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歌剧重唱研究综述

第二节 国内外歌剧重唱研究综述

重唱是歌剧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戏剧性最活跃的形式因素之一,它在歌剧艺术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由于重唱本身具有多声部叠置的特点,因而重唱能把歌剧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心理倾诉和情感表达组织进自身的形式结构中,从而将音乐要素和戏剧要素有机地、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声部清晰、层次分明、相互烘托的富于感染力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不仅丰富了演唱的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歌剧的戏剧性,使它具备了其他声乐形式所不具有的艺术特征,因而奠定了其在戏剧中不可替代的地位。1857年,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观看了根据他的剧本《逍遥王》改编的歌剧《弄臣》在巴黎的首演之后,剧中那首经典的四重唱引起了他极大的关注,他说:“如果我也能让我的戏剧中四个人物像歌剧那样地同时说话,而又使观众懂得人物的台词和情感,我就能获得同样的效果。”[1]仅仅几句话便抓住了歌剧重唱的本质和独特性。

重唱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近些年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对歌剧重唱进行研究的论文,但对歌剧重唱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目前尚未发现。在一些关于歌剧研究的著作中,有的学者涉及了歌剧重唱的研究:如居其宏的《歌剧美学论纲》,第二编第五章中主要论述了歌剧重唱的戏剧功能,将歌剧重唱分为三类:抒情性重唱、叙事性重唱和冲突性重唱,分门别类地对每一种类型的重唱进行戏剧功能的分析。这一研究,不仅拓宽了歌剧重唱研究的领域,而且对本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此外居其宏在其专著《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中对歌剧重唱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主要涉及歌剧重唱的戏剧功能、美学特征、重唱在对比变化中的统一、歌剧重唱听觉清晰度的处理以及我国歌剧重唱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等,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歌剧重唱的理解,为更深入研究歌剧重唱提供了一块基石;另有些关于歌剧的专著,虽然未涉及对歌剧重唱的研究,但其对歌剧元素深入浅出的分析思路和方法,也对本书的撰写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如上海音乐学院钱苑、林华两位教授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经验编纂而成的《歌剧概论》,较全面地对歌剧进行了剖析,包括歌剧艺术的基本特征、歌剧与戏剧的比较、歌剧的结构形式,并引入了戏剧史的维度对歌剧的重要特征——音乐与戏剧关系的发展轨迹做了介绍。尤其是第一章的第三节,从宏观上分析了歌剧的戏剧性特征,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张筠青的《歌剧音乐分析》一书主要从歌剧音乐的构成、歌剧音乐的戏剧结构以及不同歌剧类型音乐特征等几个方面,对歌剧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尤其是不同歌剧类型音乐特征研究这一部分,采用了歌剧脚本与谱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本书歌剧重唱戏剧性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由沈璇主编的《西方歌剧词典》为本书歌剧重唱的研究提供了歌剧背景知识和脚本内容的支持。

国内有关歌剧重唱研究的文章相对数量较多,主要的研究领域分为:

一、歌剧重唱的艺术特征分析。如硕士论文:刘旭的《试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中的重唱艺术特色》,杨颖的《歌剧〈阿依达〉中的重唱演唱艺术探究》,王淑芳的《歌剧〈卡门〉的重唱研究》等。这些文章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主要从介绍歌剧重唱的类型、布局入手,结合重唱片段的谱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心理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对重要重唱唱段的演唱技能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虽然能较全面地覆盖歌剧重唱的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研究广度,但在研究深度上未能突破,都是针对歌剧重唱进行一些较浅显的知识层面的分析,没有涉及对歌剧重唱艺术功能与戏剧价值更深入的研究与开掘;同时这些文章都是以单部歌剧作为研究对象,歌剧重唱体现出来的一些共性的戏剧价值和音乐功能并没有给出更深层面的分析。

二、歌剧重唱与审美的研究。如期刊文章:杨孜孜的《论歌剧重唱的审美特征及其表现形式》,这篇文章对歌剧重唱的审美特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①歌剧重唱利用声部叠置的特征体现出人声交响的美;②从音乐形式上对抒情性重唱、冲突性重唱和不同空间的重唱的美学特征进行类型化分析;③从结构类型上对重唱体现审美特征的分析。虽然其能较为全面地抓住歌剧重唱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审美分析,但基本没有美学的理论支撑,使得文章缺乏理论深度。硕士论文:徐立翔的《论歌剧重唱的审美形态及其教学》,从歌剧重唱的审美与教学两个方面对歌剧重唱进行研究,通过对重唱的立体性、功能性、审美艺术性的分析,简要阐明了歌剧重唱的审美形态,但同样存在缺乏美学理论支撑的缺陷,过多地分析歌剧重唱,缺乏借用美学理论的深入剖析。

三、歌剧重唱与教学的研究。如期刊文章:丁超的《中国民族歌剧重唱作品演唱与教学分析——以〈伤逝〉二重唱〈紫藤花〉为例》,程福文的《中国歌剧重唱作品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这些文章主要论述了歌剧重唱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也兼顾了重唱在实践教学中的训练方法与应用,在歌剧重唱的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因为歌剧重唱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声乐演唱形式,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所以在国内高校声乐教学中一直未纳入教学的范畴,而近几年关于歌剧重唱教学研究文章的出现,表明了歌剧重唱这一重要艺术形式引起了声乐教育工作者的注意,为此也逐渐纳入教育课程中,这不仅推动了中国声乐的发展,而且对培养歌剧演出人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歌剧重唱音乐与戏剧关系研究。如硕士论文:曹超君的《莫扎特歌剧重唱的音乐与戏剧关系研究》,这篇论文对莫扎特歌剧重唱中重要的重唱唱段进行了较详细的音乐分析,最有价值的地方是第三章对戏剧性定义的界定,但是此界定过于简略,只是借用戏剧性的几个简单要素,如人物、情节、动作、冲突,来阐明歌剧戏剧性必须依靠音乐来体现的论点。其分析仍然局限在音乐的视阈中,并未运用到相关戏剧理论的学科知识来分析歌剧重唱的戏剧性。但此篇文章从音乐与戏剧关系的视角来分析歌剧重唱是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的。期刊文章:杨燕迪的《莫扎特歌剧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为我们研究歌剧重唱提供了新的视角——从重唱的曲式结构上研究歌剧重唱与戏剧动作的关系,不仅具体分析了早期歌剧宣叙调和咏叹调与戏剧动作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从莫扎特歌剧重唱中发现了奏鸣曲的结构原则与戏剧动作的联系,主要运用歌剧重唱中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结构原则,将谱例与人物动作结合起来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为歌剧重唱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歌剧重唱的研究视域,为本书更深入地研究歌剧重唱的戏剧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国外与歌剧重唱相关或对本书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的主要著作有:美国约瑟夫·科尔曼编著的《作为戏剧的歌剧》一书,是歌剧研究学者引用最多的一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属于“艺术批评”的专著,书中所论述的主题不再是“老生常谈”的作曲家、剧作法和音乐技巧,而是分析一部部经典作品的戏剧内涵和审美价值。他坚持以“细读”具体歌剧作品为核心的批评方法,深刻揭示出了歌剧本质:以音乐承载戏剧。这与本书的写作理念“不谋而合”。在第四章动作与音乐的连续体中,编者论述了莫扎特歌剧重唱音乐中的奏鸣曲原则与戏剧动作的关系,这为歌剧重唱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开辟了新的视角,对本书研究歌剧重唱的戏剧性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由美国历史学家保罗·罗宾逊编著的《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是西方第一部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歌剧经典的大作,在歌剧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书主要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了18、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罗西尼、威尔第、瓦格纳等的歌剧作品进行比较,其中有不同时代的歌剧作品的比较,同时代的歌剧作曲家的作品比较,以及同一位歌剧作曲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通过比较,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在歌剧中的不同表现,并通过歌剧音乐折射出欧洲的思想发展史。这本书的视角是非常新颖的,对拓展歌剧研究的维度和深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美国古斯塔夫·科贝所著的《西洋歌剧故事全集》,并非简单地讲述歌剧故事,而是对书中每一部歌剧的首演情况、在歌剧史中的地位、剧中人物的角色列表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一些经典的唱段运用谱例的讲解,是一本围绕故事所展开的与音乐演出、创作相关的普及性读本,对每一部经典歌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与分析。因此,对本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此外,还有关于研究歌剧重唱的外文著作,可查阅到的如Mary Hunter的The Culture of Opera Buffa in Mozart’sVienna:A Poetics of Entertainment,其第六章专门讲述了喜歌剧中重唱运用的数量、重唱的形式、重唱表演者的性别和阶级地位的分布以及重唱在歌剧表演中的分类,较为翔实和全面地对喜歌剧中的重唱进行了剖析和研究。尤其是重唱表演者的性别和阶级地位的分布这一部分的研究视角是非常新颖和独特的,认为歌剧重唱的表演者不仅有性别比例的具体规定,而且对于表演者的社会地位也做了相应的要求。这将为歌剧重唱的研究开辟出更广阔、更深入的研究空间。

由于搜索渠道和语言的限制,能搜索并阅读到的相关歌剧重唱研究的外文论文也相当有限,但有几篇论文在歌剧重唱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值得关注,这对拓宽研究思路、扩大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如Murphygeiss Kathleen的硕士论文The Art of the Ensemble Opera: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s of Ensemble in 1790s Vienna Through W.A.Mozart’s Così fan tutte and Domenico Cimarosa’s Il Matrimonio Segreto,以Ronald Rabin研究1783—1791年维也纳Burgtheater演出的喜歌剧重唱所揭示出的歌剧重唱形式多样化原则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细读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莫扎特和奇马罗萨的两部喜歌剧《女人心》和《秘密婚礼》,对其中不同类型的重唱形式进行分析,揭示了这两位作曲家采用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来达到增强人物关系和戏剧力量的目的,莫扎特遵循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奇马罗萨则背离传统创作。这篇文章在重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Nm Baba的Current issues in ensemble methods and its applications一文,主要从方法论的视角去研究歌剧重唱,但文章的观点恰恰与上篇文章相反,文章认为歌剧重唱应该有一个国际统一的重唱创作模式,既要能清晰的听辨声部的演唱水平,同时又能大大提高表演的速度和质量。Monde Olga Lisa的The Role of Ensemble Mise en Scenes in Musical Theatre一文,从历史的维度讨论了重唱场面在不同类型歌剧中的变化和作用,详细分析了在喜歌剧、正歌剧、流行歌剧、摇滚歌剧中重唱场面在使用中的差别,其研究视角也是非常新颖的,将重唱场面植入到不同的歌剧类型中进行比较,既有纵向时期的比较,又有横向不同歌剧类型的比较,对歌剧重唱场面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这对本书重唱戏剧性场面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综观搜集到的国内外有关歌剧重唱的研究资料,并未发现有学者对歌剧重唱的戏剧性做专门、全面、深入的研究,有部分研究虽然涉及重唱的戏剧性,但主要是对重唱音乐的单方面的论述,并没有触及重唱的脚本分析和对戏剧性本质特征的揭示。本书正是针对此研究的空白,对重唱的重要特性——戏剧性进行本质上的研究,通过戏剧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将重唱文本和音乐本体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深入剖析歌剧重唱的戏剧性本质。本书主要运用戏剧性的研究视角,结合音乐学、戏剧学、文学等学科,对18、19世纪欧洲经典歌剧的重唱文本和具有代表性的谱例进行翔实的分析、研究,从纵向加深歌剧重唱的研究深度,横向拓宽歌剧重唱的研究视阈,深入挖掘歌剧重唱这一重要音乐形式在体现歌剧戏剧性中的规律、功能、意义、价值和不可替代性。为改善中国歌剧重唱相对薄弱的现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进而从整体上推动歌剧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