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不要整理,也不要收藏
我有一位朋友,想要进行环球旅行,预计历时一年半。
《地球的行走方法》一书,被他认为是最必不可少的信息工具,他经常翻阅,而且仔细地进行了精读。
但是,带着那本共有100多章节的书去旅行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在买到那本书后,马上就扫描并储存到了电脑里,然后开始了旅行。
在这个时代,这样做是很简单的。商业往来中,用纸张保存信息的现象已经不多见了。所以,慢慢地也就没有必要对纸质资料进行整理了。那些有特别用处的资料,只要将其做成PDF文件,保存在电脑里就行了。
在刚刚进入最初那家公司的时候,我曾有幸进入上司的办公室。这位上司被业界称为“传说中的天才”。
观察了他的房间之后,我大吃一惊,里面空空如也。打听后我才知道,天才上司已经将那些纸质书都扔掉了。他对资料进行了选择取舍,仅仅将必要的东西留了下来,所以他的房间才看上去空空如也。
如果将那些能够收集到的资料都收集起来,再进行仔细的整理,多余的资料就会堆积如山。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对那些已经知道出处的信息再进行收集。
当然,这些资料中也有一些需要由人整理,并提交上去。为了整个团队的需要,一些年轻人有可能会被分配做整理资料的工作。除了这种情况之外,为了自己着想,也应该放弃那种整理资料的想法。因为仅是将资料整理出来,之后束之高阁,就会慢慢变成一堆档案垃圾。
收集资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整理存档,资料如果不被使用,就完全没有意义。即使是有整理价值的重要资料,也不意味着资料的所有部分都是重要的。
进行资料整理前,应该对资料进行取舍选择。仅仅将重要的部分提取出来归档留存。我推荐一种方法:将能够用得上的信息记在笔记中。
“为了提高潜在成长率,创造一个作为增长‘引擎’的民间企业,有利于自由竞争和技术革新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为此……”
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认为有用的句子。我将这句话写在了笔记本上,并经常带在身边。我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大大增加可用信息的储存量。对那些与本职工作毫无直接关系的信息,我也采用了这种处理方法。
在日本小说家山本兼一的《去问利休吧》一书中,精彩的语句随处可见。我希望自己能够使用华丽的语句,所以也记下了一些东西。
只要你把认为有用的信息、能够成为参考资料的内容抄写下来,书和资料本身就不需要了,也就没有对其进行整理的必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资料全部收集起来,虽然很安心,但是很容易变成堆积如山的资料垃圾。
从个人角度来讲,将资料抄写下来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效果会更好。在抄写的时候,可以想象着像资料输出一样。如果仅凭眼睛看,是不能达到灵活运用资料的效果的。
抄写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而且还要将相当一部分内容扔掉。那些对此感到不安的人,也许就是不能够准确判断资料重要性的人。因为无法想象像资料输出一样甄别资料,所以不知道将哪一部分提取出来,也正因如此,才会觉得如果不把所有资料都保存下来,就会忐忑不安。
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纸面上的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检索时也一样。
经常有人为了收集某种信息而进行网上检索,并将检索出来的信息全部收藏起来。这些人不懂得,即使将网络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起来,也没有意义。从收集的信息中甄选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才是重要的。
说些题外话,从检索、信息收集的角度来看,微博是我推荐的另一种工具(在后文我会对微博进行介绍)。但是,我们没必要关注那些艺人的八卦消息,也没必要在自己的微博上自说自话。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华尔街日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经济学人》、《纽约时报》,还有那些优秀评论家发布的信息,我们从这些链接上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内容,这样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