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深度解析:电影《传染病》(美国)
灾疫全球传播在银幕上的演练
2011年,国际知名导演史蒂文 · 索德伯格邀请众多国际一线影星拍摄了一部灾疫类电影《传染病》。片中有三位奥斯卡影后:格温妮斯 · 帕特洛、玛丽昂 · 歌迪亚、凯特 · 温丝莱特。男主角也都是被提名过奥斯卡影帝的:马特 · 达蒙、劳伦斯 · 菲什伯恩、裘德 · 洛。名副其实的全明星阵容。可惜,当年这部片子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时隔近十年,2020年,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时,有人才如发现宝藏般惊叹这部片子的预言性。
《传染病》以倒叙的方式追溯了在美国境内突然出现的一种恶性传染病暴发、传播的过程,展现了灾疫来临时的社会之乱、人性的善恶,批判了政府的官僚主义、跨国公司无序无良的经济扩张、互联网的乱象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不公。
《传染病》讲述了一种新型致命病毒短时间就席卷全球的故事,影片中由格温妮斯 · 帕特洛饰演的贝丝从香港出差回来后感染了病毒,感染后的第四天便倒地抽搐,送到医院不治身亡,紧接着她的儿子也因同样的症状死去。而后,与她接触过的人都相继患病去世。随后,同样病症的患者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出现,病毒在全球蔓延,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飙升。美国当局派人去香港调查病因,医疗专家连夜研制疫苗。疫苗研制出来之后,围绕谁能优先得到疫苗这一问题又展开了一系列故事,好在疫苗出现,人们终将都会获救。在这部影片中,没有盖世英雄,都是普通人。
在这部电影里,医生、官员、政客、跨国公司、无良自媒体人悉数登场,抢购、谣言、权钱交易无一落下,爱情和背叛、勇气和懦弱、公平和自私都在其讨论的范围内。导演用电影语言展现了传染病肆虐时的人间百态。
每一次传染病流行,病毒从哪里来是最受关注的问题。在《传染病》中,导演用倒叙的方法,将病毒的来源放到影片的最后交代。故事从事件第二天开始,然后是事件第一百三十五天,一百三十四天……最后才是第一天,交代了病毒的来源。贝丝在香港出差期间与大厨握手合影,大厨刚刚处理完生猪肉,这头猪来自农场,这个农场被一家名为AIMM 的跨国公司抢占,跨国公司深夜伐木,惊动了树上的蝙蝠。蝙蝠将病毒传给了猪,猪传给了人,人传给了更多其他人。
影片的很多细节设置相当巧妙,半夜砍树的工程车上赫然印着AIMM 四个字母,这是最先被感染的美国人贝丝和一个日本人所在的跨国公司,影片中他们都在手里拿过印有同样字母的文件。美国高管贝丝曾在文件上签字,证明她是这个公司的工作人员,而那个日本人可能是那家公司的管理层,也可能是其合作企业的员工。影片这种安排,实际上是隐喻着全球化以及跨国公司对他国的无良掠夺。电影中,这两个人最先去世,暗喻着自然对人的直接报复以及全球化造成地区和人群差距扩大的报应。
对于全球化的影射,影片还有很多地方,比如不断闪回的全球各地感染的人群。香港居民绑架了流行病学家莉奥诺拉(玛丽昂 · 歌迪亚饰),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拿疫苗来交换人质,结果来的人却给了当地人安慰剂蒙混过关。在机场,世界卫生组织人员对流行病学家说出了实情,并称全球的绑架太多了,不只这里有绑架,言下之意,给了香港绑架者疫苗,其他地方的人很可能效仿。听完此话,流行病学家很生气,带着自己的疫苗转身就走。她深知,这个被各种方式紧密联系起来的全球上,有着太多的不公平。她的愤然离去除了出于对世界卫生组织的不满,也出于对全球化下的不公平的不满。
《传染病》这部片子不仅具有预言性,而且批判性很强。除了对于全球化的批判,还对互联网以及人性之恶做了深深的批判。在电影中,有个人人都咬牙痛恨的角色:一名拥有百万粉丝的博主。这名博主自诩为调查记者,通过网络视频向人们展示自己也出现了发烧症状,但是因为连续服用了连翘而被治愈。有人听信了他的这番言论排队去药店抢购连翘,却在排队过程中不仅没买到药还不幸感染了病毒(比如那名死去的孕妇)。最后,买不到药的人不相信店员售罄的说法,打伤店员,砸碎药店的门窗和玻璃冲进药店抢药,现场一片混乱,甚至有人被踩踏受伤,出现了不该有的伤害。这些丧失了理智的人们不知道,这位博主非但没有感染病毒,反倒是收了某家公司的巨款帮他们推广药品。互联网时代,网络大V 制造谣言,乌合之众轻信谣言之举也被《传染病》导演进行了批判。该博主还信誓旦旦地推断,此次灾疫乃是军方的阴谋,肯定跟生化武器有关。这种危言耸人的谣言加上军方要封锁芝加哥城消息的走漏,让谣言有了漫天飞的机会。面临紧急情况,官方越是不公开消息,谣言就会越多,恐慌就会越严重。这也是《传染病》导演对官方自以为是行为的一种批判。
在《传染病》中,人性的复杂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类身上具有的奉献精神、爱情、亲情和背叛都有展现。因为出差感染病毒去世的贝丝结束工作从香港回美国后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转道去约会了前男友。她的丈夫在家照看两个孩子,直到翻看她的遗物时才知道妻子出轨背叛了他。无声的哭泣中,他原谅了已故的妻子,全力照顾、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中研制疫苗的女医生是个光明的人物,为了推动疫苗的加速研发,她不惜自己以身试药。即便是在感染病毒将要死去的最后时刻,还不忘给躺在身边的人加一件衣服。另一个人物,疾病控制中心的主任基弗却有些复杂。在他的带领下,传染病攻克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当他提前从军方那里得知芝加哥要封城的消息后,便打电话告诉了妻子,并让她对外保密。疫苗研发成功,他本可以借机大赚一笔,却无偿贡献了出来,就连自己的那一剂疫苗也让给了清洁工的儿子。面对无良自媒体人时,他原想揭穿对方的骗人把戏,却被对方以对公众封锁传染病的详细真实情况怼得哑口无言。基弗也是一个替罪羊,他背后是强大的国家机器,他无力忤逆政府,只能先保自己的家人,这种行为到底是人的本能还是自私,是摆在每个普通人面前的两难之境。
在《传染病》里,也出现疫情来临,超市被哄抢的场面。也有因为灾疫,工人罢工,垃圾无人处理,整个城市呈现出一幅末日景观。更让人感觉真实可怕的是疫苗被研制出来之后,因为无法短时间提供充足的疫苗,只好用摇号的方式选择哪些人先接种。最后,抽到3月10日的人成为“天选之子”。但是,摇号只是对普通人的方式,州议员、领导却不用这样的方式。我们先不说疾控中心的基弗先拿到了两支疫苗,就连研制疫苗的专家被感染迫切需要直升机救援时,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无飞机可用,因为飞机被州议员动用了。一个以自己性命试药,救人于水火之中的科学家最后只能孤零零地死去,独自下葬。这是对权力和不公的血淋淋的控诉。更为可怜的还有那些香港居民,他们很可能是跨国公司深夜伐木之地附近的村民,最早被感染了,却无人问津。尽管铤而走险用了绑架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做法以求得到疫苗,没想到,最终也是落了一场空。他们是全球化的受害者,甚至是弃儿,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被视为莽夫、草芥,这是赤裸裸的不公平。
《传染病》这部电影,几乎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灾疫来临后的一切,尤其是亲身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们对其预言性和批判性进一步认可。但这部片子也有一些西方电影的通病。比如,救世主角色的设定依然是西方人,这是典型的西方价值观。这部片子也如其他一些欧美影片一样对亚洲、中国有偏见,中国人在影片中不是穷凶极恶的绑匪就是不爱卫生的大厨。传染病来源依然设定在中国,被哄抢的药是中药,绑架世界卫生组织的是中国人。镜头里的村民面无表情、呆滞、冷漠、愚钝,生活环境逼仄不通透,西方电影导演对中国和中国乡村的这些刻板印象又一次出现在了这部片子里。
【注释】
[1][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何振淦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