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事件

8.3 事件

单独的动作、一个场景或一系列场景,又或者是整个故事,都可以称之为事件(event)。事件可以简单(手推开门),也可以复杂(一个人出生,度过90年的光阴,前往极乐世界)。所有的事件都可以被分解为一些子事件。

例如,简单的事件“手推开门”就可以分解为如下的一系列子事件:

1.手接触到了门把手

2.手握住了门把手

3.手转动了门把手

4.门锁开了

5.门开了

6.手松开了门把手

7.门完全打开了

把这些子事件列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每一个部分。在时间轴上,这个事件排列如下:

img

时间轴上的每个数字对应“手开门”的每个子事件。

把一个事件分解成为若干个子事件可以展示事件的各个部分。这可以帮助创作者找到事件的故事结构并找到最好的拍摄方式。创作者可以选择是通过长镜头,还是用剪辑的方式拍摄这个事件。

连续拍摄事件(the continuous event)

当创作者通过连续方式拍摄某个事件的时候,作品中不会出现镜头的剪切。随着事件的发展,子事件顺序发生,但是镜头不会被打断。摄影机可以保持静止,也可以运动,但是事件和子事件都会出现在同一个连续的镜头中。直到事件结束,摄影机才被关闭。许多第一人称的电子游戏都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屏幕展示的就是玩家的视角,而游戏自身则保持连续。只有当玩家成功或是失败的时候,事件才会结束。

用连续拍摄事件的方式不需要剪辑,因为整个事件都是一个镜头。在拍摄结束后,剪辑师无法控制镜头中的节奏或是其他东西。因此在拍摄时,创作者就必须很好地控制场景中的视觉节奏。

分解拍摄事件(the fragmented event)

相应的,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分解方式来表现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子事件会被分解为若干个独立的镜头进行拍摄。每个子事件都有自己的镜头,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好几个。这也就是所谓的拍摄“备用镜头”(coverage)。它包括了不同的镜头角度,例如主镜头、全景镜头、中景镜头、特写镜头、插入镜头和切出镜头。当剪辑师把这些镜头剪辑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把子事件还原成单个事件。

加强各个子事件之间视觉元素的对比,可以增强电影视觉结构的张力。而在各个子事件之间保持视觉元素的相似则会减少视觉张力。有经验的剪辑师了解视觉结构,并可以根据故事结构找到最合适的子事件。

虽然连续拍摄方式和分解拍摄方式是对立的,但是在作品中使用这两种技巧是非常有帮助的。

视觉强调

分解拍摄方式和连续拍摄方式相辅相成,采用一种拍摄方式会使另一种拍摄方式的效果更加明显。连续拍摄后紧跟着分解拍摄,那么分解拍摄的镜头就会得到强调;相应的,当分解拍摄后紧跟着连续拍摄,连续拍摄的镜头也就得到了强调。

对比和相似的控制

如果拍摄的过程采用连续方式,那么创作者特意安排作品中对比和相似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因为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影机是不能关闭的。通过分解方式表现事件,可以更好地运用对比和相似原则。由于分解拍摄事件允许把事件分解为若干个子事件或是若干个单独的镜头,创作者可以在每个镜头中重新布置视觉元素,这也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改变每个镜头中每个视觉元素的对比或者相似。在后期剪辑中,创作者可以继续控制分解拍摄所得镜头以增强视觉元素的对比或相似。

剪辑事件的控制

分解拍摄事件允许创作者通过剪辑来重新安排各个子事件的顺序。而连续拍摄事件则不允许这种剪辑方式。

剪辑节奏的控制

分解方式允许场景的节奏发生变化。在剪辑的过程中,子事件的节拍可以加快也可以减慢。

视觉多样性

连续方式和分解方式是整部电影的视觉多样化的来源之一。如果观众所观看的是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那他们能看多久分解拍摄事件?在哪个片段上,电影会失去对观众的冲击力?有的时候,电影需要在连续方式和分解方式所拍摄的事件之间交替,以保证电影的视觉效果不会变得无聊。

寻找节奏

把事件分解开来,往往会对演员找到场景或者段落的整体节奏造成困难。而以连续方式拍摄的连续事件则可以让演员更快地找到节奏。

创作者的选择

故事本身的内容可能就决定了其叙述的方式——连续方式或者是分解方式。电影故事本身可能要求连续拍摄或是分解拍摄的方式。实时场景的拍摄,用连续的方式比较好;而有复杂动作的场景,则用分解方式比较好,因为创作者可以控制场景中复杂的元素。有的时候事件本身过于复杂,以至于只有分解为子事件才能被观众理解。而有的时候,只有通过没有剪辑的连续拍摄的镜头才能让事件显得真实。

对使用连续或者分解方式而言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创作者必须评估每个场景的性质,然后再决定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支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