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深度解析:电影《感染列岛》(日本)

3.8 深度解析:电影《感染列岛》(日本)

忧患意识中的温情故事

《感染列岛》是一部日本电影,上映于2009年,由日本TBS 电视台、东宝映画联合制作发行,濑濑敬久编剧导演。电影中,一种横卷日本的恶性传染病突然暴发后,医院病人爆满,病人惨死,社会恐慌,全国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卫生组织派驻官员协助日本抗击疫情,日本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科研人员寻找病毒来源、研发疫苗,从而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灾疫类电影,以灾疫的暴发为线索,围绕着人类如何阻击灾疫展开叙事。《感染列岛》中,虽然也有一些大场面的广角镜头,但整体来讲,并没有刻意通过恐怖音效、血腥镜头来制造惊悚感,而是用一种“类纪实片”的方式展示疫情发生后的人间景象及人性故事。电影通过对比蒙太奇展现灾疫笼罩下的社会场景,很多场景是社会正常状态下不会出现的画面,比如空无一人的游乐场、尸横遍野的城市。电影通过平行蒙太奇讲述灾疫防治的进展,通过电视播报和字幕闪回的方式表现感染人数的不断攀升,呈现出冷静、客观和记录的气质,让电影产生真实感和震撼感。该片以独特的人文视角讲述了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待未知流感病毒的无措、彷徨和绝望,从而演绎出一场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亲情故事、友情故事。

虽然是一部讲述阴森恐怖疫情的灾疫电影,但《感染列岛》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友情、爱情、亲情支撑着人们共度时艰。世界卫生组织派来的医生日本人小林,是一位出色的女医生、女科学家,她在最早出现疫情的医院与前男友松冈相遇,两人携手组织整个医院、整座城市的防疫工作。其中,观众可以看到两个人的惺惺相惜、互相鼓励。高中生神仓与小男友不离不弃的初恋让人不禁感慨情窦初开的美好。在疫情最困难的时刻,医护人员自愿留在医院日夜奋战,家属默默支持着他们投身抗疫之中。可以说,《感染列岛》讲述了普通人自救而非英雄或者超人拯救世界的故事。在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每个人都有两难甚至多项艰难的抉择。见过了无数死亡场景的医生,自己临终时依然害怕;天天面对无助的患者,医护人员也会崩溃;一条氧气管,救A 还是救B,是个两难的抉择。三田护士是自愿留在医院工作的护士,连续多日不能回家,留下丈夫照顾年幼的女儿。女儿与她靠着“魔法短信”交流。下雪了,小女孩兴奋地告诉妈妈下雪了,忙碌的母亲含笑给女儿回了短信。而最后,三田护士感染身亡,女儿却仍在等着她另一条短信的回复。抢救结束,同事捡起落在地上的手机,替她回了一条温暖的短信给女儿。女儿激动地大叫,已知爱妻殉职的丈夫抱着孩子在雪中大哭。

《感染列岛》中这些对友情、亲情和爱情的处理方式,来自亚洲人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无论多大的灾难,亲情总是一个人最大、最重要的安慰和支持。远在东南亚岛国行医的医生专程为女儿的订婚回日本,深染重疾后,怕连累女儿匆忙结束假期,一个父亲的拳拳爱女之心跃然银幕之上。同样,日本人乃至所有亚洲人的奉献精神也被导演歌颂了一番。小林医生最后以身试法般的疗法,松冈医生最终选择去北海道没有医生的偏远地区行医,仁志教授只身留在灾疫横行的小岛并独自进入蝙蝠山洞寻找病毒来源,在东南亚行医的父亲,自愿留院的医护人员,无不体现着舍身为人、舍生成仁的精神。这是日本人的精神内核所在,所以小林医生去世后,影片中出现了象征着日本精神的满天樱花。

《感染列岛》以一种温和、冷静的方式讲述了灾疫来临之时人间的情爱,同时对工业文明、全球化做了深刻批判。影片的开始,小林医生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参与消灭菲律宾禽流感。接着,养鸡场成群的鸡被捕杀。养鸡场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世界卫生组织的介入是全球化时代地方事件国际化处理的一种表现。影片结尾,松冈和仁志教授进入被隔离废弃的小岛寻找病源,发现养虾场大量使用的化学物品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导致灾疫出现。养虾场、化学物品,镜头批判的矛头再次指向了工业。岛上生态被破坏,灾疫暴发,整座小岛被隔离、放弃,暗喻着工业对原始农业或者原始生产资料掠夺之后的不负责任。而人类,终将会被这种不负责任惩罚。

日本属于岛国,地震、海啸频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让日本人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和焦虑。1973年,科幻小说《日本沉没》畅销全日本,1973年同名电影上映,取得40亿日元的惊人票房收入。2006年《日本沉没》被重新拍摄,放映3天就有90亿日元票房。《感染列岛》以日本列岛感染疫情为背景讲述故事,再次印证了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和焦虑意识。

人类总以为自身强大到可以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可如果对自然没有敬畏、自身没有忧患意识,很可能终将被自己的傲慢自大毁灭。这种毁灭,可能不需借助尖兵利器,只是某个隐秘之处的一个小小的病毒就能做到。《感染列岛》的故事以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要提醒我们时刻警醒,放弃自大,人类才有出路。

【注释】

[1]刘禾:《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序言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