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疫情防控与信息管制
面对未知情况时,人会充满不安和恐惧,也就越发渴求更多信息以便及时了解情况。公开的、及时的、正确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了解事情真相,预判事情走势,为人们提供决策参考。大规模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往往较为迅速、波及面广,人们还来不及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态就可能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灾疫发生后,很多基础设施可能遭到破坏,人员流动受阻、通信中断,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受到很大的影响。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需要及时向公众公布灾疫的发生情况、救灾的实施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将信息及时公开可以降低人们的恐惧感,便于向民众普及知识,同时可以让社会资源的配置更加有序。
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面对危机时,人类在危机面前难以保持冷静。如果疫情消息播报的时间、方式方法不正确,还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造成社会骚乱。这种骚乱的危害甚至不亚于灾疫本身,甚至比灾疫更可怕。出于谨慎的考虑,每次灾疫发生时,各国各级政府对于灾疫相关情况的通报都相当小心。这一点在灾疫类电影中也有体现。同时灾疫类电影也最大限度地呈现了面对疫情时,政府以避免引发骚乱为名实施的信息瞒报行为。灾疫电影对于信息瞒报的呈现,暗喻政府管理的缺位或者无能,引起人们对政府管理能力、信息治理能力的质疑和反思。
电影《黑死病》上映于2010年,故事背景是中世纪在欧洲大面积暴发的鼠疫。在电影中,面临横扫英格兰的鼠疫,科学家提出封锁科隆部分城区的隔离计划,但科隆市长及其他官员担心此举会对当地乃至全国经济造成打击,带来社会混乱,通过民主决议否决了隔离提议,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新闻管制,严禁向外界透露任何有关疫情的消息,向公众隐瞒有关疫情的真相。
在电影《卡桑德拉大桥》中,为了控制疫情,国际警局不仅封锁列车,严禁乘客下车,而且对外封锁消息,让民众无从知晓列车内人员感染病毒的消息。国际警局企图控制列车驶向一座废弃的危桥,通过摧毁整列列车的方式实现车毁人亡、消灭病毒的目的。国际警局对消息封锁的理由是避免民众的恐慌和骚乱,甚至不惜牺牲全车人的生命来实现对疫情的瞒报。
《流感》中的特技效果很好地展现了高危传染病传播、传染的途径和方式,以及甲型H1N1病毒的暴发和蔓延。在影片中,病情一开始只是出现在了盆塘地区,但是政府没能足够重视,未能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随着病毒传播范围的增大,感染的人数越来越多,城市交通瘫痪、物资供应中断,人们开始抢购食品和日常物资,社会陷入混乱。此时,政府议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控制疫情,解救受难的民众,而是选择封锁城区和消息,隐瞒盆塘地区的真实情况。他们这样做,是担心自己的政治前途被毁。最终,民众起来反抗,自救突围,努力寻找病毒宿主,战胜了病毒。
日本电影《感染列岛》中,病源地是东南亚的一个小岛。小岛本来安静祥和,风景宜人。后来,外来人在这里建了工厂,养殖鱼虾,当地生态系统被破坏。随着工厂规模的不断增大,人们对森林的砍伐也愈演愈烈。有一天,一个人去森林伐木,回家后患病去世。接着,又有进林砍伐的人相继病倒。工厂怀疑这些人是在森林里感染了病毒,于是封锁了岛屿,烧毁了船只,让这群岛民无法与外部取得联系,在岛上自生自灭,将工人染上不明传染病的消息隐瞒。工厂这么做,是怕引起恐慌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销售不利,在金钱利益面前不惜牺牲岛上人的健康和生命。后来,一个日本医生听闻岛上有人患上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的消息后,孤身上岛进行调查和医治,不幸染病,并在回日本探望女儿时将病毒带回了日本。病毒在日本扩散,感染迅速集中暴发,谣言传遍街头巷尾,愤怒又绝望的人们涌向医院、街头,政府下令封城。人们担心封城就是等死,组织起来抗争,最终迎来了治病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