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相机:佳能5DIII, 镜头:24mm,光圈:f/11,快门速度:1/120秒,ISO: 100
看到这张照片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海。
然后又想:看这起伏的海浪,海上的风有点儿大呢;还有,这海为什么
不是蓝色的呢?
是的,这是“海”,却不是我们通常见到的那种湛蓝的海,它的成分也不是咸涩的海水。
这片海没有水。
准确地说,这是一张关于沙漠的照片。
如果是一张沙漠的照片,金黄色就不奇怪了。
可是,在看过的众多沙漠的照片中,或者在亲眼所见的有关沙漠的记忆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沙漠吗?
没有。
因为它并不存在于长久的等待或惊鸿一瞥的视觉暂留中,
它只出现在拍摄者清晰的意图和果断大胆的拍摄行动中。
一起来解密这张奇特的“海”,
希望摄影师的坦率不会让你晕倒。
摄影师说:我希望能拍到一张和别人不一样的沙漠的照片,
我想到了波涛汹涌的海,
我在按快门的时候上下抖动了几下相机。
就是这样,仅此而已。
拍一张独具魅力的照片其实就是这样简单。
我们一面试图将青椒、白菜、沙丘、雪野、动物等等拍得像人体或像人,一
面又竭力把人体或人拍得像花岗岩、像工业线条的汇聚、像树、像兽……
在摄影中,多少年来我们一直乐此不疲。
有时,我常常觉得,“在似与不似之间”
不仅是中国绘画的至高境界,也是摄影以及一切艺术的至高境界,
因为艺术所记录、映像、表现的都不过是似是而非的现实。
把沙漠拍成海的妙处正在于此。
如果沙漠始终是标准的沙漠,
海始终是标准的海洋,还有什么乐趣?
如果没有乐趣,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不过有一点必须记住,
第一个这样拍、画或者表现的被赞为“好样儿的”,
跟着拍、画或者表现的就只能被客气地评论为“一样一样儿的”,
直至大批跟风模仿的就只好被客观地“表扬”为“没啥样儿的”或“熊
样儿的”了。
影像独白
形容沙漠往往会用“沙海”这个词汇。为什么把沙漠与海联系一起来,一是沙漠广漠无垠像海一样,二是沙漠中有起伏的沙丘像大海的波浪。
2012年我第一次面对沙漠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沙海的模样。面对此景,我的摄影知识又告诉自己,如果按常规的方法拍摄眼前的沙漠,出来的画面,虽然会有像波浪般起伏的线条,却是静止的。而海给人最强的视觉感受,除了辽阔,就是它的动荡不止,我一定得想方设法拍摄出动感的沙海。
于是我不仅在快门速度上做尝试,而且在拍摄时又故意让手上下动或者左右动,就这样我在变化中,拍摄了十几张照片,其中还真有一张照片的画面中沙漠像波浪起伏的海,只不过不是蓝色的,而是黄色的。
“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仅是中国绘画的至高境界,也是摄影以及一切艺术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