例达七成,澳门的互联网普及情况居世界先进地区之列。
图1 澳门1995-2010年居民上网率
2014年,澳门6—84岁的网民接近44万,居民上网率达到76%。几乎所有15-34岁的居民都有上网习惯。6-14岁及35-44岁居民中亦分别有约八成半为网民。45岁以上的居民上网率相对较低,但有较大增幅;2014年,45-54岁居民的上网率较2013年提高了16%,达到70%;55岁或以上居民上网率升至33%,是2012年的两倍。
澳门网民主要通过无线上网方式联网,上网工具以手机为主。2014年,91%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更多网民表示上网地点为街上或随时随地(27%);40%网民表示上网时间不固定;94%居民有手机,手机用户当中约八成半使用智能手机,较2012年约六成半有大幅增长,这进一步带动了手机上网,6—84岁的居民中有近40万人用手机上网。
“以当地域名登记的数量”和“网民可使用的海外频宽量”,是反映一个地区的网络基础资源的两项指标。截至2009年底,以澳门域名“mo”登记的域名共有2818个,其中“.com.mo”最多,占69%,每万网民拥有量为70个,远远落后于中国内地(以“cn”登记)的350个,说明澳门域名使用率严重偏低。但在频宽方面,2009年的海外频宽共有8381Mbps,每名澳门网民享有的国际频宽为0.023Mbps,10倍于每名中国内地网民的0.0023Mbps。
澳门的新闻网站主要是报刊和电子媒体的网络版。1997年8月,《澳门日报》在澳门电讯有限公司帮助下设计网页,成为首家附设网站的澳门中文传统媒体。至2003年,《澳门日报》网络版还只能提供部分重要新闻和副刊内容上网;如今,除极少数广告不能在网上看到,已几乎囊括纸版的全部内容,而且形式上既提供原汁原味的报纸版式,同时又提供融合了网络因素的方便、多样的呈现方式。读者在数字报纸的版面图上点击感兴趣的文章,可直接弹出该文的新闻内容,增添了更多的阅读趣味。电子报列出当期报纸的所有版面,读者可方便地切换到别的版面进行浏览;读者还可以通过“标题导航”通览当天报纸的全部文章标题。如果点击标题,也可进入文章或图片页面;此外,还提供“日历检索”功能。
2009年,澳门8家中文日报全部设有网上版,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卫星电视台均有网站,个别周报及月刊也设有网上版。但澳门传统传媒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处于低度利用的状态,将传统媒体部分内容刊布于网络版,网站没有提供发送电子新闻邮件、留言、讨论和链接等有利于与读者交流和互动的功能;所有网站均没有网上广告,也不收取网上阅读费用,并没有将网站作为媒体来经营的意识。[2]
进入传播科技时代,澳门媒体紧跟时代步伐。目前,大多数澳门广播电视和报纸媒体都设有网页和网站,有的还推出手机移动通讯应用程序,提供新闻内容服务。2015年12月29日,《澳门日报》珠海办事处暨新媒体中心正式启用,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形式,推动“报网融合”。《澳门日报》不断充实手机报内容,实时新闻尤其受到读者的欢迎;澳广视于2013年推出手机移动通讯应用程序及网上社交媒体Facebook专页;澳亚卫视也通过新闻移动通讯客户端,将电视媒体与互联网融合。[3]
网上的论坛和讨论区是网民讨论时事、发表言论的主要渠道。CTM论坛、Qoos、Talk853是澳门三大网络论坛。www.cyberctm.com由澳门电讯有限公司建立,是澳门最大的入口网站之一,Alexa全球排名27977。1998年至2003年,CTM论坛是澳门网民讨论时事的主要场所。但由于缺少维护,其地位逐渐被澳门互动社区(Qoos)所挑战。从2006年开始,CTM论坛提供更新的版本并开设子论坛,收录包括音乐、视频、小说、游戏等热门分类的优秀网站,与搜索完美结合,提供最简单、便捷的网上导航服务,提供交流讨论区、最新本地及国际新闻、宽带服务、免费日志空间、游戏、图片等,此外还有团购网和相应的优惠促销活动信息,以吸引网民回流。
Qoos.com成立于2001年9月,核心服务为讨论区,此外还提供澳门新闻、网上游戏、二手市场、网络日志等服务,在澳门青年中有很大影响。Qoos在2007年Alexa全球排名第57500位,单日网站浏览人次超过6万,总页面浏览量超过10万。通过与《澳门日报》及多个政府部门合作,在网站中转载新闻和政府资讯,令Qoos成为资讯性网站。2007年5月11日,Qoos取消原来只能以澳门电讯提供的电邮地址或以.mo为结尾的电邮地址注册的规定,人们只需通过简单的电邮验证便可以注册。2008年1月,以系统升级为理由,暂停了新用户的注册,至3月左右重开,改为只能以澳门电讯的电邮地址注册。2009年1月,Qoos正式易手,由专门投资澳门的风险投资基金MKW全面收购。
澳门讨论区Talk853.com,原名Macao838.com,2006年成立,是澳门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日常浏览网站之一。三大论坛定位有所不同:在“时事社会”方面,CTM论坛和Qoos具有吸引用户的优势;在“兴趣、消闲娱乐”方面,则是Qoos和Talk853占有优势;在“信息科技”方面,三者实力较为平均;Talk853在“校园讨论”和“游戏电玩”方面独树一帜;Qoos和Talk853在“交友、聊天”和“影视音乐”方面表现突出。2009年,Qoos的使用率为41.1%,CTM论坛使用率为36.9%,Talk853使用率为14.8%。此外,澳门著名的网络论坛还有“兰香阁”(Orchidbbs),2009年更名为“八角亭讨论区”,是一个主要经营澳门事及色情内容的网上讨论区,已于2013年1月1日凌晨正式关站。
澳门网民的网上活动应用分为信息获取、娱乐及互动参与三类,澳门网民个人网络应用总指数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图2为2007—2010年澳门互联网个人应用指数变化图,其中资讯获取指数逐年下降,网络娱乐指数上升明显,互动参与指数较为平稳。
澳门网民对网络的应用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在信息获取方面,2010年,网上新闻的浏览(80.3%)和搜索引擎的使用(82.3%)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超过四成网民每天都看网上新闻,平时主要浏览本地及香港的新闻。Yahoo(64.4%)和《澳门日报》新闻网(43.7%)是澳门网民最常浏览的新闻网站(见图3)。在网络娱乐方面,2010年,51.3%的澳门网民有网络娱乐行为,其中,玩网上游戏(52.2%)和下载、收看影片(50.4%)的使用率基本属于同一水平。
图2 澳门2007-2010年互联网个人应用指数
图3 澳门居民浏览网站新闻占比(2010)
在互动参与方面,澳门网民使用较多的应用有集讯息、视频、游戏、实时通讯于一身的Facebook、视频网站YouTube,及快速分享简短讯息的Twitter和新浪微博。2007年,澳门仅约两成的网民会使用社交网站,到2010年使用率已将近六成(见图4)。实时通讯(58.1%)和社交网站(58.9%)的使用情况平分秋色,Facebook的使用率一枝独秀(见图5),社交网的拥趸几乎全都使用(97.5%),一些超级粉丝每天最少上Facebook一次(31.4%),有的甚至是每天上多次(35.6%)。2009年,58%的网民使用过社交网的实时通讯软件,最常用的是MSN。2010年,Facebook跃升最常使用的实时通讯工具的第二位;11%的澳门网民有使用微博的习惯,新浪微博成为首选,占微博使用者的48%;Twitter明显逊色,仅占微博使用者中的一成。
图4 2007-2010年澳门居民使用社交网站状况
图5 澳门居民使用率最高的部分社交网站
曾经红极一时的网上论坛已落在社交网站之后。2010年,有超过35%的网民平时有上论坛的习惯,近25%属于高忠诚度用户,每天都会到论坛上逛一逛,有些一天会逛多次;有将近45%的网民每个星期都会上论坛;剩余30%左右的使用者,热情度较为一般。网络论坛上常会出现不同于主流媒体或是被媒体排斥的议题和消息、未经证实的流言,网民也经常会转贴香港新闻(《苹果日报》《明报》),或本地非主流的《讯报》《华侨报》《正报》《市民日报》的新闻,或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在论坛上分享。批评主流媒体报道的谩骂、另类的政治观点、含沙射影的词汇、小道消息、诽谤和富有实验精神的影像创作,都在这些论坛上流通分享。有时论坛也被用来动员社会运动。[4]
根据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及易研网络研究实验室2015年7月公布的澳门居民“社交应用及网上购物”报告,实时通讯软件微信,是手机网民使用率最高的APP,使用率达92%,80%手机网民每日使用微信,平均每人每日16次;37%的微信用户,关注公众微信账号,关注的原因以“自己关心的事”(39%)或“想得到商家更多信息”(21%)为主;60%以上手机网民对公众账号可提供各项菜单表示“接受”,微信未来将有更大应用空间。
网络购物是近年新兴的互联网应用。2015年,52%澳门网民平时会网购实物或服务,比2010年上升了22个百分点;女性用户中有网购体验的比率高达63%;“18—34岁”的居民网购比例为74%;“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71%。成年手机网民中,28%表示有使用手机支付的经历;其中,使用支付宝的比率最高,达42%,其次为信用卡、网上银行,分别占39%及21%。在对网络支付和个人资料安全的态度方面,16%的受访者认为澳门网上支付既不安全又不方便、20%觉得方便但不安全、17%觉得安全但不方便,46%觉得既安全又方便,比率相对较高。
2018年3月12日,澳门互联网研究学会及易研网络研究实验室公布的第十八次“澳门居民互联网使用年度调查”结果显示:澳门居民的整体上网率连续两年上升,上网率达八成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4%),有近51万网民。其中,18至40岁年龄层的上网率逼近或达到100%;60岁以上网民的上网率近年增速较快,上升四成。手机上网率亦上升至八成,手机网民接近49万,澳门网民和手机网民规模创历年新高。
该调查还显示,澳门居民使用率最高的手机应用程序是微信,有七成四居民是其用户,较上一年增加4%。用户最常使用的功能是发送文字信息(87%)及语音短信(75%);其次是关注或浏览公众号图文(55%)、使用朋友圈(44%)等,53%的用户关注公众号,平均每位用户关注8个,近三成用户关注政府部门的公众号。但澳门居民使用手机支付仍处起步阶段,目前手机支付用户规模相对较小,仅两成居民曾在实体店用手机支付,居民对手机支付的信任感不足,存在安全性顾虑。因此,该调查建议从业界及政府政策保障入手,优先考虑与贴近生活的商户合作,令更多居民接受手机支付方式并形成习惯。[5]
[1] 附录中澳门互联网应用图示引自澳门互联网研究计划,易研网络研究实验室.澳门互联网使用现状统计报告2010[EB/OL].[2016-03-17].http://www.macaointernetproject.net/.
[2] 林玉凤.社会变迁下的澳门传媒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9(1):20.
[3] 施清彬.澳门中文传媒发展综述[M]//夏春平.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17.北京: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传媒年鉴社,2018:77.
[4] 刘世鼎,劳丽珠.网络作为澳门的另类公共领域[J].新闻学研究,2010(1):253-293.
[5] 澳门网民数量创历年新高[EB/OL].(2018-03-13)[2018-03-29].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8-03/13/content_1250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