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要来源于最初的出处
我们经常说:“不要被图表欺骗。”
有两幅曲线向右上升的图,一幅的曲线坡度很陡,另一幅很平缓。将两幅图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很容易认为坡度较陡的曲线图表示快速成长,而较缓的曲线图表示缓慢成长。
但是,较陡曲线图的刻度,一单位相当于500,而较缓曲线图的刻度一单位相当于5000,结果将会怎样呢?被认为快速增长的图,实际上成长缓慢;而原本被认为缓慢成长的图,则表示增长快速。仅仅因为图的刻度不同,结果就会完全改变。
请记住,信息的表现方式不同,其意义也会不同。请一定要亲自找到信息的原始出处,而不要囫囵吞枣地接受由第三者提供的信息。
在媒体宣传方面,为了能够正确地理解报道,解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我自己被媒体报道时才明白,所谓的新闻,就是经过编辑后传达出去的东西。当媒体报道我的某次发言时,虽说不至于歪曲我的意思,但是发言的主旨被忽视的事情也经常发生。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才要强调:
“我们要对信息保持怀疑和思辨。”
“事物有其表里两面。”
写新闻和做电视节目的都是普通人。所以,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相。信息中很可能存在某些写手和编辑的加工。
为了摆脱这种弊害,我们一定要找到信息最初的出处。但是,这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时,参考文献就成了有用的线索。
当我们需要查资料的时候,会去书店或图书馆寻找书籍,或是上网进行搜索。当我们找到相关资料的时候,也一定要查看那些资料的参考文献。文献背后也许还会有参考文献出现。这样追溯下去,找到原始资料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按一般经验来说,最有效率的信息收集,就是使用上一位信息收集者的清单。一切从零开始,既花精力又费时间。而且,使用这种清单也许还会发现自己原本不大可能发现的有趣信息。
作为职场新人的我,一年后竟从上司那里得到了“资源丰富”的评价,也就是说我的信息收集能力很强。
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收集信息呢?一种方法就是我先前所说的借助参考文献“顺藤摸瓜”。直到现在,我仍然使用这种方法。
最近我用“患癌症后的医疗费”这样的关键词在网上进行搜索的时候,发现了一则新闻报道。这则报道给出了“患癌症后的平均医疗费”的数值。
我在参考这一数值的同时,注意到了数据出处写的法人名称。接下来,我对该法人进行了检索。进入法人的主页后,我按照联络地址与负责人约见。见面谈话后,他将为了得到新闻报道上的数值而调查的资料等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告诉了我。
能从上司那里得到“资源丰富”的评价,还因为我的另一种信息收集能力。
当时,上司吩咐我调查美国通信业的情况以及最新的技术发展动向。我首先在网上进行了调查。进行检索后得知,同行业的风险企业大约有10家。于是,我给那10家企业都发了邮件。
“我是波士顿咨询公司东京公司的岩濑,目前正在对美国通信业进行调查,如果方便的话,希望您帮助回答以下问题。”
有3家公司回复了邮件。我将通过邮件得到的信息告知客户后,他们非常高兴。并且我从上司和客户那里都得到了“你真有行动力啊”的褒奖。
只要请求帮助的方式正确,同行的其他公司或竞争企业都会有提供信息的意向。所以,请不要抱有“人家根本不会告诉我们”这样的想法,不要还没开始就放弃。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加上高效的行动力,也许就能够意外地找到“最初出处”的信息。不要只靠大脑,还要动用自己的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