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树

相机:尼康FM2,镜头:80mm,光圈: f/5.6,快门速度:1/60秒,ISO: 100
看一棵树,我们往往习惯看整体,
只有在拍照时想要借个前景了什么的,
目光才会在树的枝节上游移取舍。
让一棵树占据整幅画面的事很多人也干过,
比如拍胡杨,我们会采取仰视的角度,也许还会用到广角,
从根到枝尽收镜中,展现胡杨遒劲不屈、与天抗争的神采。
对于树来说,树冠当然是它的华彩部分。
就是选择半棵树,我们大多也是选带着树冠的枝节,
比如红了黄了的秋叶、雨后缀着晶莹水珠的新叶,
这些都藏在或密或疏的树冠里。
可是这里,半棵树就充满了整幅画面,还是舍弃了树冠的半棵树!
这样的取舍需要胆识更需要独到的眼光。
黑与白,粗线与细线、曲线与直线,
半截没有树冠的树,
如此简洁、大胆的构图,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照片的阅读,
只一眼,我们便能脱口而出:是柳树!
是柳树却又不仅仅是柳树,
因为太简洁了,就会衍生出多义。
我们愿意去想,那黑黑的袅娜着的树干,
她在树中也是一个“窈窕的女子”吧?
那些细细的密密的垂枝是她的长发吧?
她这是在翘首等待着谁,还是在静静地独自看雪?
她等待的会是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么?
还是一对曾经在树下窃窃私语的恋人?
或是一个慧眼独具的摄影者?
她以树的形象立在雪地里等待,
我们看她,她在看雪。
影像独白
大雪过后,我和几个影友兴冲冲地赶到颐和园拍雪景,但很快就郁闷起来。因为天色阴沉,颐和园虽然被白色覆盖,但在阴天的散射光中缺了光影,这就很难发现明暗的形式变化。
起初我也和大家一样无精打采,半天没有按一次快门。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英国人麦克卡比说的一句话:“谁说照片是由光影构成的?其实它也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我顿时有所醒悟,镜头前的景物有无光影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它是否能唤起你的情感。于是我静下心来,仔细察看四周,目光最后停在一棵柳树上。
那是一棵落光了叶子的柳树,衬着白雪的背景更加显出它枝与干的形象结构。为了突出对它的视觉印象,我用了长焦镜头构图并截取了它的下半部。于是在我的镜头中,柳树惯常的形象消失了,继而转变为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曲或直,或疏或密的线条,衬着白雪成了一个线的世界,亦是一个触动我情感的世界。
疏朗、沉静和寂寞与那些很难表述的我心中的情思、意绪,皆因这些线的吸引,开始觉醒了。我因这些线而陶醉,生怕失去,于是急忙用长焦镜头永远地留住了这些抽象的线、具体的美和难言的情。
因为太简洁了,就会衍生出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