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四射的纳西艺术

魅力四射的纳西艺术

栖居于滇西北的纳西族,是一个智慧而开放的民族,一个善于创造的群体。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兼收并蓄,不断汲取他邦所长,吸纳域外文明,创造了既有本民族特色而又兼具他族之长的文化。在纳西族创造的绚烂文化中,绘画和音乐就是两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

孔雀明王海会图壁画(徐霁 摄)

纳西族的绘画特色十分显著,从绘画类型上划分,主要有世俗绘画和宗教绘画。世俗绘画多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装饰与美化;宗教绘画主要是与东巴(祭师)相关的东巴画。东巴画是依谱系所绘,具有固定的形式。从绘画材料上划分,有竹笔画、纸牌画、木牌画、神轴画等。竹笔画以竹笔作画,多为经书使用,有封面装饰、题图、插图,所画内容有宝伞、莲花、双鱼、法轮、海螺等吉祥物,也有人形的神像和动物形象,画风简洁、粗犷、古拙。纸牌画是画在硬纸牌上的画,纸牌由多层纸黏合而成,所画内容多为东巴祖师丁巴什罗、护法神像、动物形象和八宝图案等。纸牌用作东巴头上的五幅冠,也用于占卜和祭山神龙王等宗教仪式。木牌画画在薄木板上,有的下端尖锐,可插在地上,有的则是平头,所画内容多为妖魔鬼怪、卢神、沈神、龙王等,分别用于祭祖、祭山神、超度等。这种画画风粗犷、形象怪异,为一次性使用,用后即废弃。神轴画绘在布质的卷轴上,用于法事道场,所画内容为东巴祖师丁巴什罗及鹏、龙、狮三尊护法神,也可单绘某种护法神,用于某种祭祀仪式,如用于祭风仪式的单绘四头卡冉神像、用于消灾的单绘九头格空神像等。由于这种画轴为多次使用,非一次性,因而往往画得细腻而富丽。神轴画中最重要、最复杂的当属东巴超度亡灵时使用的《神路图》,这种画宽约30厘米,长约15米,画幅宏大,画面复杂,从上到下分天界、人间和地狱三部分,有鬼神人物360多个、动物70余种。图中绘有亡灵回归古老祖地的途径,沿途有很多险关,有很多恶鬼在途中阻拦,要与恶鬼搏斗、经受种种磨难才能回到祖地。祭师的作用就是展开神路图,诵经作法,护送亡灵闯过一道道险关。

东巴宗教绘画

丽江有许多古代壁画,但完整保存下来的不多,其中仅白沙镇就有50多幅。白沙镇位于丽江古城西北10千米处,那里是纳西族较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木氏土司的发祥地。明朝时期,木氏土司正值鼎盛期,经济富裕,文化繁荣,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建筑群,现在可以看到的大宝积宫、琉璃殿和大定阁都是那时的建筑,内有明清时期所绘壁画50多幅,都是国宝级文物。这些壁画体现了纳西人乐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从内容到形式,融汉、藏、纳西三种文化为一体,融佛、儒、道三种宗教为一体,极具特色,十分罕见。这些壁画有纳西族东巴画的粗犷和古拙,有藏传佛教画的缤纷和艳丽,有汉地佛教画的端庄和细腻。大宝积宫内保存完好的12幅,有如来佛、四大天王、四佛子,有喇嘛教的三金刚,有道教神仙,体现了多教共存的局面。如《如来会佛图》,正中为如来佛,两侧是仙风道骨的道家神仙,上有十八尊者,下为四大天王和喇嘛教三护法神。一幅壁画,百余位佛、道、喇嘛教人物汇聚一堂,布局巧妙,动静相宜。壁画在表现宗教内容的同时,也融入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图景,除人和神外,还有山林田野、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自然风光和动植物,另外还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如捕鱼、打铁、砍柴、纺织等劳动生产场景。

丽江古乐工尺谱(白郎 摄)

白沙古镇景点大门(何乐 摄)

绘制东巴画

这些壁画是从明代到清代约200多年间陆续绘成的,参与绘制的是各民族的画家,有汉族文人画家,有藏族喇嘛教画家,有白族画家,有纳西东巴教弟子,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壁画就是当时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并存的最好例证。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丽江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当时各民族栖居地犬牙交错,各民族信仰错综复杂,统治者为巩固其地位,必须照顾到各民族的利益和信仰,于是就出现了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

纳西族的音乐也体现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早期的纳西音乐以民歌为主体,有浓郁的山野气息。民歌经过发展,成为东巴宗教音乐,由祭师在宗教活动中吟唱,不同的仪式中唱不同的曲调。这种音乐流行于纳西人口头,也零星保存于东巴经中,吟唱时伴以板铃、板鼓、锣、钹、直笛、海螺、牛角号、碰铃等乐器。纳西音乐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是后来有“仙风道骨”之气的纳西古乐,这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古典音乐,是纳西和汉地音乐融合的结果,在纳西地区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活化石。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洞经音乐两部分构成。前者是纳西族古老的风俗性古典音乐,其源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元人遗音”。《丽江府志略》记载:“夷人各种,皆有歌曲、跳跃、歌舞。……其调有《叨叨令》《一封书》《寄生草》等名。相传为元人遗音。”学者认为,元时忽必烈南征云南,过丽江时与纳西首领阿琮阿良关系甚好,临别时便将随行的宫廷乐队和乐谱的一半送给了阿琮阿良。这部古乐就是后来的《别时谢礼》,又叫《北石细里》,包括《笃》、《三思吉》(三思渠)、《一封书》、《阿丽金排》(美丽的白云)、《美命无》(哭公主)等八章。至此,我们可以理出这样的思路:元人赠给了纳西人乐谱,纳西人经历再创作,就有了乐谱纳西化的名称和歌词。如《三思吉》一曲,歌颂了元军帮助纳西人修三思渠的事,显然是由纳西人创作的。歌词是这样的:“白沙三思水,三股流三处:一处流乌课(地名),乌课稻谷黄,谷穗沉甸甸,功归三思水;一股流乌陀(地名),乌陀小麦黄,麦穗饱嘟嘟,功归三思水;一股流乌甘(地名),乌甘大麦黄,麦粒亮闪闪,功归三思水。”另一首《阿丽金排》写的是忽必烈班师离去时,纳西人惜别欢送的情景:“美丽的白云,美丽的层云,白云层云里,鹰跟鹤,鹤跟鹰,双飞去了,不会再返回。”乐谱是元音,演奏时穿一种长袍,类似于蒙古装。演奏时伴奏的部分乐器也与元宫宴乐队一样,如芦管、胡钹等。这种纳西古乐是传统民乐与元代宫廷音乐融为一体的产物,是现在所称的纳西古乐的最古老的部分。

纳西古乐的另一部分是明代传入丽江的道教洞经音乐。当时明代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在做法事活动时有庞大的洞经音乐演奏乐队,木氏土司为了和皇帝保持一致,便派人到京城请来乐师传授,把洞经音乐引到了丽江。现在,洞经音乐在各地已失传,独在丽江被保存了下来,并在演奏上融入了一些纳西风格和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纳西古乐。现在的丽江古城,有几个业余乐队可演奏这种古乐,保留曲目有《八卦》《步步娇》《浪淘沙》《山坡羊》等22首。《八卦》被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紫微八卦》的中心乐章。古乐演奏时的乐器主要有摇铃、琵琶、三弦、云锣、芦管、三簧等。纳西古乐,一部分来自元人,一部分来自明代宫廷,体现了纳西艺术兼收并蓄的特点。

纳西族,是一个智慧而开放的民族,一个善于创造的群体。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兼收并蓄,不断汲取他邦所长,吸纳域外文明,创造了既有本民族特色而又兼具他族之长的文化。

纳西艺术是令人震撼的艺术,细品他们的绘画,不仅为那些大胆而独特的色彩和构图所震撼,也为那画幅背后的故事所感动;聆听他们那好似来自天界的音乐,你会产生一种远离世俗的错觉……

纳西人的艺术在朴素中透出一股清雅高贵之气,这正是他们善于吸纳域外文明才能够达到的一个高度。不仅仅是艺术,在教育、文学等领域也是如此,这正是纳西人包容开放的态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