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电影业发展历程

第一节 澳门电影业发展历程

1896年,电影在西方诞生不久后就传到了澳门,但由于当时澳门地小人稀,工商业活动并不发达,直到1924年才出现首家电影拍摄企业——“澳门电影公司”。澳门历史档案馆资料记载,“澳门电影公司”由葡萄牙人马利亚·伯尔热斯创立,他向澳葡政府提出在澳门开发电影的专利权申请,内容包括:每半年摄制一部有关澳门各项活动的纪录片《澳门报告》,供澳门放映并出口至葡萄牙以及欧洲其他国家;为澳门政府摄制各类所需影片,负责向澳门提供有关葡萄牙波尔图和其他地区的宣传影片。澳门总督于1924年5月7日批示给予其为期10年的专利权,并从当年4月1日起生效。但由于澳门电影公司成立后未能向政府交付法定款项、按时办理各项法定手续,该公司9月16日即被取消专营权和营业牌照。

1955年,由中、葡商人合资的“欧亚制片公司”,以澳门本地故事为题材,摄制了澳门首部故事片《长途》。该片全部在澳门实地拍摄,由5位中、葡明星——王豪、钟情、罗娜、爱莲和祖彼德参演,并得到了澳门政府和罗保博士的支持。但是,由于影片卖座率太低,在澳门域多利戏院上映一周后就下档。欧亚制片公司将原片寄往香港制作拷贝,准备运往葡萄牙和其他国家上映,不料影片原片在香港遗失。耗资近30万元摄制的第一部澳门长篇故事片,就此告终;欧亚制片公司也因影片亏损严重而宣告结束。

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内地移民至澳门的电影工作者蔡安安、蔡元元[1]成立“蔡氏兄弟(澳门)影视公司”,与内地的天山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故事片《夜盗珍妃墓》。这部影片被认为是澳门电影摄制公司成功制作和上映的第一部长篇故事片。该片以一家澳门珠宝店发现珍贵文物为引子,讲述了鲜为人知的珍妃墓被盗的真实历史事件,从清朝末年的珍妃之死,延伸到80年代澳门的寻宝传说;揭示了在物质利益诱惑下,形形色色人物的各种丑态与扭曲的人性,歌颂了善良、正直的人们的心灵之美。电影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富有人情味。

图8-1 《大辫子的诱惑》

1996年,蔡氏兄弟(澳门)影视公司与内地的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合作摄制彩色故事片《大辫子的诱惑》(见图8-1)。这部电影根据澳门土生葡人飞历奇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写20世纪30年代澳门一个葡萄牙青年与一个中国挑水姑娘的爱情故事,由蔡元元执导,内地演员宁静担纲主演;影片展现了澳门中西碰撞交融的文化与历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特色。该片曾在中国内地、澳门和葡萄牙上映,获得1996年中国第1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合拍影片,并荣获葡萄牙第25届费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特别奖。《大辫子的诱惑》为澳门电影摄制揭开了新的一页。[2]

澳门电影业发展缓慢,21世纪以来制作澳门本地电影的诉求,得到特区政府的鼓励和扶持。2006年,澳门旅游局支持画家、导演陈逸峰执导电影《豪情岁月》,希望观众通过电影感受澳门的美丽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推广、宣传澳门旅游。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澳门成为避难所的故事,由方力申、邓丽欣、爱新觉罗·启星主演,于2009年获第一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澳门电影贡献奖。

自2008年起,澳门电影工作者发起以“堂口故事”为名的电影保育运动,为急速发展的澳门保留城市变迁的影像。五位青年导演——朱佑人、何家政、Sergio Perez、许国明、陈嘉强参与了第一部系列影片的拍摄,他们以澳门不同的城区为题,分别完成了《良辰美景》《不散》《有时》《澳门街》《纸飞机》《指望》五部风貌各异的短片。“堂口故事”将影像创作与城市主题相结合,呈现了本地导演对澳门城市空间和文化的观察。尽管这部短片合集没有拍出惊人水准,却是澳门影像创作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为“澳门城市电影的开端”。

2009年,根据澳门本地作家廖子馨的小说《奥戈的幻觉世界》改编、由内地新生代导演张驰执导的电影《奥戈》上映。这部庆祝澳门回归10周年的献礼电影,由澳门基金会及中国内地、葡萄牙投资方联合出资约1000万澳门元拍摄,是首部展示澳门特有“土生族群”现实生活的故事片,由广州新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濠龙(澳门)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澳门演员古天祥、香港演员吴嘉龙、内地演员王晓担任影片主演;影片80%的外景在澳门拍摄,其余内容在葡萄牙里斯本和广东中山完成。片中主人公的命运折射出独特历史带给澳门的伤痕。

同年上映的另一部澳门电影,是根据澳门土生土长的作家李宇梁的原创话剧改编的《还有一星期》。该片原名为《澳门情缘》,由澳门电影协会和澳门文化产业投资管理公司出品,由蔡氏兄弟影业公司摄制。这是一部反映澳门普通居民当前现实生活的影片,描述了澳门当下蓝领阶层的生活,表现了澳门普通市民的喜忧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该片的编剧、导演是资深电影人、澳门电影协会会长蔡安安,执行制片人是在澳门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张国政。片中演员,除三个主要角色来自内地外,大多由澳门本地的业余演员担任。

2011年,“堂口故事”系列第二部《爱情在城》,由黄婷婷、Fernando Eloy、黎若岚、欧阳永锋、杜健康、郑君炽六位澳门本地新导演执导。影片以城市与爱情为主题,记录澳门的人和事,讲述澳门独有的爱情故事。全片由六部剧情短片组成,每部15分钟,共计90分钟。廖庆松、清水宏一、关本良、叶绍麒等国际影人参与了该片制作。

2015年1月,“堂口故事”系列第三部《心乱·疑城》上映,由《熊妈妈的咆哮》《INA(伊娜)》《见光》三个短片组成,共107分钟。影片由三位澳门本地导演——陈建德、Antonio Faria和周钜宏分别执导,澳门演员黄铠而、刘漪琳、梁健婷、杨彬、许国权、陈世平参演,澳门本地专业技术人才参与片中所有视觉特效制作。与前两部“堂口故事”相比,这部讲述澳门社区故事的短片集,更多地融入了悬疑、动作等类型元素。

总体上看,澳门影业的发展历程,与跟其一海之隔的香港影业形成了巨大反差。地域狭小,产业单一,人才有限,受到香港影业的强势挤压,这些都是影响澳门电影发展的原因。2011年12月,《华商报》曾刊文评析澳门本土电影产业的状况——“最红的澳门明星事业重心在香港”“在电影中看澳门远比看澳门拍摄的电影要容易得多”。其中,讲到“香港有四大天王,澳门却少有明星大腕。何超仪顶着‘澳门赌王之女’的头衔,虽说是一位‘澳门明星’,却红在香港。澳门一直试图复制香港模式,‘生产’自己的明星,但结果令人失望。在香港,有不少明星来自选美比赛。澳门也试图从选美中培养明星大腕。1985年澳门开始举办澳门小姐竞选活动。最著名的是一户土生葡人家庭的4个姐妹,她们先后竞选为‘澳门小姐’冠军。但之后因没有娱乐市场吸纳她们,最终只好开了一家‘澳姐餐厅’,在澳门曾经家喻户晓,已于2008年关闭。香港的娱乐业就是靠明星和影视,而澳门娱乐业主要是博彩业,靠赌场赚钱,没有大的娱乐公司,也没有好的演艺学校,缺乏生产明星的土壤,这决定了澳门难产明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