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关键联系
在我们能正确使用视觉结构前,我们必须明确故事结构的几项基本原则。在这一章里,我不会尝试解释故事结构,而是会定义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把视觉结构和故事联系在一起。
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三个基本部分:
·开端(exposition,简称EX,开始)
·冲突(conflict,简称CO,中间)
·结局(resolution,简称R,结尾)
开端
故事的开始称为开端。开端陈述了故事展开前所必需的事实。这些事实应该包括(但是不局限于)主要角色的人格特点、故事情节、地点和时间段。如果观众不知道这些基本事实,那么他们就无法融入到故事中。他们的注意力会分散到研究这些缺失的信息上。
最早提到三段论的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在古希腊戏剧中就描述并使用了这种原理。但是本书中所引用的例子仅限于故事片。在漫长的历史中,电影剧作家就如何在故事中使用开端发展出了各种技巧。
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开端技巧是利用缓慢滚动的字幕。约翰·福特(John Ford)在电影《日落狂沙》(The Searchers,1956)开始,就通过字幕卡明确地说出了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得克萨斯,1868年。”

电影《铁面无私》开始也是通过字幕卡的方式,描述了1930年芝加哥的政治背景。
滚动字幕是对即将发生的故事的一段较长的解释。电影《空军》(Air Force,1943)、《孤儿乐园》(Boys Town,1938)、许多纪录片以及《星球大战》系列都以这种方式开始。
画外音的描述是开端的另一种常用技巧。奥逊·威尔斯在他的某些电影中,通过画外音——这种方式是他从广播中借鉴来的——来告诉观众们关于电影剧情的一些基本背景。在电影《安倍逊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的开端里,威尔斯通过画外音向观众描述了主要人物和那个年代的社会风俗。电影《电视台风云》(Network,1976)则通过画外音描述了一家电视台新部门的情况。比利·怀尔德的电影《桃色公寓》(The Apartment,1960)开始就让主角巴克斯特讲述了自己所居住的公寓中的种种不伦行径。
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1942)的开端展示了一幅欧洲地图。在1942年,观众还不熟悉卡萨布兰卡,因此开端部分描述了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政治重要性。这样的展示一直延续到用一本被偷了的护照串联起混迹在卡萨布兰卡众多游客中堕落人物的蒙太奇。
有的时候,这种描述会贯穿电影的始末,例如《肖申克的救赎》。在电影《小巨人》(Little Big Man,1970)中,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在开端中以年长的杰克·克雷布形象出现。电影通过倒叙的方式展示了杰克年轻时的生活,但是画外音的描述仍然是老人的声音。疯狂的作曲家萨列里用同样的方式讲述了《莫扎特传》(Amadeus,1984)的故事。在电影《双重赔偿》(Double Indemnity,1944)中,弗莱德·麦克莫瑞(Fred McMurray)让他的主角沃尔特·涅夫在整部电影中一直在描述故事。电影《春天不是读书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1986)中,电影以费理斯直接面对镜头的独白作为开端,同时也描述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有的时候,导演会通过更加复杂的方式设计电影的开端。《公民凯恩》的开端是一段名为“三月新闻”(News on the March)的新闻短片。它按时间的先后展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一生。随后,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重温了凯恩生命中的一些片段。由于没有按照时间先后排列,这些片段可能会让人迷惑,但是理解这些片段所需要的基本信息都已经在开端的短片中出现过了。
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有两个开端。第一个是倒叙,通过一段开场白解释了发生在五年前的一场惨案。第二个开端则发生在所有乘客登上东方快车的时候,介绍了电影中的所有角色。在塞尔吉奥·莱昂内(Sergio Leone)的电影《黄金三镖客》(The Good,the Bad,and the Ugly,1966)中,三个牛仔在不同的开端场景登场,并配以独特的字幕:“好的”、“坏的”和“丑的”。这样的开端揭示了三个牛仔的人物性格、故事冲突、故事地点和时间。
随着故事的发展,导演有的时候需要介绍新的人物,描述新的环境,或者向观众介绍一些开端中隐藏的信息,这个时候就需要附加开端(additional exposition)。
在希区柯克的《西北偏北》中,导演通过情报局来向观众陈述一些必需的附加开端。而《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更加复杂一些,它频繁地运用开端式的场景来传递新的信息。
冲突和高潮
故事的中段称为冲突。当故事开始的时候,通常没有冲突或冲突很小。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冲突变得越来越剧烈。
冲突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内部冲突往往是内心的情感纠葛。电影《桃色公寓》有两部分情感纠葛:一是主角巴克斯特是否利用了自己公寓的道德困境,另一个则是和库贝利克小姐的失败恋情。电影《霍华德庄园》的内部冲突则是由英格兰1910年的社会经济阶级情况导致的情感纠葛。
电影《告别有情天》(Remains of the Day,1993》是关于一个豪宅管家的故事。这位管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工作正在消亡。尽管他的朋友一再提醒他,可是他的内心冲突让他对社会变化视而不见。
电影《冲突》(Serpico,1930)的内部冲突是廉洁和腐败之间的对抗。诚实的警察弗兰克·塞尔皮科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抗腐败,但是失败了。他的内心纠葛是如何在一个腐败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廉洁。
外部冲突则指的是实际情况中出现的冲突。电影《大白鲨》中的外部冲突发生在一座小镇和鲨鱼之间。猎人们想杀死鲨鱼以保护小镇的环境,进而在夏天吸引游客,获得巨额利润。电影《杀死比尔》则是基于报复的一系列外部冲突。电影《回到未来》展示了由于时间旅行带来的一系列外部的现实冲突。
故事冲突可以是内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主角试图通过飞机逃离国家是外部冲突,而内部冲突则是里克由于对伊尔莎的爱恋引起的内心纠葛。随着冲突的不断激化,这两个冲突纠结在了一起。电影《公民凯恩》的外部冲突是记者为了找出“玫瑰花蕾”的含义而进行的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闯入了凯恩和他的妻子、朋友以及敌人的内部感情纠葛中。电影《冷血》(Cold Blood,1967)的外部冲突是寻找一对谋杀者,而内部冲突则是了解他们的杀人动机。电影《星球大战》的外部冲突是击败达斯·维德,而内部冲突则是卢克内心为了寻找自信的不断努力。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无间道风云》(The Departed,2006)外部冲突是找寻信息,内部冲突则是关于人性道德。
随着故事的发展,冲突不断激化。冲突激化到顶峰的时候就是故事的高潮。在高潮中,主角必须做出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将直接决定他会赢还是会输。同时,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也会终结。电影《大白鲨》的高潮是海上的最后一幕场景,鲨鱼最终还是死了。电影《桃色公寓》的高潮中,巴克斯特辞掉了工作,找到了真爱。电影《霍华德庄园》中亨利·巴斯特死于非命。电影《冷血》的高潮则通过倒叙的方式重现了谋杀案的现场。
根据你对于故事结构的想法,可以调整高潮的具体位置。但是不管你把高潮安排在什么地方,它始终都是矛盾冲突的最高点。
结局
电影的结局用于结束整段故事。观众们需要时间来回味高潮和重温电影中的冲突。同时导演也需要交代一些次要的情节和人物信息来让故事更加完整。
电影《卡萨布兰卡》的结局发生在机场。当里克看见伊尔莎和维克托安全地远走高飞后,冲突结束了。里克与警察局局长就像往日例行公事一般离开,隐没在夜色中。
电影《公民凯恩》的结局看似没有回答“玫瑰花蕾”的意思,但是在让记者离开后,导演让观众们在焚化炉中看到了凯恩童年的雪橇上“玫瑰花蕾”的字样。故事的结局最终还是解释了凯恩和他遗失的童年。
电影《大白鲨》的结局简单而直接。鲨鱼死了,警察局局长和科学家重新联手,游客又可以安全地在大海中游泳。在电影的最后,两位游客悠闲地游向岸边,而当初用来表示鲨鱼靠近的不祥音乐声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希区柯克的电影《西北偏北》的结局大约只有20秒。桑希尔把肯达尔抱上了火车的床铺,亲吻了她,然后火车就消失在黑暗的隧道中。
当故事的结局需要表达更多的信息,导演可以借助字幕或滚动字幕,例如电影《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和《动物屋》(Animal House,1978)借助字幕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毕业后的去向。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双重赔偿》和《岳父大人》(Father of the Bride,1973)则在结局中借助画外音的描述解释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让整个故事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