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先民的环保意识

纳西先民的环保意识

临水而居的丽江纳西人

纳西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应沿着先民向南迁徙的路线回到祖先栖居的地方去,就像落叶归根一样,于是就有了一套为亡灵超度的宗教仪式。在这种宗教仪式上,东巴祭师要手持法器与妖魔鬼怪进行一番搏斗,目的是给亡灵开路领航,助其在漫长的回归途中闯过道道险关。各地祭师虚拟的亡灵回归路线是不同的,但目的地都是先民栖居的地方,即古羌人的家园,今青海省境内的黄河、湟水流域。

祭山(王寿林 摄)

从这一宗教习俗可以看出,纳西人对先民曾经栖居的环境是眷恋的、热爱的,爱得如此深切,以至于要用宗教仪式来表达。纳西人认为先民的栖居地是极其美好的,东巴经中曾做了这样的描述:山岗布满森林,鲜花铺满大地,白鹤河边飞舞,牦牛草地徜徉,洁白的毡房在阳光下闪亮……学者认为,今天的纳西族是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古羌人与栖居在滇西北的土著人融合而成的民族。古羌人原是以青海河湟地区为中心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后出于种种原因一路向南迁徙。最后在丽江、永宁等地稳定下来,并与当地的土著民族进行融合,成为今天纳西族的两大支系:纳西支系和纳日支系,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大,延及滇川藏12县8万多平方千米。

古羌人的南迁,是几十代人历经千年得以完成的壮举。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被迫放弃家园又不断开辟新的栖居地的过程,其间凶险迭出,玄机密布,他们不仅经受了洪水、干旱、冰雹、地震、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也经受了人为的艰难险阻和血与火的洗礼。虽然他们最终与土著人融合并在滇西北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定居了下来,但先民的千年大迁徙却成为他们永久的精神记忆。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开创家园的艰辛,使他们深切体会到生存的艰难,深刻地认识到崇拜自然、敬畏天地、珍惜环境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恰好与当地土著人创造于公元前7世纪的本波教相吻合。古羌人接受了本波教后,也将民族大迁徙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使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纳西人的东巴教和用完整的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体系。

每年农历三月初五,丽江纳西人都要举行东巴法会,其祭祀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大自然(王寿林 摄)

东巴教认为,天地间是一个大家庭,是人、神、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共同的乐园,人与自然必须相互敬重,相互依存,和谐相处,悲欢与共,人要像保护兄弟一样保护大自然。据纳西学者杨正文介绍,东巴教发源地中甸白地一带流传下来的东巴祭龙王经、祭风经、消灾经、超荐经、求寿经等,就有10大类600余种。这些经书中都贯穿了盛赞自然、敬畏自然的内容,都把天地日月、飞禽走兽、山川草木视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而人只是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东巴史诗《创世纪》《黑白战争》《鲁般鲁饶》,不仅歌颂了祖先开天辟地、战胜灾害、建设家园的伟大精神,还表达了浓郁的自然崇拜之情和强烈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命意识。在许多纳西古典文学、绘画和歌舞作品中,始终洋溢着对雪山、草地、树木、鲜花及动物的礼赞之情,萦绕着对自然灵性的咏叹。

把这种自然崇拜上升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后,就概括出一个自然精灵的化身——“署”,也就有了“祭署”仪式。这种大型的宗教仪式以宗族为单位,每年春秋两次,每次四天。在“祭署”仪式上,人们要面对自然反省自己是否有捕杀动物、砍伐森林、开山炸石、污染水源等方面的罪过,如果有,就要向自然兄弟赔罪,即便生产生活中迫不得已砍了树、打了猎、捕了鱼,也要向自然献上贡品请求宽恕。除这种集体祭祀活动外,各家各户还有经常性的祭祀自然神的活动。信仰东巴教的纳西人都相信人若伤害了大自然,不仅要遭到自然的报应,死后灵魂也要遭受磨难。被称为古代宗教绘画第一长卷的《神路图》,是东巴教超度亡灵的路线图,涉及鬼域、人间、天堂三界。在鬼域里有多种多样的鬼怪阻挠亡灵的回归,这些“冷臭鬼”正是因死者生前种种破坏环境的过失而产生的。因为生前捕杀鱼类、捕杀野兽,吃它们的肉,喝它们的血,穿它们的皮,所以死后亡灵要被这些善面的恶鬼用刀砍、用锯锯、用火烧、用油炸;因为生前开山砍树破坏植被,所以死后亡灵回归的途中有恶鬼断桥阻路、持刀追杀……《神路图》配有系列经文,完整地反映了东巴教崇拜自然的观念,并以宗教的形式来固化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格理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是超度亡灵使用的《神路图》的其中一幅,长虎头的“冷臭鬼”和腰系虎皮、绿身黄发的“冷臭鬼”一起守着第六座山头。长豺头的“冷臭鬼”,绿脸发红,手持一把镰刀,和黄发红身的“冷臭鬼”一起守着第五座山头。经书上说丁巴什罗生前曾杀死许多有斑纹的动物,因此“冷臭鬼”在此守住路口,不让亡灵回到祖地。要通过这些关口,就要祭献多种祭品来安慰这些“冷臭鬼”

所以,纳西族人自古以来在保护生存环境方面就有令人惊异的自觉性。他们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对土地怀着感恩和敬重之情,早在明代,就实行了“间耕休耕”制。这种耕作法是:同一块地,本年种粮,次年种菜,第三年停而不种,第四年又种粮,依次循环,让土地得到充分休养。事实上,纳西人栖居的地区可开垦的荒地是极多的,但他们因害怕破坏植被而不情愿开垦,所以一直到雍正年间木氏土司被废除时,纳西人栖居的丽江地区耕地仍是非常少的。在一个世纪以前,纳西许多村寨制定了以保护森林、动物和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乡规民约。到20世纪50年代,许多村寨还成立有“老民会”,其职责之一就是保护生存环境。谁家盖房、做家具需砍树,首先要得到老民会的同意;谁家在河里倒垃圾、洗污秽物,滥捕动物,也会受到乡规民约的处罚。至今,在许多纳西人家,仍有不在厨房里烹煮狗猫及各种野生动物肉的习俗,这也表明他们对捕杀动物的否定态度。

纳西族老东巴(王寿林 摄)

东巴教认为,天地间是一个大家庭,是人、神、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共同的乐园……在许多纳西古典文学、绘画和歌舞作品中,始终洋溢着对雪山、草地、树木、鲜花及动物的礼赞之情,萦绕着对自然灵性的咏叹。

知道了纳西人强烈的环保意识,那么被称为“高原姑苏”的丽江古城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把古城建在水边,让三条河流和众多支流穿城而过,流水蜿蜒而前,街巷随弯就势,形成了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家家清流、户户杨柳的独特景观。这正是纳西人崇拜自然的结果,是纳西人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杰作。

环境污染是目前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全球每分钟有10公顷土地变为沙漠,有20公顷森林消失,有30万吨土壤流失,每小时有2种物种灭绝。1972年6月,世界100多个国家的首脑在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而纳西族先民千年前就产生了强烈的环境意识并付诸行动,这的确是令人敬佩的。

丽江源被视为圣地,在此地的祭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王寿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