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说茶

滇西说茶

云南饼茶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这句藏语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是中甸藏族同胞对茶的充满激情的赞颂。当然,在滇西,不仅藏族人爱茶,纳西、彝、普米、傈僳、布朗、白、基诺等民族都喜茶、嗜茶,视茶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滇西,无论你走进哪个民族的人家,都会受到以茶相待的礼遇。

其实,种茶、饮茶的风俗原本源于长江流域。唐代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皆饮焉。”从秦到汉,饮茶相对普遍,但茶也仅是王公贵族阶层享用的奢侈品。汉代以后,饮茶习俗逐渐从上层社会普及到民间。隋唐时期,茶叶生产和贸易出现兴旺局面,《封氏见闻录》有这样的记载:“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唐朝一度禁酒,饮茶之风日盛,加之如刘禹锡、柳宗元等一大批文人饮茶赋诗,也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也就在这一时期,饮茶习俗迅速蔓延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在藏区,人们以奶、肉为食,饮茶有助于消化,于是很快形成了茶“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的局面。藏族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宋朝时茶产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茶叶贸易空前活跃,就连皇帝宋徽宗都曾撰写茶论,还亲自沏茶招待臣下;在民间,饮茶之俗更盛,甚至滇西奴隶、农奴阶层都已经有了饮茶的习惯,视茶为生活的必需品。

滇西南是我国著名的茶产地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8世纪写成的傣族贝叶经《游世绿叶经》中,不仅有佛祖传授种茶知识的故事,还记载了傣族先民种茶、烤茶、煮茶及吃泡饭茶的事。在西双版纳,至今还有树龄800岁的老茶树,400多岁的茶树在有的地方甚至成片成林。彝族《茶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彝人社会初始,已在锅中烤制茶叶。”滇西南的勐海、临沧、思茅、景谷、沧源、腾冲等地因长期种茶而成为著名的滇茶产地。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孕育出许多海内外知名的茶叶品牌,至今驰名的仍有云南沱茶、南糯白毫、思茅雪兰、勐海佛香茶、龙山云毫、竹筒香茶、普洱方砖茶……

茶农在烘烤茶叶前要先焚香示敬(陈阳 摄)

川藏古道边的茶叶背夫雕塑

古茶树上采茶

滇西各民族是对茶有了深刻而透彻的领悟,才把茶融入他们的生活,使饮茶内容变得丰富,饮茶方法变得多样,饮茶要求变得个性化,从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滇西南的茶除销往滇西北和藏区外,还被商人们运往南亚及欧洲各国。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就有俄国人喝云南普洱茶的描写。当然滇茶的主要消费地还是在藏区,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年间每年销往西藏的茶叶至少有万担。《滇茶藏销》里还记述了西藏商人及马帮去云南采购茶叶的情景:“自拉萨而阿墩子,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茅,越重山,过万水,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滇茶销往藏区,换回的主要是马匹,因此这种贸易被后人称为“茶马互市”。宋朝和明朝时,这种贸易被控制在官方手中,朝廷曾成立专门机构来管理茶马互市。虽然如此,茶叶走私依然很严重,朱元璋为了杀一儆百,曾以茶叶走私罪处决了驸马欧阳伦。

滇西人擅长种茶,喜好饮茶,还把茶叶视为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至今还有许多民族视茶为沟通鬼神的灵性之物,是求仙、成仙的必需品。拉祜族和佤族视茶为神灵、祖先;德昂族崇拜茶,以茶为图腾,他们还传唱有这样的民谣:“茶是茶树的生命,茶是万物的始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的精灵的化身。”他们祭祖必有茶,无茶则不祭祖。彝族是一个善于生产茶的民族,与茶的关系极为密切,祭火神、请佛爷念经等宗教仪式上,祭品必须有茶。青年人求婚,礼品中必有茶,举行婚礼时要诵《寻茶经》,办丧事时要诵《茶的根源》,祭天地、祭祖先时要献茶,诅咒凶邪、招魂、超度时要设“茶祭坛”。藏族、哈尼族及摩梭人、拉玛人也都赋予了茶一定的宗教意义。

滇西人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更多地表现在饮用方面。各民族饮茶的方式、冲煮的程序和饮具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布朗族生活的滇西南,茶树多、泉水多、竹子多,这“三多”在他们饮茶的习俗中得到了反映。烧茶时,要砍一截粗大的竹子,一端削尖插在地上,当作烧水器皿,在四周生火煮茶。茶叶为随采的鲜叶,在火上烘过后,投入竹筒。同时砍来较细的竹子做茶杯,也是削尖一端插在地上,以免烫手。大竹筒内的茶煮好后倒入各个小杯,就可饮用。有趣的是这种竹杯的口沿处有一个半圆形的鼻位缺口,喝茶时鼻梁恰好嵌入其内,能够充分地闻到茶叶与泉水混合而成的特别的清香。

竹篾包装的粗茶

普洱茶农在新茶采制季节举行新茶品鉴会(陈阳 摄)

普米族的饮茶习俗中则保留着古老的吃茶痕迹。他们的“打油茶”,是将小陶罐在火上烤烫,并加入猪油或香油和一撮米,烤到米发黄时加入茶叶,待茶叶焦枯时向罐内加入沸水,稍煮即可食用,有时也加食盐和香料粉。另一种方法是将芝麻、黄豆、花生米、糯粑、干笋等分别用油煎或炒熟,一一放入碗中备用,之后在锅里放油放茶,炒后加水煮沸,再捞出茶叶,茶汤倒入碗中即可食用。基诺族喜欢的一种凉拌茶,也是对古老的吃茶法的延续:新采的茶叶经沸水烫过,再配以辣椒粉、姜汁、食盐等各种佐料即可食用。布朗族和景颇族还喜欢做腌茶:将新采的茶叶洗过晾干,稍加揉搓,伴以食盐及各种佐料后装入竹筒或罐中,筑紧压实,封口后静置几个月就算好了。之后倒出晾干装入瓦罐,食用时拌香油。布朗族的腌茶有时以黄泥密封罐口,并要埋入地下半个月。这些腌茶的做法与汉族的咸菜、腌菜的做法类似。

白族喜欢“三道茶”和“响雷茶”。“三道茶”源于唐代南诏大理国宫廷,今已普及于民间。滇西人饮茶多选用发酵过的红茶,但“三道茶”却选用绿茶。其做法是将茶叶装入小罐中烘烤,待茶叶焦黄时加入开水烧煮片刻后,即可倒出饮用。这为第一道茶,其味浓重苦涩。第二道茶的烘煮程序与第一道相同,只是在茶杯中加了红糖,其味变甜。第三道茶则是在杯中加入蜂蜜、花生、核桃等,喝过后令人回味无穷。“响雷茶”主要用于招待客人,做法是将新采的茶叶放入罐中烘烤,待茶叶噼啪作响时,快速向罐内注入沸水,此时罐内即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白族人视此为吉祥的象征。

纳西族喜欢喝“阿吉勒烤”,即“龙虎斗”茶,也是颇有意思的饮茶法:将茶汤倒入盛有白酒的茶盅内,有时也加入一点辣椒。这种茶要趁热喝下,味道刺激,让人全身发热,有解表散寒的功效。纳西族盐茶的做法与“龙虎斗”茶相近,只是杯中不放白酒而放食盐。

藏族的酥油茶,是把饮与食有机统一起来的典范。成年人每天要喝十多碗,一些老年人每天则要喝三次:第一次是清晨,在碗里放些炒面或干酪,然后冲茶,此为早点;第二次是中午,除喝茶外,还要吃些烤饼之类;第三次是傍晚,要围着火塘慢慢品,一直喝到快要睡觉为止。酥油茶是一种在茶汤中加入酥油等佐料,再经特殊加工而成的茶汤。酥油茶选用的是紧压茶,将茶煮好后滤去茶渣,再将茶水倒入竹筒内,同时加入酥油、核桃、花生、芝麻、鸡蛋等,用木棍在竹筒内上下抽打,待茶汤和各种佐料混为一体时,就可倒出饮用。酥油茶有消食去腻、醒脑提神、暖身御寒、补充营养的作用。与藏族杂居的纳西族,也喜欢喝这种酥油茶。

现代科学证明,茶叶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其中有95%是有机物,还有不到5%的无机物及大量微量元素,说茶叶是集日月之光华、聚大地之神韵的灵性之物一点儿也不为过。滇西各民族是对茶有了深刻而透彻的领悟,才把茶融入他们的生活,使饮茶内容变得丰富,饮茶方法变得多样,饮茶要求变得个性化,从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百年经典普洱鉴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