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化的宝库
经版库房
到了德格,就不能不去见识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又名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因收藏藏文化典籍的门类和数量最多、现存雕版最多、印刷材料和工艺最考究、印刷规模最大而著称于世,有“雪域敦煌”“藏区文化明珠”“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首”的美誉。
德格印经院坐落于县城边的欧普隆河畔,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背山依水,坐北向南,多楼组拼,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红褚色黏土垒砌的墙体雄浑古朴,墙顶端悬有镏金“八瑞相”铜牌,墙檐有许多牦牛尾装饰的风铃,屋顶有镏金孔雀塑像,主体正中有金顶一座,金幢四个,金幡两个。整个建筑气势宏大、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充分体现了藏族建筑文化的沉稳和深邃。印经院内部,楼层错落,厅室参差,廊道曲折,梯阶棋布,各处屋檐和立柱有雕有镂,门窗和顶棚或布满彩绘,或饰以吉祥图案,四处墙壁布满色彩鲜明的壁画。一廊一室,一木一壁,无不显示出精湛的斧钺雕琢之工和民族特色浓郁的彩绘技巧。
这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始建于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六世法王曲吉·登巴泽仁时期,后经十三、十四世土司相继努力而完成。整个工程在130年时间里分批分期实施,累计耗时27年。护法圣堂为第一期工程,耗时10年,参与工匠达500多人。第一期工程完工后,仅内部的绘画、雕塑和彩绘,就耗去了45名画师和136名技工杂工3年的时间。1988年政府对印经院进行维修,仅木料就用了2.3万立方米,加之补刻印版和收集失散文物,耗资达1400万元之多。
印版印刷
当然,最摄人心魄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建筑物内存放的可称为文化宝库的藏文化古籍刻版。德格县政府调研员、藏学专家泽尔多吉引导我目睹了那些存放有序的刻版。他告诉我,现存刻版就有30万块之多,分书版和画版,是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书版内容主要有:佛学经典、佛本生传、佛学哲理、佛教伦理、文学逻辑、历史传记、辞书文法、天文历算、诗歌音律、气功医学、建筑绘画等,共有480余部1380余册近5亿字,其数量之巨大、内容之丰富、门类之齐全是世所公认的。据说与德格印经院并称为“藏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的日喀则朗通印经院曾遭遇火灾,抢救出来的刻版不多,十分可惜;另一藏文化发祥地甘肃夏河印经院,原收藏目录记载有15万块雕版;而德格印经院在1959年就有21万多块,加之后来的补刻,已经超过了30万块。
德格印经院能有如此浩繁的古籍文献和数目巨大的印版,是因为建院初期其收藏和印刷就遵循了不带偏见、不分教派、不排斥民间其他文化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印经院创始人登巴泽仁在建院前就已经确定的。据史料记载,登巴泽仁32岁时就被清雍正皇帝册封为宣慰使,是藏区权势显赫的大土司。他开明而博学,擅长文学和医学,深通佛学。他执政期间奉行不分教派、一概支持的宗教政策,鼓励各教教派在他纵横千里的辖区内传教建寺,这也是后来德格、石渠、甘孜等地各藏传佛教教派寺庙众多的直接原因。在他的宗教政策的影响下,印经院兼收并蓄,广纳百川,成了各类文化的栖居地。印经院繁荣昌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始至终的严格管理。建院初期,土司牢牢掌控了印经院的人权和财权,委任巴班(院长)、巴涅(总务管家)和巴仲(秘书)三人对其进行管理,实行了责任任期制,并定期听取关于印经院管理经营、刻版印刷、典籍收藏情况的汇报。印经院有一定的权力,下辖5户小头人和数百农牧户;院长有很高的地位,直接向土司负责,并可使用象征土司家族的蝎子图章。
印刷作坊一角(多吉彭措 摄)
据泽尔多吉介绍,印经院的古籍文献印版中有不少是建院初期的刻版,既是珍本,又是文物,如《甘珠尔》。这部经典是佛说三藏四续经典的汇编,记载有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们的言论近2000万字。建院初,登巴泽仁聘请高僧司徒曲久主持编纂和雕刻,有数十名书法家和近百名雕刻工匠参与,历时5年,于1733年完成,共刻印版33050块,计66100页(每张版两面刻,可印两页)。验收时登巴泽仁很满意,便以填满刻版上笔画刻痕的金粉作为报酬,可谓是令人惊讶的高薪了。紧接着,登巴泽仁又组织力量编纂雕刻《丹珠尔》。这本巨著至少有4000万字,仅目录就有数百页,先由80名书法家写了3年,后因登巴泽仁去世而告一段落。继任土司执政后,又由25名书法家写了2年、由500名刻匠断断续续刻了5年才得以完成,共刻印版64512块,计129024页。此后的历代土司都重视文献典籍的整理、刻制和印刷工作,先后刻印了《宁玛派密法及经典》《修行法摘录》《宁玛举布》《萨迦干布》《当波文集》《宗喀巴文集》《印度史》《观世音传》《医学四论》《逻辑文库》等数百部经典。这些经典的刻版书写优美,校对准确,刀法工整,体现了藏族木刻雕版的最高水平,至今各佛学机构仍以这套版印刷的经书为标准版本。
在众多经书刻版中,尚有为数不少的孤版和绝版。在蜿蜒曲折的庞大雕版库房中,泽尔多吉时而从这个架上抽出一块刻版,说这是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的刻版,时而从那个架上抽出一块刻版,说这是《般若八千颂》的刻版。据他介绍,《般若八千颂》是1229年翻译、1703年刻制的,上面有乌尔都文(古印度文)、藏文古梵文和藏文现代文三种文字,是极其珍贵的文物,2002年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被誉为“康巴三宝”之一。我不识藏文,更不识梵文,无法领略附着于这古老经版上的巨大智慧,但我从那经纸张磨损已失去锐角的笔画上,从被肌肤打磨得光洁如玉的手柄上,从字迹槽里残留的印刷油墨上,读到了它的悠久和沉重。是的,它是无数生死话题的凝固,是人类浮躁后的平静。
库存的雕版中,还有大大小小的画版6000多块,其中300余块历时百年以上,属古代遗存的画版。这些画版主要有唐卡、坛城和龙达三类,有刻佛像的,有刻佛教故事的,有刻格萨尔的,线条清晰明朗。据泽尔多吉介绍,这些画版体现了藏传佛教绘画的最高水平,是在传统唐卡画艺术基础上的创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画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雕刻印版
走出雕版库房,泽尔多吉引领我走进一个个作坊,观看了造纸、刻版、兑墨、印刷装订等主要工序。印刷是完全的手工操作,两人一组,先在雕版上滚上油墨,然后铺上纸,再用刷子刷纸,充分体现了“印”和“刷”的特点。造纸是以一种叫“瑞香”(狼毒的一种)的植物根须为原料,将其分剥三层分别打浆,可造出三种不同质量的纸。其工艺过程与古代蔡伦造纸的工艺原理相同。这种纸微黄,纤维粗,柔性好,吸水性强,有微弱的毒性,虫不蛀、鼠不咬,利于长久保存。雕版制作也很复杂,是以红桦木为原料,将其用微火熏烤脱水,然后埋在牛粪中沤制数月,待其木性沤退后烘干刨平即成坯板。雕刻时由专门人员按德格书法的要求反写,再由专人精雕细刻,刻后经校对无误,再放入酥油锅里熬制、浸泡,之后用“苏巴”(一种植物)根熬水洗净晾干。从刻版到印刷,从造纸到装订,每道工序都是纯粹的手工操作,严谨而考究。正因为如此,德格印经院印刷的经书才被公认为是标准版本。
手工印刷
经版
在佛界人士和藏族民众看来,那种千篇一律的、效率低下的、劳身劳心的印刷工艺,就像磕长头、转经筒一样更能体现人的纯与善,更能表达人的敬畏和虔诚。
这种印刷工艺在电子印刷时代看来,显得古朴而原始。然而,正是这种古朴和原始,才更符合藏传佛教的精神。因为在佛界人士和藏族民众看来,那种千篇一律的、效率低下的、劳身劳心的印刷工艺,就像磕长头、转经筒一样更能体现人的纯与善,更能表达人的敬畏和虔诚。所以,世界各大图书馆、各大佛学研究机构和寺庙都愿意购买德格印经院印刷的典籍,并将其视为收藏的珍品。
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以其博大的内涵赢得了世人的称颂,在众多高僧大德及专家学者的眼里,它是藏文化的宝库,是智慧的海洋,人们对它有着无与伦比的敬慕和向往。在藏族民众心目中,它是一处神秘而高洁的圣地,是一座超越世俗的殿堂。所以每天,都有众多手摇转经筒的信徒来到这里,围绕印经院顺时针转圈,以此表达他们的敬畏和虔诚。
经版
TIPS
德格印经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藏区最大的雕版印经院,位于德格县城(更庆镇),距州府康定588千米,沿317国道可到达。印经院对外开放,游人可参观造纸、印刷、装订、刻版、雕版库房等。库房里保存有文字经版和画版30多万块,其中部分历时二三百年,属珍贵文物。
格萨尔史诗故事千米画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