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我想,现在我们可以采摘我们辛勤劳动的果实了。我们已经看到,有多少人感触到了摩西像的力量,不由自主地去阐释它,认为它表现了摩西看到他的子民堕落,围绕金犊膜拜起舞,而怒不可遏。但是,我们不得不放弃这种解释,因为这种解释会让人觉得摩西马上就会跳起来,打破十诫,报复成功。而这种看法却与总体设计不符。按照总体设计,这尊塑像和另外3尊(或5尊)塑像一起构成了朱利叶斯二世陵墓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前面已经放弃的那种解释。因为依照我们的复原图,摩西既不会跳起来,也不会把十诫扔出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场激烈行动的开始,而是已经发生动作的结束。摩西在开始时,大发雷霆,决定采取行动,跳起来复仇,忘记了十诫。但他控制住了冲动,继续静静地坐在那儿,胸中凝聚着怒火,痛苦中夹杂着蔑视。他绝不会扔出十诫,打碎到石头上,因为正是因为十诫,他才抑制住了怒火;正是为了保护他们,他才压抑住了内心的感情。怒不可遏之时,他必然忘记了十诫,拿着十诫的手缩了回去。十诫开始下滑,随时都会摔碎。这时,他醒悟过来,记起自己的使命,控制住了奔放的情感。他的手又伸出去,在十诫落地之前,护住了失去支撑的圣书。他保持着这种姿势,一动不动,米开朗琪罗也正是选取了这一姿势,把他塑造成了陵墓的护卫者。

如果我们从头到脚观察塑像,就会发现3种不同的感情阶段。脸上的线条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感情,塑像中部能够看出压抑行动的迹象,而脚仍保持着起动的姿势。似乎支配一切的力量已从上及下,波及全身。至今,还没有人提到左手,似乎也应该解释一下。左手轻轻地放在大腿上方,仿佛在抚摸垂下的长须梢,似乎要抵消右手刚刚错施于胡子上的暴力。

但是,我们得指出,这毕竟不是《圣经》上的摩西。因为那个摩西的确大发雷霆,把十诫摔碎了。这个摩西有些不同,他是艺术家心目中的新摩西。因此,米开朗琪罗必定设想过勘正《圣经》中的这一节,改变这一圣人的性格。我们是否觉得他过于鲁莽,犯的几乎就是亵渎神明的罪过呢?

《圣经》中描述摩西看见金犊场面时的举动如下:

(《出埃及记》第32章第7节)“上帝对摩西说:下去吧,因为你的百姓,就是你从埃及地带出来的那些人,已经堕落了。(第8节)他们很快就偏离了我指示的正道,为自己铸了一只牛犊,向它下拜献祭说:以色列啊!这就是领你出埃及地的神。(第9节)上帝对摩西说:我看这些百姓真是硬着颈项的人。(第10节)你且由着我,我要向他们发烈怒,将他们灭绝,使你的后裔成为大国。(第11节)摩西便恳求上帝,他的神说:上帝啊,你为什么向你的百姓发烈怒呢?这百姓是你用伟大的力量和有力的手从埃及地领出来的……

(第14节)“于是上帝后悔,不把所说的祸降与他的百姓。(第15节)摩西转身下山,手里拿着两块法版。这版是两面写的,双面都有字。(第16节)是神的工作,字是神写的,刻在石版上。(第17节)耶和华一听见百姓呼喊的声音,就对摩西说:营地上有争战的声音。(第18节)摩西说:这不是人打胜仗的声音,也不是人打败仗的声音,我所听见的,乃是人歌唱的声音。(第19节)摩西挨近营前,看见牛犊,又看见人跳舞,便发烈怒,把两块版扔到山下摔碎了。(第20节)又将他们所铸的牛犊用火焚烧,磨得粉碎,撒在水面上,叫以色列人喝……

(第30节)“到了第二天,摩西对百姓说:你们犯了大罪,我如今要到上帝那里去,或许可以为你们赎罪。(第31节)摩西回到上帝那里说:唉,这些百姓犯了罪,为自己铸了金像。(第32节)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把我的名字从你所写的册子上涂抹掉。(第33节)上帝对摩西说:谁得罪我,我就把谁的名字从我的册子上涂抹掉。(第34节)现在,你去带领这些百姓,往我告诉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要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们的罪。(第35节)上帝杀百姓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同亚伦铸了牛犊。”

如果依照现代的《圣经》评论,要想读懂上述段落,就必须先证明这些段落是从不同的出处拼凑而成的。在第8节,上帝告诉摩西,他的人民已经堕落,给自己铸了一个偶像。摩西替有罪的人求情,而他同耶和华(即上帝)说话时,却好像对这件事一无所知(第18节)。只是看到人们对牛犊顶礼膜拜,才勃然大怒(第19节)。在第14节,他为恐惧不安的人求得了上帝的宽恕,而在第31节,他就返回西奈山上恳求宽恕,告诉上帝他的子民的罪过,深信上帝会延迟对那些不敬之人的惩罚。众所周知,《圣经》的历史故事中,涉及《出埃及记》这一部分的,可谓是矛盾百出,前后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明显,到处都是。

文艺复兴时期自然没有对《圣经》的行文采取批判的态度,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接受下来。其结果便是,存有疑问的段落不适于艺术表现。按照《圣经》的说法,摩西已经得知,他的人民对金犊顶礼膜拜,但他却赞同和善和宽恕的态度。然而,当他看到金犊和欢歌起舞的人民,却突然陷于狂怒之中。因此,艺术家在表现他的主人公对这件意外之事的痛苦反应时,由于内在原因,偏离了《圣经》的内容,也不足为奇。而且,对偏离《圣经》内容做轻微的托辞,也不是非常奇怪或绝对不允许的。帕米杰诺[3]的家乡收藏着他的一幅名画。画上的摩西坐在山顶上,把十诫扔到了地上,而《圣经》中的说法却是摩西是“在山下”砸碎了十诫。甚至于连米开朗琪罗把摩西雕成坐像,在《圣经》中也找不到根据。这似乎证明了某些评论家的话,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并不是要记录这位先知一生中的某一特定时刻。

不忠实于《圣经》的内容,已很严重。而比这更有甚的则是米开朗琪罗如同我们想象的那样,改变了摩西的性格。无论是传奇,还是传说,摩西都是脾气暴躁,感情冲动。他曾一怒之下,杀死了一个虐待以色列人的埃及人,被迫逃到荒野之地。他又在盛怒之下,打碎了上帝亲自书写的十诫法版。传说原原本本地记述了摩西的性格特点,保存了曾经出现过的伟大人物的形象。但是,米开朗琪罗却在教皇的陵墓上,放置了一个不同的摩西,一个超越历史和传说的摩西。他修改了打碎十诫这一主题。他没有让摩西在盛怒中打碎十诫,而是使他觉察到十诫可能会跌碎,因而抑制住了怒火,或是不顾一切阻止了事情发生。这样,他就给摩西像注入了新的、更富有人情味的东西。因此,这尊有着巨大体力的巨像只是具体表现了人民能够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战胜了内心的情感。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摩西像的解释。尽管我们还可以继续提问:为什么雕刻家会选择摩西这一形象,一个大加改变的摩西来装饰朱利叶斯二世的陵墓呢?很多人认为这与教皇的性格,以及米开朗琪罗同他的关系有关。朱利叶斯二世和米开朗琪罗都想实现伟大的目标,尤其是大规模的计划。他是一个实干者,有既定的目标,即将整个意大利统治于教皇麾下。他希望单枪匹马,把几世纪以来都未能实现的事情变为现实。后来,只是通过联合好几国军队,才得以实现。他在任教皇的短短一段时间内,就急不可待地一个人干了起来,而且常常采取暴力手段。他欣赏米开朗琪罗,因为他们同属一种类型,但他又常常突然发怒,完全不考虑别人,使得米开朗琪罗非常痛苦。这位艺术家在自己身上也感觉到了同样暴烈的情绪,但作为一个更易内省的思想家,米开朗琪罗预感到两人命中注定失败。于是,他在教皇的陵墓上雕刻了这么一个摩西。这不仅是对死去的教皇的一种责备,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提醒,在自我批评的同时升华了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