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怒族摹拟舞蹈
曾经看过怒族的几种带有原始古风的摹拟舞蹈,颇感新奇和震撼。后来,偶然读到段伶所著的《怒族》一书,才知道我所了解的怒族舞蹈不过是沧海一粟。
怒族,特别是怒苏支系,是生活在舞蹈海洋里的民族,男女老少都爱跳舞,都精通舞蹈、理解舞蹈,个个都是传统舞蹈的继承人和传播者。只要在合适的场合,他们就会三五成簇、七八成群地舞起来,跳完一曲又一曲,不知何时方休,用段伶的话说,他们跳起舞来不知有天黑天亮,音乐连着黑夜,舞步接着白天。
怒族舞蹈是与乐器伴奏结合为一体的。跳舞时没有唱词,但有固定的曲谱,边跳舞边弹奏(吹奏),以旋律和舞蹈动作传情达意。这是一种集体舞,舞时小孩老人也有参加,但主力军依然是青年男女。曲谱有主旋律和和弦,伴奏乐器主要有琵琶、口弦、四弦琴等。由于双手要演奏乐器,舞蹈动作就主要靠身段和腿脚的功夫,如腿脚的前伸、后退、搓步、掂步、踏步、跳动、踢跃和身体的前俯、后仰、旋转、摆动等,动作千变万化,表达出各种复杂的形象。
怒族织毯(张北星 摄)
令人惊讶的是,怒苏支系这种被称为摹拟舞的舞蹈,其内容、种类和题材十分广泛,这些内容丰富的舞蹈简直就是怒族社会生活、生存状态和生栖环境的全景展示,内容涉及战争、械斗、迁徙、播种、收获、过节、祭祀、婚嫁、请客、耕作、修房造屋、手工制作、养殖、生育、鬼神、飞禽走兽、民俗风情等。仅表现农业生产的,就有几十种,如挖地舞、播种舞、插秧舞、种树舞、割漆舞、掰玉米舞、割小麦舞、洗麻舞、出工舞、打核桃舞等;表现打猎的有十多种;表现婚丧嫁娶的有三十多种;表现动物的有一二十种,如鸡扒食舞、鸡喝水舞、母鸡下蛋舞、乌鸦舞、斑鸠舞、江边阳雀舞、猴子打架舞、斗羊舞等。还有一听到舞名就叫人感到新奇的舞蹈,如生育舞、骂架舞、孤儿哭坟舞、找情人舞、逃婚舞、逗趣舞、扫地舞等。而这些仅是怒苏支系舞蹈中的一少部分。他们究竟有多少种舞蹈,是很难统计清楚的。可以说,怒族人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无不成为编舞的题材。
怒族手工编织的挎包上的图案,正中是怒族乐器“达比亚”。这个图案已成为怒族的图腾,象征乐观、幸福(段伶 绘)
怒族舞蹈把动物习性、动态、声音摹拟得惟妙惟肖,带给人诙谐有趣、天真活泼的艺术享受……还有不少源于古代传承,反映了怒族人远古生活的场景,由此被称为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怒族舞蹈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写照,这种舞蹈生活气息浓郁,舞蹈语汇丰富,弥漫着原始古朴的气息,反映了怒族人勤劳勇敢、不惧辛劳、乐观向上、向往自由的精神和品格,展现了狩猎的勇敢、劳动的欢乐、丰收的喜悦、迁徙的艰辛、生活的愉快、婚姻的幸福、环境的美好、乡邻的友善、民俗的古朴、动物的可爱等。这些被称为摹拟舞的舞蹈,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状态和动物的动作习性中提取动作和声音创作而成,有日常生活的影子,又有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如《古战舞》,是根据战斗中张弩、射箭、挡盾、冲刺、躲避的动作和声音进行动作提炼和旋律化加工,构成了它的舞姿和乐曲。再如《迎亲舞》,把迎亲过程中双方主要人物最具特征的步态、动作、表情等经过提炼、加工、编排,再配以欢乐的音乐,就成了表现迎亲的舞蹈。值得一提的是,怒族舞蹈把动物习性、动态、声音摹拟得惟妙惟肖,带给人诙谐有趣、天真活泼的艺术享受,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怒族舞蹈还有不少源于古代传承,反映了怒族人远古生活的场景,由此被称为古代舞蹈的“活化石”。
怒族栖居的怒江峡谷和澜沧江流域部分区域山高谷狭,气候变化多端,交通极为不便,物资极为贫乏,千百年来,怒族人一直在与险恶的环境抗争,但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信念和诗意。他们人人好舞,个个都是音乐高手和舞蹈能人,乐舞伴随他们一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说,他们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奇迹。
怒江峡谷
怒江溜索(张北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