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隔离与政治失能隔离

3.5 隔离与政治失能隔离

在医学上,隔离是一种对于疾病和患病人群的处置方式,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期的病人、可疑病人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感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对于传染病实施“隔离”措施始于14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港。1347—1352年欧洲鼠疫期间,在很多欧洲沿海的城邦,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不计其数的人感染鼠疫。为了阻断病毒,当时意大利的港口规定,外来船只必须停靠在岸40天后才能登陆。1377年,威尼斯在圣玛利亚岛上建立起欧洲第一个永久性的隔离医院,此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城市采用威尼斯模式。隔离区通常都会以江河湖海作为一个天然屏障。如果没有天然屏障,政府就会建立起一道人工屏障,比如围挖一条护城河,或巨大的壕沟。对传染病患者采取隔离的做法被沿用下来,并且一直都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如今,法律上依然支持医疗机构对传染病人采取强制隔离。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武汉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隔离,确实有效阻隔了新冠病毒的进一步扩散。此后,全球各地也陆续使用了隔离手段来防止新冠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正是因为隔离是一种常见的防疫手段,在灾疫类电影中也少不了这样的故事桥段。隔离既是电影的一种重要叙事手法,又会成为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关于隔离,导演们也赋予其非常丰富的暗喻含义。

在电影中,当疫情从零星病例变成全面暴发时,也就意味着隔离就要开始了。病人被送去医院,相关地区进行物理封锁,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在电影里,隔离常常采用强制手段,这时是各种力量博弈的高潮、各种矛盾的集中爆发的时刻,对于整部电影来说矛盾升级,社会动荡,电影的危机叙事进入高潮。在电影《黑死病》中,议会否决了隔离措施的实施。电影中,一边是医学家和政客对抗,一边是哀鸿遍野,通过强烈的对比,故事一步步被推进,电影对德国的行政官僚体系的批评也是在这一时期通过隔离矛盾展现了出来,并经由此种故事情节让观众可以对西方的民主制度做出反思。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重大公共事件的发生考验政府的管理能力。灾疫的暴发属于突发性的灾难,因为其高传染性,对于灾疫的防控可以说十分考验当局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管理能力。在很多灾疫类电影中,政府的形象通常被设定为是无能、麻木且唯利是图,救援也常常不给力。比如,在《卡桑德拉大桥》里,当局竟然强行封堵了列车的窗户,禁止列车停靠在既定的每一站,并企图制造车毁人亡的假象。他们对列车的封堵就是一种隔离。列车被封锁,疫情在扩散,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灾疫的暴发,当局又向乘客撒谎:“你们都可能受到一种极危险的传染病的感染,所以必须立刻把你们转移到一个隔离区去,那个地方在波兰亚诺。你们在那里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医疗观察,至多不超过21天。一个医疗队前来支援,……他们全体佩戴红十字标记,而且带来了各种医疗用品。你们将受到最好的护理。”紧接着对乘客下达了一系列禁令,严格要求他们服从现在车上的安全警察的一切命令。凡企图强行启封者,将受到严厉制裁。列车依然隆隆向前,一整车人集体奔赴死亡之旅。此时全车人面临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在这里,隔离是防疫措施,也暗喻着社会各国的力量博弈。《卡桑德拉大桥》拍摄于1976年,当时冷战还未结束,在欧洲大陆上,国家按各自的利益结成两种联盟—北约和华约,剩余的一些是中立国。影片中列车的驶出国瑞士是中立国,既定行程路线为日内瓦(瑞士)→巴塞尔(瑞士)→巴黎(法国)→布鲁塞尔(比利时)→阿姆斯特丹(荷兰)→哥本哈根(丹麦)→斯德哥尔摩(瑞典)。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巴塞尔、巴黎、布鲁塞尔相继拒绝了列车停靠,列车线路被改为日内瓦(瑞士)→纽伦堡(前东德)→卡桑德拉大桥(波兰)。原本往北行驶的列车却驶向东方,并将终点设定在了波兰亚诺,那里有着史上最残酷的纳粹集中营。电影中的一名犹太老人,他的妻子儿女就死在亚诺集中营。可以这么说,波兰亚诺是很多欧洲人的梦魇之地。电影故事发生时,波兰是华约组织成员国之一,与美国的关系非常紧张。电影中的上校是美国人,一名职业军人被美国秘密研制的肺鼠疫病菌感染,实验室设在了中立国瑞士世界卫生组织大楼总部。原本美国以为将实验室藏身世界卫生组织大楼是件万无一失的事情,没想到恐怖分子入侵大楼时失手打翻了盛放病菌的容器,美国的阴谋随着病毒的外泄被发现。《卡桑德拉大桥》是由意大利、英国、西德三国联合拍摄的影片,三国制片人与导演将列车的隔离重点设在了波兰亚诺纳粹集中营,不言而喻,影片是在暗示美国军方的罪行与纳粹无异,用电影控诉了政治的残忍、冷战的阴影。

在国际社会上,韩国和美国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韩美于1949年1月建交。1953年10月韩美签署相互防御条约,确立军事同盟关系。根据1953年签署的《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美国在韩国有建设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的权力,掌握韩军战时指挥权,对韩国负有安全防卫义务。这一条约让韩国在军事、外交、经济等诸多领域得到了美国援助,同时也在很多事情上受制于美国。韩国对美韩同盟关系严重依赖,名义上韩国是美国在东亚的主要军事盟友之一,实际上韩国长期遭受美国的欺凌和压制。韩国经济腾飞后,反美情绪日益高涨。美国在韩派有常驻军,这一点在电影《汉江怪物》和《流感》中都有体现。

《汉江怪物》中,怪物的成因就是驻韩国首尔的美军里的研究人员执意命令将有毒物质倒入排水系统,使其最终流入汉江。江水被污染,怪物出现。这一情节取材于2000年驻韩美军向汉江倾倒福尔马林的真实事件,这一事件引起韩国民众强烈的抗议,并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影片开始,阴险的美国人把大批毒物倒入汉江,站在他一旁的是个韩国助手,看着美国人所作所为而心余力绌,显得软弱无能。后来,韩国政府又借用了美军的生化武器来杀灭怪物,民众出现细菌感染。美军出面封锁隔离,导致民众出离愤怒,奋起反抗。这些故事背景都跟韩国与美国缔结的《美韩共同防御条约》有关,也跟当时韩国国内爆发的几起与美军相关的恶性事件相关。2002年驻韩美军装甲车在公路上轧死两名14岁韩国少女而肇事者却被判无罪的事件,再次引发了韩国人大规模的反美游行。2003年卢武铉政府上台以后,开始有意疏离美国,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在韩国国内,民众对陷于外交和南北事务而忽略民生问题的韩国政府越来越不满。结合这些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影片中的汉江怪物是有所指的,它暗喻着美国对韩国的迫害。电影里,疫情无法控制时,韩国总统与美方等下令封城、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城里的人出城并出动军队镇压反抗的民众。镇压患病的韩国民众的军队是驻韩国的美国军队,他们架起机枪对企图逃跑的民众进行镇压。民众的反抗既是对韩国政府的不满,也是对美国势力的反抗。在影片的最后,汉江边的小屋内,人们在一起吃饭,电视里放着怪物事件的后续报道,美国官方为事件中的失误在新闻发布会上道歉,男主角起身用脚关掉了电视。这种情节暗示了韩国民众对美国和韩国政府的不满,反美情绪在这部电影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导演奉俊昊对此并不避讳,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的每一部电影都暗含着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韩国社会现状问题的探索。正是因为对韩国这些现实问题关注,《汉江怪物》引起了韩国人民的共鸣,取得了极佳的票房和口碑,成为韩国电影史上一部现象级影片,在韩国创造了一千三百多万的最高观影人次纪录,斩获了韩国三大电影奖—青龙奖、百想艺术大赏、大钟奖,以及亚洲电影大奖等中的多项重要奖项。随后《汉江怪物2》中,电影的矛头直接指向美国,更加直接地质疑了美国对韩国的“支援”和“帮助”。

与《汉江怪物》类似的韩国电影还有《流感》。《流感》讲了一种高致死率、强传染性的流感进入韩国后引发的社会恐慌以及民众与政府的冲突。影片中,面临疫情的大面积暴发,美国官员要求韩国政府对平民进行射杀,觉醒后的韩国总统和民众以死抵抗美国的命令,最后突出重围。《流感》通过对这些桥段的设置,表达了对韩国政府隔离措施的不满,对政府无能的批判,有力地讽刺了韩国对于美国的唯命是从以及某些官员的腐败无能,反映出韩国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