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戏院业兴衰
澳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只有“电影放映业”。在电影制片、发行、映演三大环节中,澳门本地的电影制作发展缓慢,而且长期没有本地电影发行公司,影片由香港的电影发行公司提供,外国的电影片商在出售影片版权时通常将“澳门地区发行权”附属于“香港地区”之中处理;比较而言,澳门“电影映演业”历史悠久、特色突出。
19世纪末,澳门的娱乐业以戏剧为主,还有木偶、皮影戏等。电影发明后不久,已有商人从外地携带影片来澳放映,仅在1893年8月和9月,澳门《镜海丛报》上就有数份关于“影画戏”的告白,介绍在内港海旁街船政厅附近房屋内放映“影画戏”,其中有日本地震、美国火灾、意大利水灾和各国交战图等纪录性画面。这些影画戏是澳门最早放映的电影,以后澳门陆续出现了专门或兼放电影的戏院,逐渐形成了戏院业。
20世纪30年代之前,是澳门电影放映业的萌芽期。1910年,澳门出现了第一家电影院——“域多利戏院”,它位于今天的东方斜巷,最初是木屋建筑,设备非常简陋。早期放映默片时,银幕置于中央,幕前幕后皆设座位,幕前座位票价昂贵,幕后座位因所见画面是反的而票价低廉。由于当时大部分影片为英文字幕,影院设有专门的“解画佬”,负责对电影内容进行解说,帮助不懂英文的中国观众理解剧情。
1921年,新的域多利剧院在新马路中段落成,是当时澳门的著名建筑之一。戏院中放映欧美电影,开创了本地电影放映业的先河。澳门其他戏院也开始在演戏之余放映电影,如1875年建成的清平戏院,于1915年申请在戏院内放映电影;同年,澳门最古老的岗顶戏院(1858年建成)租给澳门电影商人经营直至1929年,并且更名为“马蛟戏院”。此外,捷成戏院也于1912年专门向政府申请在附近的空地上搭建棚屋,以进行电影放映;但到1916年,捷成戏院由于靠近码头,被政府买下作为旅客和行李检查之地,后来改为警署。
1926年,澳门第一届工业展览会开幕,历时一个月,是当时城中的盛事。展览会上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影画场”,放映默片,吸引观众。1928年,总统酒店(今天新马路的中央酒店)落成,楼高七层,是澳门当时最高的建筑物,六楼一度作为“总统酒店映画场”放映默片,有440个座位。此外,一些名不见经传和昙花一现的影院如澳门新戏院(1919年底开业,1920年底因资金不足而关闭)等也不定期放映电影。
20世纪20年代末期,有声片大量面世,令观众如痴如醉。但因澳门初期没有有声影院,不少人专程到香港看有声电影。随着默片的没落,澳门总统酒店映画场等均告关闭,只剩下域多利戏院苦苦支撑,清平戏院则以粤剧演出维持营业。与此同时,由华人与葡萄牙人合资的新型有声戏院——国华戏院,在板樟堂开始兴建。国华戏院未开业前,各报已经做足宣传,舒适的环境和当时最好的音响设备令澳门市民翘首期盼。
20世纪30—40年代,是澳门电影放映业的蓬勃发展时期。面对国华戏院崛起,为了追上电影新潮流、迎合观众需求,域多利戏院决定尽快装配有声电影音响设备。1931年3月底,域多利抢先一步正式放映有声电影《福克斯歌舞团》(Fox Movietone Follies of 1929),成为澳门第一家放映有声电影的戏院。4月13日,国华戏院正式开业,根据葡文《澳门报》1931年4月21日的报道,澳督出席并致辞,首演作品为外国影片《璇宫艳史》(The Love Parade,1929)。此后,域多利和国华成为两大竞争对手,上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中外影片。这一时期,有声设备、有声电影是戏院宣传重点和影片票房卖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澳门成为中立区,大量的难民涌来,这令澳门娱乐业十分兴旺。域多利、国华等戏院纷纷上映各类中外影片,电影业成为当时跨行业经营的一个重要选择。南京、海镜、娱乐戏院相继落成,三间戏院分别位于当时的沙栏仔街市、下环街市和新桥街市内。这些街市集饮食、娱乐与购物于一处,算是今天现代化购物中心的雏形。1935年2月2日,平安戏院开业,首映美国影片《风流寡妇》(The Merry Widow,1934)。根据1936年9月12日第37期《政府公报》可知,国华及平安戏院归属雷登兄弟合组的“联合兄弟有限公司”,其主要从事旅馆业,旗下包括利为旅酒店、戏院、牛奶公司和澳门乳品店等。
抗战期间,澳门戏院纷纷放映爱国影片。域多利戏院于1935年5月修葺后,开设赌场、夜总会和餐厅,并于1938年再度放映电影。域多利在它的开幕纪念特刊上写道:“我们的企图是谋在电影方面贡献给大家一点新的力量,因为电影的推动力太尖锐了,尤其是在民族斗争的强热中,我们应该是不能够忽略的……”[14]同年,域多利放映抗战电影《热血忠魂》,这是中国第一部表现陆海空军抗战有声片;此外,《台儿庄歼灭战》《抗战特辑》等有关抗战的故事片、新闻片甚至抗战歌集也陆续在域多利上映。海镜等多家戏院也纷纷上映多部抗战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平安戏院也先后放映多部抗战新闻片,如《全国抗战总动员》等。在1936年11月17日的平安戏院宣传单张上,大字标题介绍了两部抗战影片——《淞沪前线》和《空军战绩》,同时呼吁人们“买救国公债,可以救民族!救国家!救自己!”[15]
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上半段,是澳门电影院业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全澳共有清平、域多利、国华、平安、南京、海镜和娱乐等7家戏院。其中,域多利在澳门戏院业中居领先地位,拥有米高梅、派拉蒙、雷电华、新华、华新、华成、艺华等中外七大电影公司的影片放映权;国华和平安戏院以放映外国影片为主;其他戏院则上映一些默片、粤语影片和国语影片。1940年,又一家新影院——乐斯戏院开业,有1005个座位,以放映首轮粤语影片和国语影片为主。
进入50年代以后,澳门的经济和民主从战后复兴,加上人口激增(仅在1960年至1965年间,澳门人口便从169299增至约270000),市民最喜欢的娱乐活动是看电影,电影业呈现繁荣景象。清平、域多利和国华继续经营;尽管南京、海镜、娱乐三家戏院因设备落后而关闭,但新戏院不断落成,如永乐于1952年2月15日落成开幕,百老汇于1953年落成,之后金城、东方、丽声等相继开业。1959年1月24 日的政府公报把当时的戏院分为两级:平安、东方、域多利、国华、百老汇、清平属第一级;金城、乐斯、永乐和丽声戏院属第二级戏院。
1964年11月20日,位于罗保博士街的南湾戏院开幕,成为澳门最大、座位最多的戏院;虽然仅有一个放映厅,但却拥有约18米的弧形大银幕和1603个座位,设备齐全,安装有冷气系统。当时,即使在香港,一般拥有千余座位的戏院,银幕也只有约12米。南湾戏院声光效果俱佳,首映的影片为美国影片《大展宏图》(Copacabana Palace,1962);70年代后期,南湾戏院重新更新音响设备,以适应《大地震》(Earthquake,1974)、《大白鲨》(Jaws,1975)等强化音效电影的放映。南湾戏院一直放映香港嘉乐院线的电影,直至1995年停业,南湾始终是澳门最大的影院。
1965年12月8日,凼仔海滨戏院开业。在海滨戏院落成之前,凼仔曾有一家名为“全义”的戏院,其特别之处是放映机和银幕中间相隔一条街,只有晚上才可放映。全义戏院由于海滨戏院的开业而宣告结束。加上海滨戏院,澳门已拥有12家电影院,共12196个座位。《澳门工商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1965年澳门全年放映影片共10169场,入场观众为4597726人,票房收入合计3520911澳门元。此时,平安、域多利、清平、百老汇、东方、永乐、南湾、丽声和乐斯戏院已装有冷气设备。
1968年6月22日,丽都戏院开业后,全澳有永乐、平安、百老汇、金城、东方、域多利、清平、国泰、南湾、丽声、丽都、乐斯和凼仔的海滨等13家戏院,以及一家工人康乐馆剧场。此时,澳门的戏院业处于全盛时期。60年代域多利、平安、南湾、丽都主要放映首轮粤语、国语和欧美影片;国华除放映首轮外国影片和粤语影片外,主要放映邵氏出品的国语影片;百老汇放映欧美影片、国语影片和日本影片。美国音乐片《歌唱的修女》(The Singing Nun,1966)在百老汇上映时,连续放映32天,成为一时的佳话。金城、东方、丽声、乐斯分别放映首轮或二轮国语影片和粤语影片。除放映粤语影片外,清平戏院在20世纪50-60年代中期还有粤剧演出,60年代下半段由于澳门粤剧沉寂,偶有话剧演出和其他文化活动在此举办。
永乐戏院自1952年开业后,放映了许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和苏联电影。其中经典的国产影片有:纪录片《1951年国庆节》《解放西藏大军行》;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和《东方红》;故事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中华儿女》《和平保卫者》等。因当时澳葡政府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非常敏感,所以苏联片被称为“中亚细亚电影”。这一时期上映的著名的苏联影片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十月》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港英政府禁止香港影院放映内地影片,致使大批港客专程到澳门永乐戏院观看。永乐戏院还是澳门首家装设杜比立体音响系统的戏院,自1957年加建装修,永乐戏院设置了全澳门最大的舞台,许多大型的曲艺表演和综合性节目都在永乐演出,取代了设备残旧的清平戏院。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视普及,电影放映业的颓势初显;加之房地产业兴旺,拆迁影院、兴建大厦、发展房地产蔚然成风。乐斯和金城戏院率先改建成商业大厦,域多利戏院于1971年11月结束营业。为应对观众减少的局面,平安、南湾、百老汇、丽都等几家原本以放映外国影片为主的戏院,也开始上演一些卖座的国语影片。其他一些戏院如国华、东方、丽声、清平等,也将大部分时间用来放映国语片。永乐戏院更延续了放映国产影片的特色,不少“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均曾于此上映,包括《红色娘子军》《红灯记》等。
为招揽顾客,一些影院在设备上下足功夫,但电影业被电视业超越的趋势已难以阻挡,继乐斯(1970)、金城(1971)、域多利(1971)等戏院停业后,丽声(1972)、东方(1973)、海滨(1975)和百老汇(1982)等戏院也相继关门。澳门的电影放映业进入低潮期。
20世纪80年代,港产片热潮兴起,澳门的电影放映业又有所恢复。1982年,澳门大会堂改为商业性影院,首映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片中女主角简·西摩尔(Jane Seymour)应邀来澳做首映宣传。据统计,1987年,澳门共有戏院7家,其中1000个座位以上的戏院有南湾、永乐、丽都、清平和平安5家,少于1000个座位的戏院有国华和大会堂2家。全年放映场次8463场,售出戏票274万余张,票房收入4100余万澳门元。这一时期,一批成功的港产片在澳门上映时引起了轰动,包括《警察故事》(1985)、《英雄本色》(1986)、《秋天的童话》(1987)、《赌神》(1989)等,其中在永乐上映的《少林寺》,入场观众达88800多人次。
20世纪90年代,随着卡拉OK、电子游戏机等娱乐方式的兴起,以及录像带的普及,尤其是盗版猖獗,大型戏院的上座率大大减少,难以支撑运营。1990年,澳门共有10家戏院,票房收入3900多万澳门元。1991年柏惠戏院开业,戏院增至11家,但入场人数却下跌了15%,仅有156万人次。南湾(1994)、平安(1993)、丽都(1995)和清平(1992)等旧戏院相继停业,被运营成本较低的迷你戏院取代,如柏惠(1990)、丽晶(1990)、翡翠(1990)、百乐门(1994)、丽华(1995)戏院等。
澳门这一时期的迷你戏院座位数在六百以下,且大多开设于商场内,满足人们集中进行休闲娱乐的需求。1991年,于1987年停业的国华戏院,经改建后以迷你戏院的面貌重新开张;澳门大会堂也于影院二楼新设两家迷你戏院。在全澳新建戏院中,唯有1990年开业的明珠戏院座位数超过1000个。但即便是改变了经营模式的迷你戏院,也难扭转颓势。1997年,整个澳门只剩8家戏院,11块银幕,6000多个座位。存活下来的电影院大多分布在远离闹市的地方,平均上座率不足三成。
1997年历史悠久的国华戏院寿终正寝,但因其建筑形态具代表性,为20世纪20年代粤港澳流行的电影院形态,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澳门回归前夕,由于澳门经济发展放缓,居民娱乐消费减少,加之港片质量下降,澳门戏院经营陷入新一轮低潮,开业不过几年的迷你戏院于1998年、1999年纷纷倒闭。回归前,只有大会堂、永乐和回力UA三家戏院勉力维持。[16]
2011年,澳门只有3家电影院:澳门旅游塔剧院、澳门大会堂剧院、永乐戏院。澳门旅游塔剧院设施最好,只有一个厅,放3D电影,有500个座位,只有周末时才会出现满场的情况;平时,影厅里坐五六个人的情况经常出现;基本上一个月换一次影片。澳门大会堂剧院有三个厅,两个厅可以放3D电影;场内严禁饮食;售票口上方有清晰的“分级警示”,影片分为四档:A档为老少咸宜,B档为“未满13岁不宜观看”,C档为“未满18岁不宜观看,13岁以下禁止观看”,D档为“未满18岁禁止观看”。
目前,澳门主要有5家影院,分别是:UA银河影院、澳门旅游塔剧院、澳门大会堂剧院、永乐戏院、恋爱电影馆。各家影院根据不同的文化及受众定位,制定了不同的经营策略。其中,UA银河影院和“恋爱电影馆”非常具有澳门特色。
UA银河影院位于“澳门银河综合度假城”,占地约1.6万平方米,下设10个独立影院,包括5个豪华贵宾影院、4个普通影院和设有4个包厢的银河大影院,提供近千个座位。其中,银河大影院有400个座位。UA银河影院的豪华贵宾影院,面向高端消费人群,可供应五星级餐饮、由专人提供服务的酒廊,以及可调角度的舒适沙发座椅,3D电影票价高达280澳门元。[17]UA银河影院的经营理念与澳门“国际休闲度假中心”的城市定位相匹配,旨在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观影需求。
“恋爱电影馆”位于澳门恋爱巷13号,毗邻澳门的著名景点大三巴牌坊,是一个集合了电影欣赏、本土影像保存及电影书籍阅读等功能的空间,肩负着推动澳门电影艺术文化发展的责任。作为澳门观众及电影创作人互动交流的平台,每个月这里都会举办不同的专题电影或焦点导演作品展,并推出2-3部来自世界各地在澳门作首轮公映的电影。“恋爱电影馆”于每周一休馆,法定节假日也开放;门票为60澳门元,设有学生、长者及会员优惠(学生及65岁或以上的长者半价,一次购买10张或以上可享8折优惠),并且不定时提供免费放映活动。如自2018年4月起,“恋爱电影馆”推出《看见澳门:影像力量再现》展映,每个月安排2个周六、日免费放映2部澳门本地制作的精彩长(短)片,让观众更多地认识澳门本地制作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