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盛世的定格

王国盛世的定格

石宝山石窟石刻佛像

在大理,白族作家老李给我介绍了多处游览的去处,唯有剑川县石宝山的石窟造像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他介绍,那些石窟造像都是几千年前的作品,凝结着南诏和大理国的历史。

石宝山很远,在剑川县西南25千米之外,是个方圆几十里的风景区,由海云居、宝相寺、石钟寺三处佛教寺庙组成。寺庙建筑或卧山麓,或居悬崖,构成了曲径回廊、红墙青瓦、绿树翠溪相互映衬的奇妙景观,是当地群众游览的好去处。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至八月一日,那里要举办歌会,人们便呼朋唤友前去拜名胜、赏风光、赛歌喉,届时处处彩衣飘飘,时时欢歌笑语。不过我们顾不上欣赏名山名寺,只希望早早目睹岩壁上那些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瑰宝,便径直向石钟山去了。

老李说,石窟分布于石宝山的支脉石钟山的石钟寺、狮子关和沙河村三个地区的岩壁上,共有17个窟,140多尊造像,绵延六七里。其中有南诏三代王者石像,造型生动,内容鲜明,形象地再现了南诏的历史。为了让我按历史顺序一一目睹那些造像,老李先带我到了狮子关第一窟。那里有南诏第一代君王皮逻阁的造像。皮逻阁是公元7世纪初期滇西蒙舍诏首领,他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消灭了另外五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政权。传说五诏首领都是他的兄弟,他借祭祖的机会一把火点燃了松明楼,将应邀前来赴宴的五诏首领全部烧死。随后他尽收四诏领土,完成了统一洱海的霸业,建立了强大的南诏政权。此后南诏势力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扩张,便开始与唐王朝分庭抗礼。这么一个开国君主的造像应该是满身杀气的,但眼前石窟里皮逻阁的全家造像却是很人性化的:王和王妃的中间及两边,是三个小孩,身后有一男一女,女者手持扇,男者手持笔,据老李说是侍从。奇怪的是侍从为坐姿,颇有与主人平起平坐的意味,看不出森严的等级,显然这个时期的南诏还没有受到汉文化等级制度的影响。

随后来到石钟寺,老李说先看第二窟,因为那是南诏第二代君主阁罗凤及群臣的造像。阁罗凤是皮逻阁的儿子,他于公元752年迁都白崖城后,就与吐蕃缔结了政治军事同盟关系,被吐蕃册封为东帝,号赞普钟。玄宗时期唐朝派鲜于仲通和李宓两次率20万大军征讨南诏,都惨遭失败,李宓在全军覆没后投江自尽,成为唐代历史上的一次悲剧事件,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写诗描写这次战争,对被俘后遭南诏杀害的唐军将士表示哀悼。阁罗凤将杀害数万俘虏一事解释为“为情势所迫”,随即将唐军尸体安葬并竖碑以供人祭祀,至今那个地方仍被称为“万人坑”,笼罩着一派肃杀的气氛。然而这位君主的坐像既不彪悍也不冷酷,雕刻者强调的是其王者的做派:头戴雕镂玉冠,身着宽袖描龙长袍,群臣左右侍立,周围雕花饰草、刻龙饰凤,王者尊贵尽显,贵贱等级昭然。

石钟寺第一窟里是阁罗凤的儿子、南诏第三代君主异牟寻的造像。据老李介绍,异牟寻治国方略中贯穿了浓厚的反战思想,他迁都羊苴咩城后,即遣使赴长安称臣,表示永不反叛,从而换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这个时期的南诏,疆土面积扩大,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民族众多,社会稳定有序,是南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所以异牟寻的造像雕刻精细,极尽渲染美饰,显示出那个时代的辉煌。在异牟寻石像旁,还有多尊宗教人物形象,如观音、阿难、迦叶、文殊、普贤等。这些神像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有的端庄、有的含蓄、有的雍容、有的婀娜。这些神像告诉我们:异牟寻是个崇佛的君王,因而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佛教开始在南诏普及并扎下深深的根须。

公元902年南诏灭亡,在此后100多年的历史中出现了三个小王朝。其中“白蛮”贵族段思平先后荡平各地势力,成为一方霸主,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大理国。大理国延续了300多年,先后传位22君,其中有10人在国王位上避位当了和尚,堪称佛教史上的奇迹。君王信佛,必将导致全民崇佛。元人李京在《大理纪行》中曾描述了元代大理人崇佛的情形:“……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论老壮,手不释数珠,一岁之间斋戒几半……”到了明清,大理境内更是佛寺林立,香火旺盛,形成了全民崇佛的盛况。这种历代信佛的风尚就是从异牟寻时代开始的,所以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他的雕像旁会有那么多的佛界神像。

岩崖石窟里还有许多石像反映了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经老李讲解,我辨清了那些形态各异的雕像,有印度僧人,有波斯商人,有讲经的维摩诘,有形态如醉汉的观音,有穿草鞋的天王,更叫人惊奇的是石钟寺第八窟里神像之间的一个巨大的女性生殖器造型。老李说这里白语叫“阿央白”,意为婴儿出生的地方,附近常有群众前来跪拜求子,常以手抚摸,将其打磨得十分光滑。想必当初雕凿是为了张扬人性、颂扬生命吧——不禁让人想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矗立于大街上的男性裸体雕塑。

石宝山的石雕全部雕凿在红砂岩上,造型丰满,线条柔和,既有唐宋之风,又有东南亚文化和藏传密宗的格调,透射出一种历尽沧桑的神秘,闪烁着一种纯朴静穆的光辉。这种岩石肌理粗糙,由火山熔岩凝结而成,呈现出一种焦糊而苍老的龟裂纹,用以定格历史画卷,更显沧桑而久远。这些石像是从南诏中期到大理国中期陆续完成的,工匠们孜孜不倦地雕刻了300多年,最终将他们的精神凝结在这具有灵性的象征物上。为什么他们的信仰能持续300多年?为什么他们的追求能持续300多年?老李说,这是因为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一桩宏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我说不尽然,古代人是为信仰而雕刻,为神而雕刻,所以能持续几百年而不懈,如果是为功利而忙,仅仅持续几月几年便没有了耐心和毅力。

石宝山石窟南诏第二代君王阁罗凤及下臣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