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的摩西(1914)

米开朗琪罗的摩西(1914)

需要马上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艺术鉴赏家,只不过是个门外汉。我总觉得艺术作品的主题比其形式和技术水平更能吸引我,尽管艺术家们会认为艺术的价值首先在于后者。因此,我无法真正领悟到其中蕴含的众多艺术手法和艺术效果。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希望读者能够宽恕我在此所做的尝试。

然而,艺术品确实对我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文学和雕塑,其次是绘画。为此,我不惜时间,观察它们,希望能够按自己的方式理解它们。也就是说,弄清楚为何会产生这种效果。要是做不到这点,几乎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譬如说我对音乐就是如此。如果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感染,什么事感染了我的话,我就会为内心的理性或分析所影响,思想产生变化,体会不到其中的感人之处。

一些辉煌灿烂、震撼人心的艺术创造至今仍是一些不解之谜,无法为人们所理解,这一明显自相矛盾的事实我早已认识到。我们赞叹它们,敬佩得五体投地,但是却说不清他们表现了什么。我不是博览群书之人,因此不知是否早已有人论及这个问题。可能一些美学家确实会认为一件艺术品若要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必须让人困惑不解。而这种必要条件,我可是极不愿意接受的。

我不是说艺术鉴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们无法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些艺术品的不凡之处。在我看来,他们总是滔滔不绝,能言善辩,但是对那些艺术珍品,他们却说法不一。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那些无比虔诚的仰慕者所提出的问题。我认为能够牢牢地吸引我们的,不是别的,而是那些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并为我们所理解的意图。我想这不仅仅是思维和理解两方面的问题。艺术家希望能激起我们同样的情感看法,同样的思想感情,也正是这些东西激发他们进行创造。但是为什么艺术家的意图不能像其他的精神产物一样,通过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呢?可能是因为艺术珍品如果不加心理分析,就永远产生不出这种效果。如果作品确实明确地体现了艺术家的意图和心理活动的话,那作品本身就应该接受这种分析。要想弄清艺术家的意图,首先得弄明白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换句话说,必须能够解释作品。因此,一件艺术品只有加以解释,只有阐释清楚,才能够让人明白为什么它会有着如此深厚的震撼力。虽然有些冒昧,但我还是希望作品经过我们分析之后,其影响力不会因此而减弱。

我们先来看一下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这部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戏剧。我一直在密切关注心理分析的文献,并且认同只有从心理上去分析悲剧素材,追溯到“俄狄浦斯情结”,才能最终领悟到其神秘的影响力(参见《梦的解析》,P.FV.L.,4,366~368)。而在这之前呢?分歧万千,矛盾不一的解释数不胜数。对主人公性格及剧作家构思的看法又是何等的形形色色!莎士比亚是代表了一个病人,一个无能的弱者,还是一个不符合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来博取我们的同情呢?又有多少种此类的解释令人兴味索然!这类解释如此乏味,丝毫没能讲明戏剧的影响力何在,反倒使我们认为《哈姆雷特》的神奇魅力正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和瑰丽的语言。可是,难道这些人费尽心机还说明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觉得有必要超越这些,发掘其后的力量源泉吗?

另外一件令人费解的艺术珍品就是米开朗琪罗雕刻的置放于罗马维克里圣皮埃特罗大教堂的大理石摩西像。这座雕像只是这位艺术家为极有权威的教皇朱利叶斯二世所立的巨大陵墓的一部分。每读到赞美这座雕像的话,譬如它是“现代雕塑的王冠”,我都倍感欣喜。因为没有一件塑像能像摩西像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有多少次我沿着陡峭的石梯,拾级而上,从无人喜欢的科尔索加富尔走到这座被遗弃的教堂所立之地——孤零零的露天广场。试图领悟这位英雄愤怒嘲讽的目光里流露的思想。有时我小心翼翼、蹑手蹑脚地从昏暗的教堂里走出来,仿佛我是他目光所及的暴民中的一员。这些信念不坚的暴民,既不忠诚,也无耐性,一旦虚幻的偶像失而复得,便欢呼雀跃。

但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这尊塑像费解呢?毫无疑问,它代表着犹太法规的制定者,手里拿着两块刻有十诫法版的摩西。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仅限于此。最近在1912年,马克斯·索尔兰特在一篇艺术评论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件艺术品能像这位头上长角的摩西一样,会引发出如此之多的解释。仅就其形象而言,便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根据5年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先来分析一下与摩西塑像有关的疑问。不难看出,疑团之后所隐藏的正是对理解这件艺术品来说最基本、最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