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康巴医药

神奇的康巴医药

藏医使用的部分医疗器械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康巴地区是藏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藏族人民以惊人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南派藏医药就是他们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藏医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医学,早在本波教在雪域高原盛行时,藏医药就依附宗教开始发展,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以前,藏医药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理论。公元4世纪,印度有5部医典传到了藏区。公元5世纪时,藏区流行最广的医学著作是《本医》,这部医典较系统地记载了疾病治疗方面的经验。公元6世纪,中原医学传到了藏地,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时,又带去了404种疾病疗方、5种诊断法和4部中医医典。公元8世纪,藏医药在中外、古今医学理论的推动下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杰出贡献的高僧和专家,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北地区也出现了医药学人才辈出的盛况,并留下了许多医药方面的著作。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是藏区医药理论体系奠基人宇妥·云丹贡布,由他搜集、整理的《四部医典》是藏医药历史上划时代的巨著,今已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云丹贡布以后,人们便以《四部医典》的理论指导诊病和配药。从德格印经院整理出的医药文献经版就有3300多块,可见当时医药理论的普及。

藏医药的医疗体系理论与中医有同有异,其配方则独具特色,颇有几分神奇。藏成药以金属、矿物质和动植物为原料,这一理论最早由米钦·伍金巴于1270年提出,1672年五世达赖对这一理论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成功。1732年司徒·曲吉迥乃再度完善了“水银炼化仁青系列”的理论,并在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这种系列成药的配制方法是:将水银经过去污、熏毒和火炼三道工序后,配制成水银炼化和煅灰,其中煅灰是名贵的主要配料,其后再分别配以黄金、白银、黄铜、紫铜、铁、锡、磁石、雄黄等原料,最终制成系列藏成药。这种系列藏成药因配方不同、原料比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效,至今仍然在使用。这种方法看似奇异,却有很好的疗效,一直为广大藏族人民所公认。

十世班禅为德格藏医院的题词:“文明藏医院”

藏医教学用的人体解剖图

康巴地区是藏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藏族人民以惊人的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南派藏医药就是他们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康巴藏地最早的医疗机构是500多年前更庆寺成立的专为僧人治疗的医疗组,随后为各寺纷纷效仿。他们以藏医药为主体,辅之以推拿、按摩、火罐、藏灸、发汗等多种治疗方法,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多部著作。在各寺庙医疗组中,独有更庆寺医疗组的临床效果最好,学术成果最丰,在雪域高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更庆寺医疗组基础上组建的藏医院,已成为德格县藏医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基地,为昌都、玉树、甘孜州各县的藏医院培养了大批人才,1987年还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单位。至今,这家藏医院依然使用传统的藏药配方,其自制的“十七味珍珠丸”“仁青章觉”系列藏成药是康巴藏地公认的名药,对肝胆、脾、胃、风湿、中风方面的疾病有显著疗效。1986年9月,十世班禅亲临德格藏医院视察,并题写德格“文明藏医院”的题词。

藏药加工

藏药加工

古医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