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魔鬼签约的动机

(二)与魔鬼签约的动机

如果把与魔鬼签约看做是一例神经症,我们首先关心的问题就是签约的动机。而签约的动机与诱发这一动机的因素有着密切联系。为什么会有人同魔鬼签约呢?不错,浮士德曾轻蔑地问:“可怜的魔鬼,你能给我什么?”(《浮士德》第一幕第四场)。但在这个问题上他错了。魔鬼用来换取不朽灵魂的东西很多,都是凡人看重的:财富、化险为夷的能力、征服人类和自然的魔力、特别是享受——对美色的享受。在同魔鬼签订的契约中通常特别提到这些交换条件和魔鬼应履行的义务。[7]那么,克里斯托夫·海兹曼是出于什么动机签约呢?

奇怪的是,他的动机并非出于这些自然的欲望。我们只要看看他在魔鬼幻象后面附写的说明,就可以消除疑虑。例如,第三幅幻象后面的文字说明是这样的:“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第三次以这副令人生厌的模样出现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一本写满魔法和妖术的书……”从魔鬼后来一次幻象画的说明中我们知道:魔鬼忿怒地指责他把“前面提到那本书烧毁了”,还威胁他说,如果不把书交回来,就把他撕成碎片。

第四幅幻象图上魔鬼拿了一只黄色的大钱袋和一大枚达克特金币,对他许愿说他想要多少钱都可以随时得到。但画家却自豪地说自己“决不接受这种东西”。

还有一次魔鬼诱惑他去尽情享乐,画家说“这次魔鬼确实得逞了,但没过3天我就赎了罪”。

既然画家拒绝了魔鬼提出的魔法、金钱和享乐,不肯接受这些条件,我们就更迫切地想知道:画家在同魔鬼签约时究竟想得到什么。他与魔鬼的交易必然是出于某种动机的。

在这个问题上,《纪念》也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画家一度很沮丧,不能或者不愿正常工作,又为生计焦虑,就是说他患了忧郁症,无法工作,自然会为前途担忧,可见这是一例精神病。画家本人在对一幅魔鬼插图的说明中也把这种病症称为忧郁症(“我应该转移注意力,摆脱忧郁”)。我们手头的3份材料中,乡村牧师的介绍信上只是提到了忧郁的表现:“他由于艺术上不见进展、前途渺茫而沮丧。”而第二份材料,即弗朗西斯科院长的证明中还讲了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父亲的死使他沮丧”。编者前言中也讲了同样原因:“他因为父亲的死感到沮丧。”就是说,父亲死后他便陷入忧郁状态。这时魔鬼来到他身边向他询问何以如此沮丧、忧伤,并许诺要“从各个方面帮助他、支持他”。[8]

因此,此人同魔鬼签约只为从忧郁中得以解脱。只要了解这种病症对人的折磨,况且无药可医,任何人都会说画家的动机是好的。但故事讲了这么久,没有一个人能猜到与魔鬼签订的契约(共两份)措词是怎样的。

契约中有两点让我们大为吃惊。其一是两份契约中都没提到魔鬼应尽什么义务来换取画家永远的自由,反而提出一个要求要画家必须满足魔鬼。这在我们看来很不合逻辑、很是荒唐,画家要出卖灵魂,但不是为从魔鬼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而是要换取魔鬼对他的差役。不过画家尽的义务更为奇怪。

第一份墨写的契约内容如下:“我,克里斯托夫·海兹曼,签署本契,以立誓约,9年之内为此魔鬼的真身儿子。1669年。”

第二份血书的契约如下:“克里斯托夫·海兹曼立此誓约,愿做此撒旦的真身儿子,9年后肉体与灵魂均属于他。1669年。”

如果我们把契约中画家应尽的义务理解为魔鬼对画家尽的义务,就不会感到惊讶了,这难以理解的契约也就含义明确,能够自圆其说了。这可以理解为:魔鬼在9年中充当画家死去的父亲,9年之后按照此类交易的惯例,画家的肉体和灵魂都成为魔鬼所有。驱使画家与魔鬼签约的想法似乎是这样的:父亲的死让他沮丧、丧失工作能力。只要找到一个替身父亲,他就可能重获失掉的一切。

一个人如果因为父亲之死而陷入忧郁,那么他一定是深爱着他父亲,很奇怪他竟产生了让魔鬼代替他深爱的父亲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