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写下的生死话题
纳西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并以东巴经为载体将其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东巴经中,他们融进了对生命、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而东巴经就不仅仅是祭祀时吟诵的经书,也是历史、哲学、文学和科学的集成,是民族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上刻神话人物的纳西东巴教神柱
东巴经是用象形文字写成的。这种文字创造于1000多年前,纳西人称之为“斯究鲁究”,意为刻在木石上的痕迹。这种文字由表意的象形符号加表音的假借字和附加符号共同构成,共有1600多个,主要用于书写东巴经书。因为有文字的记载,东巴经得以传至后世;又因为有东巴经的传承,这种文字得以延续,成为迄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经书写在当地所产的一种由木本植物树皮加工而成的厚棉硬纸上,左边装订,横长不到一尺(约0.33米),竖宽不足三寸(0.1米)。封面以图为饰,内容的书写顺序为从左至右,每面三行。书写的墨是由锅底烟灰或松明燃烧后的烟油伴以猪胆汁制成,笔为竹片削尖而成。
东巴书写经文(王寿林 摄)
东巴经中不仅洋溢着关爱生命的意识,更为可贵的是把人的生命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世上万物有枯有荣,人的生命也必然有始有终,因而产生了理性、豁达、超然的生死观。
东巴经本是记载东巴教的宗教经典,但内容却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既包含了政治、历史、军事、哲学、道德、婚姻、文学、艺术、民俗等人文科学内容,又涉及天文、历法、农业、动植物、医药、地理等自然科学内容,因而被视为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经卷帙浩繁,保存至今的有1500多种,共2万多册,有祭天、祭龙王、祭祖、祭风、求寿、占卜、驱鬼、消灾、祈祷、超度亡灵等多种类型;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小类,从天到地,从生到死,应有尽有。东巴经文体多为韵文,三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居多。有节奏,读来抑扬顿挫;有比兴,听来形象生动。其篇幅长短不等,有鸿篇巨制的史诗故事,也有短小精悍的寓言、短歌;有的以含蓄的故事启发人,有的以哲理格言训导人。
东巴经是纳西古代社会的全息档案,是纳西先民繁衍生存的记录,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弥漫着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思辨的火花。在祭山神龙王等经卷中,充满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在除秽经中,倡导一种否定原始群婚和血缘婚的新的道德伦理规范;在退口舌是非经中,有调解纠纷、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容;在求寿经中,包含祈求健康、咏赞生命的内容。而那些气势宏大、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史诗,则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了对族源、环境、战争、爱情、伦理、道德、生命等方面的思考。
东巴神园的木刻神像
象形文字书写的民歌
东巴诵经(王寿林 摄)
东巴教绘画:生前买卖欺诈,死后受到审判
东巴经中堪称史诗的作品有十多部。其中以创世史诗《创世纪》、战争史诗《黑白战争》和爱情史诗《鲁般鲁饶》最为著名。创世史诗《创世纪》讲述了在天地混沌时期,物质经历复杂演变而产生了天神,天神又经历复杂过程创造了人种,人种经历漫长的磨难降生于人间,成为藏、白、纳西三族的先祖并繁衍后代。战争史诗《黑白战争》讲述的是在天地混沌时期,物质经过幻化演变成为美利东主和美利术主,分别代表白、黑两界天地,他们为了争夺一棵开金花、结珠果的神树,爆发了持久而复杂的争战;后来代表光明的东主终于战胜代表黑暗的术主,黑暗灭亡,光明取胜。爱情史诗《鲁般鲁饶》属于祭风类经书,全诗以抒情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优美而凄凉的爱情故事,有着美好的意境、抒情的调子和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
东巴经中渗透着浓郁的自然崇拜意识,许多篇目中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或对山河、土地、草木、鸟兽予以颂扬,或对生存环境、家园村寨予以咏唱。东巴经认为,人与自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所以“祭署”就成了东巴教最主要的宗教仪式(纳西族三大祭祀分别为:祭署、祭天、祭风)。“署”就是大自然,在“祭署”仪式上要反省自己是否有破坏环境的过错,若有就要向自然兄弟赔罪。在超度亡灵的经文中,认为人若在生前破坏了自然,死后在灵魂回归的路上就会受到各种惩罚:“如果你生前曾驱使猎狗追杀野兽,或在河里捕鱼蟹,如果你杀死野兽剥它的皮、分它的肉,报复的冷臭鬼就会产生;你杀死飞禽、杀死走兽,都会有冷臭鬼来折磨你……”这种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生存环境生死与共的观念,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古老的东巴经(王寿林 摄)
东巴诵经(王寿林 摄)
东巴经中不仅洋溢着关爱生命的意识,更为可贵的是把人的生命与自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世上万物有枯有荣,人的生命也必然有始有终,因而产生了理性、豁达、超然的生死观。东巴经《挽歌》的三首长诗及其他经卷都反复强调了这种观念。如《唱逝者》中就这样唱道:“世上没有一种生命,能够永远存活;人间也没有一个奇人,能千年万年生长不衰……”《买寿岁》则以一个荒诞的故事阐述了生与死的哲理:一个金银满仓的富翁有一天去金沙江淘金时,从水波中看到自己两鬓斑白的影子。他大吃一惊,很是沮丧,决计卖掉家产买回长寿。他走遍云南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卖寿岁的人,就悲伤地大哭起来。当他返回故地时,发现湖水已经干涸,柳树已经凋零,万物都已衰老,他领悟到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法则,死是生的必然,于是就笑嘻嘻地回到了家中。这个故事含义非常深刻,如同《庄子》《列子》的寓言一样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