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人顾彼得笔下的纳西古乐

俄国人顾彼得笔下的纳西古乐

20世纪30年代,俄国学者顾彼得曾在滇西北探险、考察。他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描写了聆听纳西古乐的感受:

“……演奏时气氛相当虔诚……香炉里焚着香,引人注目的是一架雕有龙凤之类的木架,十面小锣挂在上面,另有一架玉片琴,其音色优美无比,一面声音洪亮的大铜锣悬在房梁上,一种类似古钢琴的长方形多弦乐器(筝)置于八仙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演奏它。其他有胡琴,还有大型琵琶和三弦、笛子、吹管、打击乐等。乐师们身穿长袍马褂,缓步就座,他们的美髯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古之遗风。我认为其中似有一位担任指挥。他们看曲谱或经文演奏,通常由笛子领奏,而后进入合奏。交响乐开始了!我是懂得音乐的,但在此时此地,我才真正感到茫然……不能解释其主题旋律中所叙述的故事了。听!那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味是如此激励人心、如此威严!那面大铜锣敲响了,那是曲乐章节之结束并预示将出现高潮。哎呀呀,我有生以来从没听到过有如此深沉、辉煌,却又那么柔和悦耳的锣声啊!随着它的声浪,整座屋宇像是摇晃起来。接着,乐师们肃然起立,其中一最年长者用天然的嗓音唱起了一段神圣的咏叹调。

“交响乐继续着。忽然,意想不到的美妙旋律倾泻而下,仿佛是从玉屏上落下的水帘。音乐跟着一个小金铃碰击的叮咚之声逐渐远去时,又像是纳西被称为‘玉湖’的水中,掉进粒粒钻石,泛起阵阵涟漪……最后,乐曲在一个终止式上结束……

“我认为,为那崇高的旋律中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歌咏,有时出现的音调游移,则表现为某种叹息,试图用音乐说明‘生命’的存在……这种音乐是地道的中国古典音乐,但它却是超越时空的,是上界的预言,似乎在描述一块乐土,那里那么安宁、静谧,有着不灭的和平、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