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美术异彩纷呈的

康巴美术异彩纷呈的

康巴地区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底蕴,既是藏族人民绘画的典范,也是华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康巴藏画是雪域高原几十代杰出美术家在吸收汉、梵两族之画法,继承古代本波派、噶举派等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藏族美术形式。康巴绘画有壁画、轴画、雕刻画、印版画、堆画、曼荼罗、绸缎画、酥油画等十几个种类。壁画多用于寺院经堂,是把连续性的故事情节用许多场面绘制到一幅或几幅画面中,画中央一般为故事主人翁肖像。轴画就是通常所说的唐卡画,绘在绸缎或棉布上,用丝绸镶边,木轴装饰有金银,大的画幅可达数百米,小的仅有数寸。雕刻画内容多为时轮大法图案、无量光佛极乐世界、莲花生大士红铜静地山等,画中各种鸟兽和动物相互追逐,造型生动可爱。雕刻画以石雕画居多,在康北高山峡谷中随处可见。印版画是白描手法的木刻画,把图案刻在木板上,以便大量印刷。堆画多用于装饰寺庙佛道具、法座、神龛和家具,以纯度好的青、橘红、淡黄做底色,绘出虎、狮、龙、凤、八宝和七珍等图案,用金粉和银粉做陪衬,有立体效果。曼荼罗是佛塔内层次复杂的曼荼罗结构上的绘画图案。这种图案是按藏传佛教显乘和密乘经典提出的原理和尺度要求所绘制的,内容有佛教所说的大地的中心须弥山和四大湖等富有奇幻色彩的宇宙形成图案,也有装饰性的几何图形。绸缎画是用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若干块小绸缎片,按唐卡画的要求,将故事情节、人物姿态、神情服饰连缀成画。酥油画是大型佛事活动或民间节庆时做供品或摆设品之用的绘画形式,以历史人物、花卉或吉祥图案造型为主,用合色酥油捏塑而成。此外还有细砂画、回文诗画、铸模画、雕塑画等。

雕刻艺人

德格印经院门头彩绘

护法神像

绘制唐卡画

康巴绘画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采用鸟瞰式散点透视法,将上至天界、下到地狱,上下几千年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故事绘制在有限的空间内,构图上讲究对称和疏密布局,重视情景交融,注重营造可望可游的意境。绘画时多使用铁线,线条粗犷豪放、单纯明朗。色彩运用方面重视单色、闪色、大红大绿和金色,画面色调对比强烈,浓重而艳丽,热烈而简洁。

康巴绘画的题材涉及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历史人物、天文医学和装饰图案,但还是以宗教内容为主,如佛像画、传承祖师和高僧大德的肖像、护法神祇画、佛教故事画等。被称为“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首”的德格印经院大门内两侧墙壁上的绘画,就是典型的康巴藏画。右侧的绘画为《生死轮回图》,是对佛祖提出的生死轮回说的形象阐释,图上有三层圆圈,象征十八层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图中心的鸽子、蛇、猪三种动物互为吻尾,分别表示组成世界的三种存在:贪欲、愤怒和愚昧。第二圈分为六大部分,也称为六道众生:地狱界、饿鬼界、人类界、天神界、阿修罗界、畜生界。第三圈(外圈)为十二因缘,也就是佛祖指出的十二缘起支、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支。左侧的绘画为《宇宙形成图》,是对佛经中宇宙形成学说和天文地理观念的形象再现。

康巴画派又称噶玛噶孜派、噶孜派,形成于15世纪,传承画师都是噶玛噶举派高僧,创始人被公认为是南喀扎西活佛。他以梵式铜像为摹写范本,吸收汉地丝轴画艺术,将许多现实题材融入画的背景,以工笔重彩技法绘制唐卡,创造了崭新的风格。在他之后还有曲吉扎西、噶玛扎西,他们一起被称为“噶孜三扎西”。到17世纪,噶孜画派风行康区,涌现出一批著名画师,其代表人物为八邦寺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南卡杰、八邦寺第一世司徒曲吉迥乃等。曲英多吉吸收汉地山水绘画艺术,把自然界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等景象融入画中,为噶孜画派开创了新的境界。南卡杰的画画风清新,线条精细,也是将世俗生活中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融入了绘画作品。司徒·曲吉迥乃不仅本人擅长绘画,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绘画人才。这个时期噶孜画派最大的特点是美学思想活跃,注重写实手法,构图自由多变,素材多从生活中提炼,注重人物造型个性化,以及景物描绘和意境渲染。噶孜画派的形成和兴盛主要是在西藏昌都的噶玛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和青海玉树地区,因而这三个地方被称为康巴画派的三大绘画基地。17世纪时,还有一些佛学大师和高僧,如第十四世噶玛巴胜秋多吉、佛学家米旁·朗杰嘉措、八邦寺贡珠颜登降措、甲玛美真等人,就一直致力于噶孜派绘画的研究和教学,并产生了许多绘画著作,如《阐述亮度无意宝》《阐述太阳光》《色彩学》《轴画学》《智者绘画史》《构图与比例》《绘画哲理》《绘画与细作知识》等,使噶孜派绘画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康巴绘画历经500多年的发展,众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巨匠和民间画师,用绝世的工巧、纯粹的心灵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

寺庙雕塑

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把康巴绘画推向一个崭新阶段的,是通拉泽翁、普布泽仁等一批藏学家和高僧。通拉泽翁不仅精通佛学、医学和文学,著有许多著作,还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他发扬传统,集各家之长,用惊人的智慧和超常的创造力把藏族绘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赢得了“雪域高原神奇画家”的美誉。通拉泽翁10岁时因舅舅送给他《和睦四端》和《六长寿图》两幅版画而与藏画结缘,并出家到八邦寺学习绘画,15岁参与了呷拖寺《著名上师传记》系列轴画的绘制。1932年他到西藏色拉寺佛学院进行佛学因明学深造,后担任了十六世噶玛巴的秘书。40岁后他的画艺趋于成熟,回到八邦寺后陆续绘制了《噶举派大师传记》系列唐卡150多幅,并为德格印经院绘制了《释迦牟尼师徒三尊》《十六罗汉》《四大天王》等重要作品40多幅。直到1988年去世,他亲手绘制有大小唐卡画和壁画9000余幅,培养弟子1000多名。他的很多作品被视为康巴绘画的典范,如为八邦寺顶楼绘制的《金刚大持》及大门两侧的《四大天王》和《生死轮回图》、37岁时绘制的《释迦牟尼神变》15幅唐卡、40岁时绘制的护法十三尊佛系列轴画、45岁时绘制的噶举派大师传记系列轴画、55岁时为德格印经院绘制的系列印版画、68岁时为八邦寺印经院绘制的《莲花生大士八相》系列印版画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美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成为珍品、绝版。20世纪后期,又有一批技艺高超的画家出现,他们继承传统,汲取新生活营养,不断探索创新,使康巴画坛再度焕发勃勃生机,其中一批画家的作品在海内外都享有盛誉,为中国美术史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酥油捏塑花

民间雕塑(多吉彭措 摄)

康巴绘画历经500多年的发展,众多德高望重的高僧巨匠和民间画师,用绝世的工巧、纯粹的心灵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地域风格、醒目的民族特色、丰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康巴画派,在藏族美术、中华美术和世界美术的圣殿里可谓独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