婀娜多姿的巴塘弦子
蛮夷所处,日入之部,慕义向化,归日出主。圣德深恩,与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部人多有,涉危历险,不远万里,去俗归德,心归慈母……
——《远夷慕德歌》
这是东汉永平年间白狼人首领(白狼王)向东汉王朝称臣时所献的《白狼王歌》三首中的第二首。这首歌既描述了白狼人的生存环境,又向汉王朝表达了敬慕之情和忠诚之心。
白狼羌人早在远古时期就在横断山脉中的金沙江峡谷和雅砻江峡谷里繁衍生息,他们“编发随畜迁徙”,其主要生产方式是游牧渔猎、刀耕火种。他们崇拜图腾,敬畏自然,信仰祖先,信奉鬼神,喜好祭祀。集体祭祀时,众人分立两排,相互牵手搭肩,弯腰垂首,边唱歌边绕火堆跳舞。这种祭祀舞无伴奏,一唱一应,唱完一段后回绕一圈再继续唱。这种祭祀歌舞叫“歌卓”,就是后来弦子歌舞的源头。
公元667年,西藏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世赞普松赞干布征服白狼各部落,统治长达200多年,其间白狼羌人与吐蕃人融合,形成了巴塘等地的藏族群体。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巴塘等地又兴起了一种寺庙舞,“歌卓”的宗教意义随之丧失,逐步演变成劳动之余、佳节之期、婚丧之时群众自娱自乐的集体舞,这种舞叫“嘎谐”,就是巴塘弦子的雏形。从宋代到清初,“嘎谐”经过漫长的发展、完善,已成为不同于“歌卓”的、独具特色的民间集体舞——弦子,其特点是:舞时绕圈,舒展长袖,弯腰垂首,边舞边唱,队形变化多端,曲调婉转优美,唱词简洁形象。这种舞蹈能最大限度地表达巴塘人豁达、奔放、热烈的情绪,与巴塘人乐天、乐地、乐生命的心理性格相吻合,很快便流行开了。
巴塘民居
2000年,巴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到了清朝中期,巴塘迎来了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作为官道驿站,朝廷曾在此设置粮台、宣抚司;作为商贸大通道,这里商业极为发达,乾隆年间仅汉商就有80多家,到1912年,已发展到15个行业,工商户达200多家。清末时赵尔丰曾在此推行汉文化,外国的天主教、基督教也在这里设教会,一时间巴塘成了开放、繁荣的多元文化并存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歌舞很自然地吸收了汉地歌舞的特点,开始加入乐器伴奏,从而使这一古老艺术式样增添了新的风韵,成了集歌、琴、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为伴奏的乐器是胡琴,所以这种歌舞就被称为“弦子”。因为巴塘是弦子的主要发源地,加之巴塘弦子最地道,2000年巴塘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于是就有了“巴塘弦子”这一称谓。
巴塘弦子唱词内容丰富,或赞美家乡山水,或咏唱生产劳动,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倾诉美好爱情,辞藻华美简洁,含义深刻,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唱词类型有多种,如祭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欢歌、祝歌、悲歌、情歌等。唱词多用比兴,其中有六字一句、四句一组的,有七字一句、四句或三句一组的,也有八字一句、两句一组的。每首唱词都可与任何一支弦子曲调搭配,所有曲调可反复拉唱,节奏明快,易记易唱,具有群众性,适合集体舞唱。
巴塘弦子是一种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劳动之余、时令佳节、开张营业、乔迁新居、婚丧嫁娶、祝寿贺岁、朋友相聚,都可随时舞唱。表演时不拘形式,三人五人可舞,百人千人也可同舞。舞唱的场地不受限制,院落村头、山野平川、牧场草地、广场舞台等随处可舞。演出时由胡琴领头演奏一遍曲调,随后舞者在胡琴伴奏下且舞且唱。队形可任意变换,但基本保持了绕圈的队形,并加入了左右旋转的动作。舞者不论男女必挥臂舞袖,弯腰垂首,脚踏节拍,其舞姿既优雅柔美,又舒畅豪放。每舞一曲都是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先是轻歌曼舞,继而节奏加快,音乐变得激烈昂扬,直至达到高潮,令舞者情绪亢奋,令观者心潮澎湃。若遇大的节庆活动,成百上千人团聚一起舞唱弦子,便呈现出一种与天地同乐的壮观情景:舞动的身影如翻滚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传统的服饰鲜艳夺目,如绚烂的彩虹;高亢的藏歌充满生命的激情,在天地间久久回荡……
巴塘弦子(王秋蓉 摄)
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塘弦子作为民间艺术瑰宝,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使巴塘弦子在音乐、舞姿等方面有了创新,并走出了藏区,走出了国门。1954年,巴塘弦子就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节目之一,赴波兰进行了演出,此后多次参加全国调演、会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巴塘弦子的部分词曲被改编成歌曲后曾在全国流行,如人们熟知的电影《柯山红日》主题歌、电视剧《格达活佛》主题歌、歌曲《毛主席的光辉》《北京的金山上》等,都取材于巴塘弦子。
巴塘弦子是巴塘人民创造的艺术瑰宝,是藏族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华夏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林间牧场
巴塘措尼巴湖
TIPS
藏区各地都流行弦子舞,但巴塘弦子舞源远流长,且有显著的特点,因而成为藏族民众弦子舞的代表。巴塘弦子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从远古时的一种叫“歌卓”的祭祀舞发展而来的。最初没有乐器伴奏,清中期后开始吸收汉文化,有了胡琴(弦子)伴奏,故称弦子舞。巴塘弦子在国内外都有较大的知名度,是集歌、琴、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巴塘人男女老少都喜欢跳这种舞,跳起舞来常常是通宵达旦毫无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