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别发疯

10.6 别发疯

在安排视觉元素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想过了头而让自己寸步难行。别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其实这个过程是简单的。你安排视觉元素的思路越清晰,那么你的团队就越容易帮你,你的观众也就越容易感受到你的视觉结构。因此,你需要一些视觉规则。

如果有章可循,那么选择视觉元素会变得简单一些。而如果没有规则,那么任何问题就都没有确定答案了。

想想曾经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作品,或是你最喜欢的作品。这个作品可以呈现在一本书或一本杂志中的一页上,博物馆中的一张画布上,一块广告板上,也可以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电脑显示器上或者电影银幕上。不管创作者是否意识到,这些作品的本质都是视觉元素。

一些美术师、编剧、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和剪辑师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选择某些视觉元素;而有一些创作者却明确地知道为什么。讨论两种方式孰优孰劣一点也不重要。不管是靠直觉、靠巧合或是通过周密的计划,只要作品能够在银幕上表现出最好的视觉效果就行。

那么即兴创作呢?当然要有灵感。视觉规则只是一个框架,打破这个框架并不犯法,但是你必须清楚,一旦这个框架被打破,观众会有怎样的感受。别把自己框死在规则里,这会让电影制作变得不切实际,你只要知道视觉结构运作的原理就够了。

我们可以向前人学习。看看老电影,逛逛美术馆,欣赏欣赏大师的作品。但是别带着显微镜去。当你过于关注图像中肌肉纹理的时候,你会忽视掉整幅作品的意境。要小心。如果你的观众只看一遍你的作品,说明你很幸运;如果观众看了不只一遍,那么你已经是交了大运了。别指望观众们会仔细观察那些微小的细节。那我们是否可以忽略细节而只关注整体的视觉效果呢?那也不行。我们要在实用性和理想化中保持平衡。

我们制定规则是因为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观众理解影片。首先,随着观众对影片整体视觉风格的熟悉,他们会被打动,与之产生共鸣。当你使用规则的时候,你的作品会看上与众不同,这就是视觉风格。视觉风格就是基本视觉元素的一种特殊排列。

其次,同时使用视觉规则与对比和相似原理会让观众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伴有相应的视觉体验。观众想要经历一次冒险,当他看着屏幕的时候,他就希望能够进入一个同时有故事结构和视觉结构的虚拟世界。哪怕这趟旅程只能维持10秒,他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迷上了结构,不仅仅是故事结构,还有视觉结构。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The Bicycle Thief,1948)、《公民凯恩》、《精神病患者》、《虎胆龙威》(Die Hard,1988)、《呼喊与细语》、《教父》、《阿拉伯的劳伦斯》、《曼哈顿》、《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1988)、《游戏规则》(Rules of the Game,1939)、《搜索者》、《双重赔偿》、《座头市与用心棒》(Yojimbo,1970)、《愤怒的公牛》,迪斯尼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1937)、《超人总动员》(The incedibles,2004),你最喜欢的电子游戏,精彩的电视节目或者广告,它们都与众不同,因为它们的视觉风格极强。

而视觉元素的任务就是支撑故事。你必须了解你的故事,理解它的结构,并找到视角。故事结构和视觉结构的联系激活了视觉元素。就像作家写小说时需要对情节词句进行选择,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对表情语气进行选择,作曲家在创作时需要对音符节奏进行选择一样,一个导演在拍摄电影时,也需要对视觉元素进行选择。基本的视觉元素与对比和相似原理,可以让你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和观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