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之家

相机:尼康FM2,镜头:28mm,光圈:f/ 11,快门速度:1/30秒,ISO: 100
毫无疑问,大小对比、结构呼应的三棵树是这张照片的主体。
逆光下的树,线条清晰,形态突出,
只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
一道低角度的金色阳光照亮了原野上的一线衰草,金灿灿地好看。
这一切都提示我们:现在是冬季。
近前的两棵大树枝相接,组成了一个稳定的框架,给小树撑起了一片天宇。
三棵树呼应着,仿佛是假日远足的一家三口。
当然,这是照片给我们的感受,
但是这个感受很可能只是个主观的错觉。
根据透视关系,最近的那棵大树会显得特别粗壮,
它与右侧的看上去比它小些的大树实际上也并没有相交接,
而那棵小树只是因离得远就愈发地显得小了。
如果不是摄者主动地移动视角去找寻、去发现,
这三棵树就是冬原上各自独立的三棵树,并没有什么关联,
是这个特定的视角和广角镜头的特性将它们从“树际”带入了“人际”,
这是一个充满拟人色彩的画面,
是拍摄者心灵的映射和观察力的体现。
自然中当然存在着美,
但美是一种并非必然存在的客观关系,
这种客观需要主观的意念去发现和转化,
要用心才能发现,更要用审美的眼看才能转化。
影像独白
在北京延庆县的康西草原,冬日荒原,粗看之下除了三棵树到处光秃秃的一片。我围着那三棵树,远远近近,停停走走,不断地观察。终于,我选择了一棵最粗的树,在离它既近又低的地方确定了一个视点。
当时我用广角镜头构图,将离我最近的那棵树置于画面的左侧,树形却不取完整;将较近的一棵树置于画面中间,它粗细适中,树形基本完整;而离得最远的那棵树,树形细小但非常完整,并且紧靠较近的那棵树。
如此构图,使三棵树不仅产生了对比,也产生了呼应,而且还隐含着完整与不完整的关系。更有逆光中的田埂作为是一条颇惹眼的亮线,引导了观者的视线,去关注三棵树之间这种自然又有趣的形式关系。

相机:佳能5DII,镜头:24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20秒,ISO: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