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 火

相机:哈苏500C/M,镜头:200mm,光圈:f/5.6,快门速度:1/25秒,ISO100
宝蓝天幕下,
圆月的宁静与江上的风波、晃动而模糊的渔火动静相望,
月的金黄与舟上渔火的暖红,小小的两点光亮遥遥呼应,
点缀在大面积的冷色背景上,越发温暖、越发寂寥、越发楚楚动人。
舟行水上的江湖感、人居舟上的漂泊感、静月衬托下飘忽火光的不安
感、夜色中孤舟上坐拥渔火的温暖感……
这许多质地不同的感受在你看这张照片的瞬间同时涌上心头。
圆月载着一轮清幽而亘古的诗情,
渔火燃着一团温暖而朦胧的画意,
和着疾风细浪将观者卷进了中国意境的浓郁诗情里。
圆月孤舟,还是要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还是要答:“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还是要假装豁达的自我安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安慰就像那渔火,飘忽微弱,不辉煌却肯定而温暖。
这是我最喜欢的风光照片之一。
它用清幽的蓝色调,包涵了按捺了也是收容和保护了
四处冲撞的火光、白浪和无枝可栖的圆月。
它安静又动荡,不避世却又出尘,
它那么自然圆满,
不像我们,在无法避世又妄想出尘中反复纠结。
它的冷里面充满了温暖的遐想,
它的冷和暖里面有同样的饱满度和层次感,
它那么轻易且成功地
将棱角分明和犹疑含糊、将画地为牢和心驰神往混为一谈。
它在记下一个真实瞬间的同时拥有了一个永恒的氛围,
它动用的不是摄影技巧,
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力。
影像独白
一次我在南戴河为某公司拍摄完广告片,与模特儿、助手等人往驻地走时,突然模特儿叫了起来,她的高跟鞋丢在了海滩上。为了给她找高跟鞋,我又回到了海滩,面对大海,我整个人竟然呆在了那里,因为我看见了渔火,看见了在波涛间起伏的渔火。我连忙重新取出了相机,对准了亮着渔火的渔船,果断地按下了快门。
虽然整个过程很短,但我还是做出了应有的审美判断。不求形象的清晰真楚,不求细节的准确无误,在强调突出渔船在波浪中起伏的动感的同时,只求变现出我对渔火一直就怀有的一种诗意的、朦胧的美感。因此,我使用了长焦镜头和适度的低速快门(1/25秒)。为什么我能在短暂的时间做出这样的判断与选择呢,恐怕这是由于我长期以来对渔火形成的一种朦胧但又有明确指向的美的追求,一旦遇到它们突如其来,在长期的期待中,凭着直觉抉择于瞬间。
动用的不是摄影技巧,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