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病毒蔓延

2.1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病毒蔓延

在日本电影《感染列岛》中,位于东南亚的某养殖场为了扩大生产不断破坏热带雨林,乱砍滥伐的行为惊动了雨林中的蝙蝠,携带病毒的蝙蝠四散而飞,将病毒传染给了人类。一名日本人将病毒带回了日本,病毒迅速传播,日本全境出现疫情,危在旦夕。

美国电影《传染病》中,一种新型的致命病毒几天之内席卷全球,影片结尾,病菌来源被公布:东南亚的香蕉林被伐,惊飞了蝙蝠,蝙蝠之粪被猪误食,猪被人吃,烹饪厨师与美国高管合影握手,厨师和高管均感染了病毒。中国香港出现疫情,高管乘飞机回美国,将病毒带回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地纷纷暴发疫情,感染人数呈指数增长,而后波及全球。

《灭顶之灾》中,因为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极度恶化,一种无形的神经毒素被释放到空气中,人类开始不受控制地自杀,故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

《极度恐慌》中,一个美国人将从非洲扎伊尔抓回来的小白脸猴售卖,携带病毒的小白脸猴将病毒传染给了人从而引发了病毒的蔓延。这同样也是一个由人类对野生动物乱捕滥杀引发的传染病案例。

《惊变28天》中携带病毒的是一只被抓进实验室的大猩猩,因为这只大猩猩,繁华的伦敦于28天内沦为“死城”。大猩猩是被当作实验品的,虽算不上对野生动物的大规模捕杀,但也同样体现着人类对其他生物生命的漠视,体现着以人类为中心的生存观。也正是对于野生动物的种种残杀、经济的无序扩张,导致生态平衡破坏,人类一次又一次面临各种来自自然界的病毒的侵袭,导致灾疫暴发。

电影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总结,尤其是现实风格的灾疫类电影多多少少都能找到对应的现实。在对病菌来源的处理上,其中一部分灾疫类电影中的病菌来源与现实世界是直接呼应的。也可以这么说,现实中的病源给了电影启示。比如,“非典”、埃博拉病毒等,都是通过中间某种动物作为宿主传给了人类。在《感染列岛》《极度恐慌》《禽流感》《传染病》等影片中,最早携带病菌的也是其他动物,再由其他动物传给了人。人类乱砍滥伐,让更多的野生动物失去栖息之地,密林深处的动物得以接触到人类,从而将病毒传播给人类。人们对于野味的猎奇,对动物的不停捕杀,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导致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打破,从而引发疫情。灾疫类电影借着病毒的来源批判了人类的贪欲—灾疫之所以能够肆虐,是人类对自然不尊重的结果。电影通过对灾难的重构和展现,激发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