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重唱与故事冲突
“所谓故事,就是把事件统一起来,使其具有从头到尾的充满兴趣的运动。”[7]那是什么因素把事件统一起来并让观众产生兴趣呢?贝克在此给出了答案:“从戏剧方面讲,情节是指剧作者把故事编排起来以使它在演出时获得它所期望的情感反应。为了创造和维持兴趣,剧作者给故事以他认为是巧妙的、简单的或复杂的结构,并且从其中分辨出悬念、吃惊和高潮诸要素,然后把它们展示出来,恰好达到他的目的所需的限度。情节是经过均衡分配和着重强调了的故事,以便在剧场条件下完成作者的创作意图。”[8]因此,故事是否生动、曲折、吸引观众主要取决于情节的组织、处理和安排。而“情节的基础是矛盾冲突:不同人物之间的对立冲突(矛盾、反感)是戏剧情节的主要内容”[9]。仅仅有故事并不能长时间吸引观众的兴趣,要让故事有吸引力,在情节的安排上设置矛盾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故事相同,但因为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上缺乏戏剧冲突也会形成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故事冲突在戏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歌剧重唱利用音乐特殊的艺术手段能够在同一时间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人物的矛盾冲突,有着广泛多样的表现力和可能性,因此也成为剧作家和作曲家在刻画人物之间矛盾冲突的首选形式,在歌剧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歌剧的开始、发展、高潮或结束等重要位置,将戏剧与音乐功能相结合,成为情节发展、体现故事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能大大推动剧情的发展,而且成为使歌剧具有戏剧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形式。
歌剧《弄臣》是由F.M.皮亚韦根据雨果的戏剧《逍遥王》编写的台本,原名《里戈莱托》,最后改名为《弄臣》,是一部三幕正歌剧,由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谱曲而成。这部歌剧的情节极具戏剧性,既紧张曲折又充满了生活气息,感人至深。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意大利的曼都瓦城,该城的公爵曼图亚是一位风流潇洒、以玩弄女性感情为乐的反面人物。主人公里戈莱托是公爵所豢养的一名背驼貌丑的弄臣,为了讨得公爵的欢心,对伯爵百般阿谀,常投其所好地帮伯爵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当,引起群臣强烈不满。最后终被群臣设计,将自己的女儿吉尔达献给了公爵。里格莱托发现女儿受辱之后,出于对女儿的爱,决定雇用杀手将公爵杀死为自己的女儿报仇。但女儿吉尔达被虚情假意的公爵所迷惑,对他一往情深,在得知父亲要杀死公爵的计划之后,甘愿替公爵一死。因此,当里戈莱托拿到杀手交给他的装有公爵尸体的袋子时,以为大功告成,打开袋子却看到了自己女儿的尸体。吉尔达最终成为里戈莱托所做的一切邪恶之事的牺牲品,失去最珍爱的女儿也是对他最大的惩罚,折射出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故事以主人公弄臣——里戈莱托为中心,所有的事件和矛盾冲突都围绕着里戈莱托展开,尤其是公爵对里戈莱托最爱的女儿吉尔达的欺骗和侮辱,促使他产生了刺杀公爵为女儿报仇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但是在情节的安排上剧作家并非让矛盾冲突直接得到解决,而是又制造了吉尔达知道真相后宁愿替公爵一死的事件,让剧情发生突转,当蒙在鼓里的里戈莱托以为大仇已报时,却吃惊地看到了女儿的尸体,最后昏死在女儿的尸体上。故事中矛盾冲突的情节设置和安排,大大增强了歌剧的戏剧性。在矛盾冲突的情节设置中重唱起到了展示人物之间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弄臣》第二幕中,里戈莱托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公爵强行污辱后父女的二重唱,将父亲对女儿的爱和心痛深刻地表达了出来,也将里戈莱托与公爵的矛盾做了深化,激起了里戈莱托对公爵的复仇之心:
里格莱托 说吧……只剩我俩了。
吉尔达 (上帝!请给我勇气!)每个星期日在教堂正当我祈祷上苍,一位英俊的少年迎着我的目光……他心情激动地向我倾诉深深的爱情。他离去……我的心升向幸福的憧憬,却忽然来了一群恶棍将我劫持到这里,我横遭强暴,真是痛不欲生。

吉尔达 饶恕他吧……(两人从中间下)[10]
父女的二重唱向观众清晰地展示出了主人公里格莱托对女儿的心疼和对公爵的愤恨,并对公爵起了杀心。之前里格莱托作为公爵的弄臣,受尽了公爵的凌辱,内心虽然充满怨恨但觉得公爵罪不至死。这段重唱中显示出了里格莱托身为父亲对女儿吉尔达深深的爱,因此吉尔达受辱成为故事冲突的导火索,直接导致了人物报仇的行动,而吉尔达却表现出了和父亲完全不一样的心理动作:虽然她受到了公爵的侮辱,但是却深深地爱着公爵,并苦苦劝说父亲原谅他,这段重唱在同一时间将父女二人的冲突展现了出来。因此,这段重唱呈现出了故事中两个矛盾冲突:一个是里格莱托对公爵强暴自己深爱的女儿的深仇大恨;一个是被伤害的单纯、善良的女儿吉尔达仍然沉迷于公爵虚假的爱情之中,苦苦哀求父亲原谅公爵。重唱的设置和安排在全剧的故事冲突中起着重要的呈示矛盾、引起观众情感共鸣和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里格莱托面对自己深爱的女儿苦苦哀求,这个仇要不要报?如果现在真的把公爵杀掉,女儿一定会非常伤心,但是如果不杀公爵,以公爵花心、浪荡不堪的性格可能会对女儿造成更大的伤害。这便促使剧情和矛盾冲突的进一步发展,里格莱托必须要让女儿吉尔达看清公爵的真面目,使吉尔达彻底对他死心。因此,在第三幕第三场吉尔达、里格莱托、公爵、玛达琳娜的四重唱中,父亲里格莱托让吉尔达亲眼看到了公爵与妓女玛达琳娜调情的场景,此时吉尔达内心痛苦不堪,里格莱托边劝说女儿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这段重唱将四个人物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也将故事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
吉尔达和里格莱托在街上,公爵和玛达琳娜在一楼。
公爵 自从遇到你的那天起,美人儿,我就难以将你忘记……如今在此发现你就在此居住真是让我欣喜。从此你要知道我的心只崇拜你。
吉尔达 (骗子!)
玛达琳娜 哈!哈!您可是忘记了对一大串别人也说过这些话?这位漂亮的先生,看来就像个放荡公子……
公爵 对……我就是个色鬼……(过去搂抱她)

……
里格莱托 走吧!(吉尔达下。在这场和下一场戏里,公爵和玛达琳娜一直在一起饮酒谈笑。吉尔达离开后,里格莱托到屋后找斯帕拉夫契莱谈话并数钱给他)[11]
这段重唱不仅体现了四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通过四个人物的冲突将故事的矛盾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父亲里格莱托让吉尔达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了公爵的浪荡花心,这让仍然沉迷于公爵虚情假意、甜言蜜语之中并深深地爱着公爵的吉尔达很难接受,内心痛苦不堪;而公爵早已将吉尔达抛之脑后,与妓女玛达琳娜打得一片火热;里格莱托在让女儿看清公爵的真面目后终于决定毫无顾忌地报仇了,在安排吉尔达离开后与雇来的杀手斯帕拉夫契莱进行了交易。通过这段四个人物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充满矛盾冲突的重唱将故事冲突的发展推向了高潮,而矛盾的解决是否真如这段重唱展示给我们的一样,即里格莱托在给了杀手钱之后,杀手会顺利地将公爵杀死,里格莱托在报仇之后与女儿远走高飞。这样的情节安排虽然也是将一个戏剧故事讲完了,但是却并未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并未让观众在故事结束时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故事的结局观众早已预测到了。故事冲突强烈的戏剧性在哪里呢?这段四重唱将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推向了高潮,剧作家和作曲家将它作为进入戏剧总高潮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全剧的矛盾冲突在此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而是运用了突转的处理手法,在这个冲突性高潮场面的过渡下进入真正的戏剧总高潮,使剧情方向发生了改变,矛盾的解决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让观众对剧情意犹未尽的重要处理手法。但这种情节的处理手法必须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特点,而且符合整个事件的发展逻辑,让观众看完之后有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深刻印象,戏剧性便自然产生了。因此,通过第三幕第六场杀手斯帕拉夫契莱、玛达琳娜和吉尔达的三重唱,让剧情方向发生了转变,也是让全剧的矛盾冲突真正得到解决的重唱唱段:
(吉尔达穿着男装和带马刺的长靴在街道尽头出现,慢慢地走向酒店,斯帕拉夫契莱仍继续饮酒。时时电闪雷鸣)
吉尔达 哦,我无法理智!爱情硬把我拉了回来……父亲,请原谅我!(打雷)好可怕的夜!上帝啊,这预兆着什么?
……

……
斯帕拉夫契莱
让我下手……
玛达琳娜 我们非救他不可。

斯帕拉夫契莱
还有半小时。
……

![]()
①吴祖强:《威尔第:弄臣》,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153页。
这段重唱是使矛盾冲突的解决发生突转的情节安排,父亲里格莱托在决定雇佣杀手报仇之前,怕吉尔达受到报复,便事先安排吉尔达离开曼图亚公国前往维罗那。但是吉尔达即使看清了公爵的真面目,却仍然深爱着他,于是又背着父亲回到了公爵和玛达琳娜调情的酒店,当她回来时在酒店外面却偶然听到了玛达琳娜和斯帕拉夫契莱商量刺杀公爵的对话,但是却没料想妓女玛达琳娜也爱上了公爵,劝阻哥哥不要杀他。这使得剧情的发展又增添了一个突转,因为玛达琳娜身为一个妓女,老练泼辣,放荡不堪,应该不会对男人动真情,但剧作家却在情节的安排上让玛达琳娜对公爵动了真情。虽然这跟玛达琳娜的性格不太相符,但这也恰恰衬托出了公爵的魅力之大,也说明了吉尔达为什么在看清了公爵的真面目却还是义无反顾地爱着他,甚至为他去死。因此剧作家的矛盾冲突的情节安排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正是因为玛达琳娜的极力劝阻,哥哥斯帕拉夫契莱想出了一个既能拿到钱又能让玛达琳娜不再阻挠的主意:要有人在午夜十二点之前到酒店来代替公爵一死,他就放过公爵。这为在门外听他们谈话并深爱着公爵的吉尔达的动作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让矛盾冲突发生突转的关键性的动作,吉尔达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最终爱情战胜了亲情,怀着对父亲里格莱托的愧疚走进了酒店……故事的矛盾冲突终于在此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解决,受伤害最大的便是为了替心爱的女儿报仇甘愿抛弃一切却最终害死自己女儿的父亲,故事的悲惨结局通过最后的重唱做了收场:
里格莱托 他就在里面!……死啦!……对!我得看看!……这有什么要紧?……肯定是他!……他的踢马刺。世人啊,看着我吧……这里是弄臣,那里是诸侯!而他躺在我脚下!……(正欲将袋子拖向河边之际,不料却听见公爵的声音从场景深处传来)

里格莱托 我的女儿!……天哪!……我的女儿!……哦,不……不可能!……她正在去维罗那的路上!这是幻影……(跪下)是她!哦,我的吉尔达:女儿啊,回答我呀!告诉我谁是凶手……喂?……(拼命敲门)没有人?没人!……(回到吉尔达身旁)我的女儿?……吉尔达……

①吴祖强:《威尔第:弄臣》,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165页。
主人公里格莱托与女儿吉尔达最后的二重唱,不仅是故事冲突的解决,也是全剧戏剧性的结束,尤其是当里格莱托看到袋子里装的是女儿的尸体时,他所表现出来的震惊、痛苦和无可奈何的极具动作性的心理活动,深深地感染和打动着观众,让观众在情感上与角色人物形成共鸣。当观众和里格莱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剧情又来了一个小小的突转,吉尔达说话了,并通过重唱的形式在同一时间与里戈莱托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给观众带来了一个惊喜:吉尔达没死?这恰恰是情节安排的精妙之处。当里格莱托看到女儿尸体以为吉尔达已死,处于极度痛苦的时刻,吉尔达醒了过来,这给绝望中的里格莱托带来了希望和惊喜,但是最后吉尔达醒来说的话,让绝望和痛苦中的里格莱托彻底崩溃:“这正义的复仇落到了她身上。”自己间接杀死了女儿,他沉浸在悲痛和悔恨中不能自拔,恰在此时吉尔达死去,这让已经处于崩溃的里格莱托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此时故事才做了结束。通过这段二重唱使故事冲突的戏剧性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和呈示,并将全剧的悲剧情感推向了最高潮,全剧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拉下了大幕。
歌剧重唱中的人物根据剧情矛盾冲突发展的需要,利用音乐的特性,在同一时间的舞台相遇,将不同人物的矛盾冲突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从故事矛盾冲突的开始、发展到解决的情节安排中,重唱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对矛盾冲突的直接呈示、深化和凸显都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成为歌剧故事冲突中体现其戏剧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