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戏剧情境主要由具体的时空环境、特定的事件、人物关系三个要素组成,其中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关系与歌剧重唱的戏剧性联系最为紧密,特定时空环境是让歌剧重唱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戏剧性的重要保证。人物的行动、性格和人物关系是受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制约并被合理地规定的。具体、特定的时空环境对人物的动作、性格的展现以及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制约性和规定性,一方面对创作主体形成一种指向性,即人物动作、性格和人物关系这些戏剧因素必须要符合人物所在环境中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这种制约性和规定性,也为创作主体创造出具有丰富动作性和充满活力的人物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建构了丰富多变的情境,可以让人物内在性格的丰富性得到充分展现。通过歌剧重唱的音乐形式充分挖掘出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性格和人物关系在同一时间的呈示和对比,体现出了情境中具体时空环境因素对歌剧重唱戏剧性体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戏剧往往通过一个事件而引出一出好戏,在歌剧中亦是如此。事件最大的作用是将人物带入情境,促使人物产生不同的行动,而人物的不同行动又会产生一系列的事件,伴随着这些事件,人物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人物心理被深刻地刻画出来。歌剧重唱作为歌剧中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便是在事件的推动下利用重唱声部之间纵向叠置的织体形式,将人物关系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人物不同心理的刻画在同一时间直观、生动地呈示在观众面前,将音乐与戏剧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歌剧重唱的戏剧性,同时也体现出了歌剧重唱这种艺术形式在歌剧戏剧性的凸显中所起到的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物关系在重唱戏剧情境的设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歌剧重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在同一时间演唱所形成的戏剧情境,因此体现不同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和人物性格便成为歌剧重唱的重要任务和功能,而人物关系也成为体现歌剧重唱具有戏剧性的重要元素,音乐与戏剧的融合让歌剧重唱这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成为歌剧中体现戏剧性的重要艺术形式;人物动机是戏剧逻辑模式的核心,是人物行动之源,剧中人物的每个一动作都伴随着动机,这些强烈的凝结成意志和行动的内心活动也是戏剧情境中具有戏剧性的重要因素。歌剧重唱的心境即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动机分析,是歌剧重唱具有戏剧性和戏剧张力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注重人物动作的安排,而忽视人物真正动机的遮蔽与隐晦,就会让重唱变得平淡寡味,虽然在音乐形式上歌剧重唱可以借助多个声部叠置的特点,将不同人物的性格、情感纳入音乐自身的统一体中,并体现出人声的交响美,但是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戏剧性的体现,歌剧重唱将失去它在歌剧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即歌剧重唱的戏剧性,它是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完美结合,两者缺一不可,而歌剧重唱情境中的心境恰恰是其获得戏剧性的重要来源。
与歌剧重唱戏剧情境的戏剧性紧密相连的四种元素——特定的时空环境、特定事件、人物关系和人物心境,通过它们自身的特点,运用歌剧重唱独特的音乐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性格、心理和情感等戏剧性的元素充分挖掘和演绎出来,实现了歌剧重唱戏剧性的凸显。
【注释】
[1]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2]彭万荣:《戏剧编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2页。
[3]彭万荣:《戏剧编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29、130页。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9页。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53页。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55页。
[7][法]萨特:《萨特戏剧集》(下),沈志明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13页。
[8]谭霈生:《谭霈生文集·戏剧本体论》(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9]谭霈生:《戏剧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10]吴祖强:《威尔第:唐卡洛》,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7页。
[11]吴祖强:《威尔第:弄臣》,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33-39页。
[12]吴祖强:《威尔第:弄臣》,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3页。
[13][苏联]克尼别尔等:《在动作中分析剧本和角色》(《戏剧理论译文集》第一辑),马华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42页。
[14]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页。
[15]吴祖强:《普契尼:波西米亚人》,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73页。
[16]吴祖强:《威尔第:唐卡洛》,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189页。
[17][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年版,第249页。
[18]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页。
[19]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
[20]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7、138页。
[21]吴祖强:《贝利尼:诺玛》,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77-85页。
[22]彭万荣:《戏剧编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页。
[23]谭霈生:《戏剧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24]谭霈生:《戏剧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25]吴祖强:《威尔第:奥赛罗》,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33-147页。
[26]吴祖强:《威尔第:阿依达》,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5页。
[27]彭万荣:《戏剧编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31页。
[28]吴祖强:《威尔第:奥赛罗》,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