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史诗,民族精神的支柱

创世史诗,民族精神的支柱

史诗英雄格萨尔

在滇西,几乎所有少数民族的先民都根据本民族的族源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民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故事和传说,反映了本民族漫长而艰辛的繁衍生息历程,讴歌了辛勤创造、英勇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向往光明、追求理想的愿望。在这些作品中,年代久远、题材厚重、结构宏大且可以世代传唱的就被称为史诗。其中,以记述人类诞生、族源形成为主要内容的被称为创世史诗。

尽管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生存状态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创世史诗的主题、结构和情节却非常类似,大都反映了天神开天辟地,创造先祖、创造万物,先祖历经艰辛曲折得以繁衍生息并开创家园的内容。如纳西族的创世史诗《创世纪》,说的就是在天地混沌时代,几种因子经过多个过程的融合幻化,变成太阳月亮,又经过变石、变气等过程,变成了天神依古阿格和恶神依谷丁纳。天神有九兄弟七姐妹,他们开天辟地、造山撑天,才使山上妙音与山下白气合生白露,变海变蛋,最后生出人祖,经九世而有了崇忍利恩兄妹。利恩兄妹匹配,产生秽气,招来滔天洪水,幸好得到阳神帮助坐皮鼓逃生,但利恩却不听阳神劝告而娶了美貌的竖眼天女为妻,结果生下了蛇与蛙。后来他与天女衬恒褒白相爱而到了天上,但褒白之父、天神孜劳阿普忌恨世人,多方刁难他,要他过刀梯,要他一天砍完九十九座山上的林、一天烧完九十九座山上的树、一天种完九十九座山上的地。利恩在褒白的帮助下战胜这些困难后,和褒白结了婚,历经种种艰险,经过多次迁徙来到了英古敦(丽江)定居。但他们生的三个儿子都不会说话,利恩就派蝙蝠去问孜劳阿普,蝙蝠用计偷听到了秘方,后来用秘方祭天,三个哑巴同时用三种不同的语言说话了,他们分别成为藏、白、纳西三个民族的先祖,从此子孙繁衍,民族兴旺。

纳西族史诗人物绘画

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都是从天神创造人写起,独有纳西创世史诗从天神产生之前起笔,把混浊世界的物质转换描绘成极为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因子开始,经过十多次的幻化,最后才出现人祖。这个漫长的过程,反映了纳西先民在创造神话传说时企图解释物质起源所作的哲学思考。先祖为了回到人间,又历经了种种艰难曲折,这其中包含的思考和想象,则折射出纳西先民对族源、人种、生命和生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思考和认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性格、风俗和生存状态,至今,在纳西族的自然观念、环境观念、生存观念、民族观念和婚育观念中,依然可以找到创世史诗留下的印记,纳西妇女腰饰、头饰上的日月星辰和蛙形披肩就是源于创世史诗。

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拥有870万人口的大族,仅在大小凉山一带就有160万人之多,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留传至今可称为史诗的作品很多,尤以《勒俄特依》最为著名。这部创世史诗是彝族神话与传说的大荟萃,为历代传颂,妇孺皆知。诗中讲述了先祖开天辟地、征服自然、创立家园、战胜灾害的故事,塑造了多个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内容涉及天地的形成演变、人类及万物的起源和繁衍、彝族社会的产生发展和彝族文化的形成,主要篇目有《古候·曲涅的迁徙》《阿依楚屏》《火把节的来历》《彝族年的来历》《人为什么会说话》《悼唁主子》《打鱼》《惹底索虎与妖婆》《猴子与蚱蜢交战》等。从这些篇目名称中,就可以想到史诗中所包含的内容。

彝族史诗故事绘画

纳西族和彝族的创世史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在民间传唱,还作为宗教的经文,由祭师或经师在祭祀过程中吟诵,这就给创世史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具有了庄严性和神秘性,也增强了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多个民族的史诗中都有人类先祖诞生于葫芦中的传说。图为拉祜族创世史诗绘画

创世史诗虽然都是神话,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吟唱,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支柱,在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心理的孕育中起到了导航定位、催生定型的作用。

生活于滇西南边地的拉祜族,是以猎虎来展示其勇猛的民族。他们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史诗是靠千百年的口头传唱而流传下来的。创世史诗《牡帕密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没有日月星辰的混浊时代,天神厄莎做了四根柱子撑起天,使天地分离,又创造了日月给它们光芒。天地间没有水,厄莎带着她的助手扎罗和娜罗挖河开塘,并撒下种子使大山变绿,又划分了季节,让树木开花结果,还种出了葫芦,葫芦里走出人类的祖先扎笛和娜笛,厄莎让他们结为夫妻,教会他们生活,为他们的孩子取了名。又教会人类使用火,教他们狩猎、制造农具,并为他们制定了原始的分配制度,让他们幸福生活……这个用诗歌形式写成的神话故事,涉及拉祜族古代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不仅有开创天地、繁衍人类的想象,对制造工具、发展生产、分配制度也有生动的反映。全诗以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歌颂了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创造精神,对平庸、懒惰和投机持否定态度。主人公厄莎对美与丑、善与恶怀有鲜明的态度,既是一个创造万物的组织者,又是一个辛勤奔波、身体力行的劳动者,是可亲可敬的理想化身。

拉祜族人居住于深山,环境闭塞,又没有文字,听歌手吟唱古歌就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因而这首长诗对拉祜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们身上的那种善恶分明、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史诗中主角厄莎的形象一脉相承,在他们的生存状态、家族观念、分配制度和风俗人情中都可以看到史诗中内容的反映。至今,拉祜族人都以葫芦为圣物,许多人家喜欢高高悬挂一些葫芦,这都是因为史诗中有先祖从葫芦里中诞生的缘故。

独龙族人栖居在滇西北最偏僻的独龙江峡谷,北为青藏高原,南为缅甸,东西两侧有茫茫雪山相隔,生存环境险恶,直到20世纪50年代,他们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的一条马帮小路还是20世纪60年代才开通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存环境极其艰辛、总人口还不足五千的民族,创造出一首堪称创世史诗的古歌代代传唱。这部名为《创世纪》的史诗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远古时候,最大的山鬼格蒙为没有人间烟火而感到寂寞,就在格瓦格布山上一个叫肯不当的地方泼下一盆鬼血,用血和泥捏成泥人,又施法让泥人变成了男人和女人。那时人鬼共处,为了使人鬼分离,天下发了洪水,一切生灵都被淹没,只剩下两兄妹躲在一个岩洞里得以幸存。后来他们生下九男九女,九男九女又结成九对夫妻,生起九个火塘。后来兄弟间发生分歧,父母让他们分开,沿九条江顺江漂流寻找新的栖居地,其中一对兄妹留在了独龙江峡谷,就成了现在独龙族人的先祖。

如果你要问独龙族人的先祖来自何方,他们会庄严地仰望着江东高黎贡山脉的格瓦格布峰,说那是先祖诞生的圣地,先祖是鬼血变成的。在独龙人家的火塘边,在寂寞的深夜,他们还会这样唱着他们的古歌:“九条江去的都是我们的兄弟,头发黑黑的都是我们的同胞,这是很古很古时发生的事,故事就是这样说的,古歌就是这样唱的……”独龙族人相信他们这与世隔绝的峡谷是神圣的,虽然环境极端险恶,但抬头就可看到先祖诞生的圣山,栖居在这里是天神的意愿,是祖先的安排。他们安于命运,在这光照少、平地缺、潮湿而瘴气弥漫的地方,把生存意识扩展到了极限:在陡坡上修建茅草小屋,在高山上开垦火烧地,在江河上架起藤索桥……

创世史诗是各族先民创造的璀璨夺目的文化,是各民族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因为表现形式是神话,所以就有了人类童年时代绚丽而浪漫的幻想,并回答了人类的诞生繁衍、种族起源和家园形成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也正因为是神话,就更容易承载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就具有了主题宏大、哲理深邃、想象奇丽的特点。

创世史诗虽然都是神话,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流传吟唱,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支柱,在民族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心理的孕育中起到了导航定位、催生定型的作用,在人们的生存状态中起到了提示、规劝和引导的作用。所以说,创世史诗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华夏文明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