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丹巴嘉绒村寨

《大藏经》里多处讲到一个在佛教中被称为净土的彼岸世界,一个菩提修成的清净之所——香巴拉王国。经书中说,这个王国被八座莲花瓣状的雪山环抱,那里风景美丽,有草地、森林和湖泊;那里骏马无数,牛羊成群,物产丰富;那里的民众个个身材高大且长寿,他们信仰佛教,不贪不痴而富有理性;王国中央耸立着迦罗波王宫殿,释迦牟尼曾向香巴拉王朝的第一世国王苏禅德喇传授时轮密法……有说法认为,这个王国是佛教的预言;也有说法认为,这个王国是几千年前的真实存在。那么,它存在于什么时间呢?佛经中还有这样的记述:香巴拉第一王朝第一位国王苏禅德喇之后有6位国王,而后的第二王朝共有25位国王,第12位国王叫库里卡,统治时期在公元960年前后,等等。那么,这个王国曾存在于哪个地方呢?

香巴拉是藏语的音译,也译为香格里拉。英国作家希尔顿于1933年出版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以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为参照,虚构了一个迷人的地方,叫“香格里拉”。这个文学中的仙境,让当时文化观、价值观激烈膨胀的西方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们沉浸于发现“文明世界”之外的“新大陆”的兴奋中。因此,希尔顿的小说和以此改编的电影在西方红极一时,许多人为寻找香格里拉或蠢蠢欲动或付诸行动。之后,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引发了西方人精神的陷落,他们疲惫而迷惘,企望找到精神的乐园。于是,他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神性的香巴拉,投向文学的香格里拉。他们相信东方的雪域高原上有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曾经存在。于是,香格里拉成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许多人苦苦地寻找,并在寻找中衍生出许多童话般的奇闻和故事。

人们在寻找中发现,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雪域高原处处若世外仙境一般,尤其是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四省区的交会地带,佛教中的“香巴拉王国”和文学里的“香格里拉”所提及的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随处都可以找到。于是,这片高原地带就被称为香巴拉(香格里拉)。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康巴藏地。

康巴藏地是一片广袤而美丽的高原,是造物主创造的自然殿堂。这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纷繁;这里,多条大江南北纵贯,构成了众多峡谷走廊奇观,座座雪山峰峦突兀,宛若上界的琼瑶仙宫,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如同镶嵌于高原的一颗颗翡翠;这里,森林、草地、溪流、鲜花、蓝天和纯净的空气构成的意境,使苍凉冷峻的高原幻化出几分婉约和诗意;这里,梅里雪山、玉龙雪山、贡嘎冰川、金沙江流、怒江峡谷、石渠草原、得荣谷地、亚丁山水、迪庆高原……处处奇景圣境都是造物主的杰作,蕴含着雄奇而绚烂的魅力;这里,处处圣境都被赋予了美与丑、善与恶的价值观念,从而渗入人们的血液,融进民族的文化。

巴塘县措普沟风光

康巴藏地多条大江南北纵贯形成的一条条峡谷,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的通道。先民们在迁徙途中滞留下来,与当地土著融为众多民族。在这里,康巴汉子英勇强悍,纳西女子勤恳耐劳,独龙民族敦厚坚韧,怒族子民纯朴诚信,他们有刚毅的性格、丰富的智慧和不懈的创造精神。他们享受着雪山和阳光的赏赐,放牧于高原、农耕于河谷,创造了气象万千的文明景象:农耕文化、游牧文化、部落文化、氏族文化、牦牛文化、火祭文化、土司文化、古道文化、丧葬文化、生殖文化、医药文化……种种民族历史文化,闪烁着沧桑而绚烂的光芒。

康巴藏地是各种宗教相容共居之地。除了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外,还有萌发于本土的纳西族东巴教、普米族汗归教、怒族原始宗教、彝族传统宗教等。这些诞生于本土的古老宗教,各放异彩,同时又有共同的特征: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这些本土宗教在开展宗教活动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使命。在众多宗教中,藏传佛教占有主体地位。藏传佛教以其超越一切的力量把根须深深扎进了康巴藏地。在这里,佛教精神家喻户晓,家家设经堂,户户供神佛,建筑、服饰、戏剧、美术、歌舞,无不有佛教的影子,藏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无不融进佛教的精神;在这里,巍峨的寺庙、高耸的佛塔、飘扬的经幡,构成了高原上独特的风景,还有那布满山岭沟谷的玛尼堆上,精美的石刻六字真言,令人读到生与死的哲理;在这里,人们与佛结下了永久的情缘,佛教的宏大主题贯穿于漫长岁月,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善男信女身挂护身符,手摇转经筒,向神灵和苍天祈求吉祥,更有虔诚的朝圣者,三步一叩首地磕着长头,用肉身丈量着走向灿烂前景的漫漫长途。

丽江黎明风光(王寿林 摄)

康巴藏地是英雄格萨尔征战用武的疆场,至今都留存着格萨尔及众多岭国人物的遗迹。在这里,有关格萨尔的传说、戏剧、石刻和绘画数不胜数,更有史诗《格萨尔王传》以其浩繁的篇幅而成为世界史诗的奇迹。格萨尔的英雄主义精神,渗进了一代代藏族人民的血液,滋养了他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

康巴藏地是一个建筑艺术的博物馆,那些土石木竹的精巧组合,各有风格,各具形态:雄伟的寺庙建筑、华美的道孚民居、庄重的木雅碉房、简约的金沙江畔木楞房、别具一格的中甸闪片房、精巧的怒江峡谷干栏式建筑等,无不凝聚着各民族丰富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康巴藏地是一个巨大的服饰艺术展演台,千奇百怪的服装和饰品,令人眼花缭乱:康藏女子珠光宝气的华贵服饰、傈僳族女子的欧勒帽和缀满饰品的外衣、怒族女子缀满珊瑚和铜珠的头饰、怒族男子佩挂长刀和箭包的装束、独龙族男女色彩艳丽的披毯、勒墨人形若喜鹊的外装、苗族记录先民历史的服饰图案……五彩缤纷的穿戴,体现了各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审美。

稻城仙乃日雪山

纳西族三月初五的东巴法会(王寿林 摄)

康巴藏地是歌舞的殿堂,各族子民个个是歌舞的高手,他们把激情宣泄于天地之间,他们的生命在歌舞中行进。藏族的锅庄舞和弦子舞、傈僳族的四声部合唱、怒族人的原始摹拟舞蹈、茶山人的“绕棺舞”、拉玛人随兴即唱的开尼、勒墨人的古歌、怒族人唱给猎神的颂词、东巴祭师吟诵的史诗……种种歌舞反映了沧桑的民族历史,表达了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也抒发了面对生活和人生的炽热感情。

康巴藏地是一个奇异风情和纯朴民俗的荟萃之地:扎坝峡谷和泸沽湖畔的走婚习俗、白玉县父系社会的遗风、怒族持续三天的婚礼、茶山人独特的求婚仪式、傈僳族惊心动魄的刀杆节、拉玛人的“拜日旺”祭祖节、独龙族与宾客共饮“同心酒”、怒族独特的迎宾宴、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种种民俗风情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观念。

这就是香巴拉——静穆的高原山水和异彩纷呈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一片雪域乐土,一种诗意尚未被世俗荡涤的意境,一种与物欲、伪饰和贪婪相排斥的意境。当人们正在贪婪地攫取财富甚至把神山圣水矫饰一番贴上商标的时候,当物欲把人们诱惑得浮躁不安,以至于纯朴、平静、诚信被渐渐覆盖的时候,香巴拉,一个纯粹如斯的地方,以其自然之美和文化之美所构成的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依然是鲜而不朽的。

巴塘弦子(王秋蓉 摄)

香巴拉,让人走进造物主创造的美到极致的自然殿堂!

香巴拉,让人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圣洁之美、沧桑之美、诡谲之美!

香巴拉,让人远离浮躁、扰烦,走进明净而高远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