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静止物体的节奏

8.1 静止物体的节奏

把静止的物体放在镜头内就可以产生视觉节奏。这就是所谓的构图(composition)。简单说来,构图就是如何在镜头内布置被摄物。

img

镜头1

镜头1空空如也。这种镜头的视觉效果和白噪音是一样的,既没有间隔,也没有重复或是节拍,毫无节奏感可言。

img

镜头1A

img

镜头1B

在镜头1A中,我们加入了一个物体:黑点。这赋予了镜头视觉节奏。镜头1A和镜头1B都有节奏,而后者的节奏更加紧凑一些。

img

镜头1A-1

img

镜头1B-1

当我们以黑点为中心,在镜头里划出两条交叉线,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镜头1B的节奏更加紧凑。镜头1A-1中的线条把镜头平均分成四个部分,而镜头1B-1中的线条则将镜头分成了四个不均匀的部分。对比和相似原理告诉我们相似(镜头1A-1中的四个均匀的区域)会减少视觉冲击力,而对比(镜头1B-1中的四个不均匀区域)会增加视觉冲击力。镜头内被摄物的布置(构图)和由这些物体引申出的线条是理解静止物体视觉节奏的关键。

img

镜头2

当我们把一个灰色的矩形置于景框的中央的时候,就形成了间隔和重复,也就形成了节奏。

img

镜头3

在镜头3中,我们延伸灰色矩形的各条边以找到节奏是如何产生的。这些虚线把景框分割成了许多个小的区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视觉节奏来单独分析垂直线和水平线,并在最后把它们结合起来。

img

镜头4

由灰色矩形的边延伸出的垂直线将景框分割成了三个区域。在这三个区域之间存在着间隔。处于中央的区域是主导性的,或称强拍(accented),因为它包括了灰色矩形本身。左边和右边的区域为弱拍(unaccented),因为它们本身并不包括任何物体。就像声音的节奏在有声和无声之间交替一样,视觉节奏在强拍和弱拍之间交替,就像镜头4所展示的那样。有的时候,我们用“正空间(positive space)”这个词来代替强拍区域,用“负空间(negative space)”来代替弱拍区域。左右两个弱拍的区域产生了重复。

img

镜头5

由矩形的边延伸出的水平线分割成的区域也产生了交替。位于中间的是较窄的横条强拍区域,而上下是两个更加宽阔的弱拍区域,三个区域之间产生了间隔。上下两个弱拍区域形成了重复。

img

镜头6

即使是位于中间的横条也被分割成为三个交替的区域。中间的灰色矩形和它左右的区域形成了间隔。镜头突出了灰色矩形,而两侧的区域则没有被突出。

img

镜头7

当我们把垂直线和水平线结合在一起以后,我们就得到了完整的视觉节奏。镜头7中的线段展示了景框是怎样被分割成若干个区域的。

把景框分割成若干个区域的同时也就产生了节拍。观众的视线扫过景框的时候会做出瞬间的判断。他们会估测灰色矩形和景框边线之间的空白,以及分割形成的区域的大小,结果获得了视觉节奏感。镜头7的节拍比较缓慢。

img

景框本身有四条重要的边线,可以创造出视觉节奏。景框边线的这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能帮我们确定景框内线条所创造的视觉重复。

img

上图中的景框被分割成更多的区域,因而节拍也变快了。景框中的三个静止的矩形呈现了平缓的节奏。观众能够意识到景框的边线,当我们用虚线延伸矩形的各条边以后,画面的间隔、重复和节拍就很清楚了。在矩形、矩形之间的空白和景框边线间存在着间隔,而矩形和矩形之间存在着重复,因此如果我们增加矩形的数量,也就加快了节拍。

img

在上图中,间隔、重复和节拍都更快,因为更多的矩形把景框分割成更多的区域。但是我们不会用矩形来拍电影,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些视觉节奏中的概念还原到真实的世界中去。

img

现在我们用演员来取代矩形,但是视觉节奏的基本元素没有变化。在上面第二幅图中,我们再用矩形取代演员,就可以看到线条是怎样把景框分割成几个独立的区域的,这就产生了间隔。演员处于画面的强拍区域,被若干弱拍的区域包围。景框中也还有重复,这是因为景框被分割成了许多个区域。总体来说,这个画面的视觉节奏缓慢并稍显不规律。如果演员处于景框的正中央,那么视觉节奏就会更缓慢,也更规律。

img
img

这幅双人镜头被分割成了更多的区域。我们通过在第二幅画面中加入矩形和线条,清晰地展示出了画面的间隔、重复和节拍。画面的视觉节奏比较平缓而有规律。

img

上图所展示的画面节奏更快,也更不规律。矩形和线条交错的图案表现了视觉节奏的本相。画面被分割成若干个不均匀的区域,因此当观众在观察画面的不同区域的时候,节拍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