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一部歌剧一般由2—4幕构成,每一幕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分成若干场,每一场又可分为若干场面。因此场面是构成歌剧中戏剧故事的最基本单元和最重要元素。歌剧重唱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以剧本音乐为媒介同一时间在舞台相遇,常常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戏剧场面。因为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歌剧的抒情场面、冲突场面和高潮场面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以折射出歌剧重唱对营造不同类型戏剧场面的重要性。虽然戏剧故事不能没有戏剧性,但戏剧性不能孤立地存在,需要抒情性的滋养和润泽,才会让剧情张弛有度,使观众既能感受到戏剧性带来的紧张,也能感受到抒情性带来的美感,两者相得益彰、水乳交融,让戏剧故事更加丰满、充实。戏剧化的抒情性场面可以抒发人物内心的情感,但它不是孤立的,在剧情发展的若干场面中起到承前启后、推动剧情发展或者为剧情发展做铺垫或预示的重要作用。歌剧重唱是表现歌剧抒情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所形成的抒情场面在歌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不仅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手段将音乐优美的旋律、纵向叠置的织体形式、不同音色的人声交响同时纳入音乐的同一结构中去,抒发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深深地打动、吸引着观众,同时它还具有刻画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为矛盾冲突的形成提供巨大戏剧张力的重要作用,让歌剧的音乐本性在戏剧化的重唱抒情场面中得到发挥和释放,成为体现歌剧戏剧性重要的艺术形式;因为歌剧构成材料的特殊性,剧作家在营造、设置冲突性场面时必须借助于音乐手段来实现,既体现了歌剧的戏剧性又彰显了歌剧的音乐性,将歌剧“乐”与“剧”相融合的本性凸显出来。歌剧重唱的这种音乐形式便是体现戏剧冲突的有力形式,它在冲突性场面形成、刻画和营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独特的音乐语言,在同一时间将不同人物的情感、性格、动作等的对峙、矛盾直观地呈现在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的场面之中,让观众超越角色的局限,将人物之间能够彼此感受到的或不能彼此感受到的矛盾冲突在同一时间让观众一览无余。尤其是人物在不同空间的激烈矛盾冲突,同一时间呈现在舞台空间内所形成紧张对峙的冲突性场面,更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大大加强了对峙的紧张性和即时性,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呈现这种矛盾冲突的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歌剧重唱在表现戏剧性冲突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将人物之间的动作冲突、性格冲突和人物关系冲突以及情节的戏剧性发展同时纳入自己的音乐结构之中,给人以巨大的矛盾冲突所形成的冲击力,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重唱所形成的冲突性场面对戏剧性的凸显是其他戏剧形式不可替代的;所谓“高潮”在戏剧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元素,如果戏剧中高潮的位置设置或力量积蓄等手法没有处理好,便会直接影响整部戏剧的戏剧性效果,因此高潮在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元素,即所有的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关系、人物动作都是为推动全剧高潮的实现而服务的。但是对歌剧而言,它由两大元素构成,即戏剧元素和音乐元素,因此对于歌剧的高潮,“上海音乐学院焦杰先生首次提出了情感高潮和戏剧高潮两大高潮的说法”[19]。在歌剧中,情感高潮与戏剧高潮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每一个借助音乐形式形成的情感高潮都是与戏剧情节的发展相辅相成的,绝非离开戏剧元素的抒情,而戏剧元素借助一个个情感高潮的铺垫和营造,将人物动作推向顶点,形成戏剧高潮,有时情感高潮会与戏剧高潮一同形成全剧的总高潮。歌剧重唱常常通过独有的音乐形式与剧情的戏剧张力相配合,形成全剧的高潮场面,从而凸显出重唱高潮场面的独特性。音乐与戏剧恰到好处的融合才能将歌剧高潮打造出来,如果任何一方处理不当,都会对高潮场面这一重要命脉的戏剧性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只有剧作家与作曲家通力合作,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在结构安排上精心构撰,才能使重唱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重唱的音乐形式与戏剧张力高度融合,共同打造出震撼人心的高潮场面,使其戏剧性得到最好的彰显和诠释。
【注释】
[1]谭霈生:《论戏剧性》,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2]彭万荣:《戏剧编剧》,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36页。
[3][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三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
[4]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5]吴祖强:《威尔第:奥赛罗》,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1-67页。
[6]吴祖强:《威尔第:弄臣》,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55-63页。
[7]吴祖强:《威尔第:弄臣》,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133页。
[8]吴祖强:《威尔第:阿依达》,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21页。
[9][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雷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10][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雷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11]顾仲黎:《编剧理论与技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
[12]《高潮》,《人民戏剧》,1978年第5期。
[13]《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14][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雷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336页。
[15]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16][美]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邵牧君、齐雷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17]吴祖强:《柴可夫斯基:黑桃皇后》,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151页。
[18]吴祖强:《比才:卡门》,王绍仁等编译,世界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217-227页。
[19]居其宏:《歌剧美学论纲》,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