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骇俗的牌坊
玉龙雪山丽江城(王寿林 摄)
漫步于丽江古城,如同走进一个融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巨型博物馆,小桥流水、奇花异木、重檐斗拱、雕门镂窗、青石巷道,处处令人目不暇接,件件使人眼花缭乱。然而,让我久久留恋而不愿离去的,是木府前横跨古街的那一座牌坊。
虽然我见过许多碑匾牌坊,那些寓意深刻、文采洋溢的题写,往往使人过目称绝,回味无穷,但最令我惊叹唏嘘而刻骨铭心的,要算这座牌坊上的四个大字:“天雨流芳”。楷书,字体秀美,稳重而内敛。
这是四个诗意盎然的字,粗粗品味,令人感悟到天雨滋润万物萌发、催生万物茁壮成长、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的情景。细细询问才知错也。这“天雨流芳”是纳西语的汉语音译,其纳西语意为:“读书去吧!”
“读书去吧!”这是一个亲切的号召,一个慈祥的劝训,一个充满沧桑感而又颇具祥意的感叹。这是明嘉靖十五年(1536)丽江第八任世袭土知府木公所题。作为一个封建领主,选择了这么一个汉纳双音、一语双关、两音都有美妙含义的词,无疑是智慧的;作为一个土司知府,能用如此诚挚而祥和的语调提出美好的劝学口号,并刻在牌坊上、悬在大街的繁华处,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举动。
位于丽江古城的“天雨流芳”牌坊
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期,纳西祖先就曾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明初木氏第七世阿甲阿得被朱元璋赐以木姓并封为世袭土知府后,就对汉文化十分亲近。此后在木氏贵族阶层,学习汉文化就成为世代沿袭的风尚,历代木氏土知府都曾苦读汉书,学有成就。木泰精《易经》,木东精理学,木旺读遍诸子百家,木定、木高、木青、木增、木懿都曾饱读诗书,遍观经史。尤其是第八任知府木公,少年时从学汉师,《滇南诗略》说他“读书千百言,过目成诵”,袭职后虽经常率兵征战,但戎马间隙也没有停止吟咏。他一生留下了《雪山始音》《万松吟卷》等七部诗集,还编了《木氏宦谱》,写了《建木氏勋祠自记》。他的诗作不但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除写景抒情诗之外,还有政治诗、征战诗,并被收入《滇南诗略》《云南丛书》,影响远及中原,在纳西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成绩斐然的诗人,作为一个饱受文化熏陶的土司知府,他虽然只有一句“读书去吧!”的劝训和号召,表达的定然是深刻的感悟、热切的期待和深远的思考。可以想象,作为纳西王国第一人,他的一句劝训和号召,必定会浸染人们的心灵,必定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在相当长的岁月里,纳西族对汉文化的青睐只限于贵族阶层的小圈子内。到清康熙年间,木氏知府才投资办学府,让汉文化教育扩大到民间。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朝廷对丽江实行“以夏变夷”政策,流官知府及各级流官便把办学兴教作为为官一任的重要职责,先后兴办书院3个、学馆30余个。这种兴学之风一代胜过一代,到清末民初,丽江又先后建起了丽江中学、联合中学、蚕桑中学、省立丽江师范学校。至此,教育机构之稠密,就是在全国也不多见。众多的学校、云集的学子、浓郁的学风,使丽江成为滇西北的教育文化重镇。
“天雨流芳”牌坊
在那些三坊照壁的老院里,廊柱有楹联,正屋有字画,大街上书画店铺比比皆是。那些步履舒缓的老人们,要么会讲许多东巴经里的故事,要么能演奏纳西古乐,要么能书善画……
丽江古城(阿缘 摄)
教育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人才辈出盛况的出现。明清时期,丽江登科及第者众多,据地方志书记载,仅丽江的一个小镇(束河镇),清朝以来登科及第者、出任高官者、画家、大商人等就有数十人之多。五四运动后,新知识、新思想在丽江生根发芽,又滋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一代学子最终成为驰名中外的学者和艺术家。此后,活跃于教育、文化、艺术领域并著书立说的知识分子更是数不胜数。
丽江,一个清代人口仅有十几万、至今不足30万的边疆地区,能够前前后后走出如此多的重要人士,的确是一个奇迹。这是自古以来兴学办教育的结果,是各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聚合沉淀的结果,而这一切,应该说与出自14世纪木知府的那句劝学口号多多少少有些因缘。时至今日,走进丽江古城,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那些三坊照壁的老院里,廊柱有楹联,正屋有字画,大街上书画店铺比比皆是。那些步履舒缓的老人们,要么会讲许多东巴经里的故事,要么能演奏纳西古乐,要么能书善画……
“读书去吧!”这块15世纪刻立的劝学牌坊已经在此矗立400多年了,400多年的风雨已经把历史荡涤得面目全非,独有这句劝训没有枯萎、没有陈腐,依然鲜活,给人永久的昭示和启迪。
TIPS
屹立于丽江古城的“天雨流芳”牌坊是木氏土司重视汉文化的一个标志。历代木氏土知府都曾饱读诗书、遍观经史,尤其是第八任土知府木公曾从学汉师,汉文化基础坚实,留有不少汉文著作。牌坊上的“天雨流芳”(纳西语意:读书去吧!)就是他所题。由于上层重视汉文化,纳西族形成了学习汉文化的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