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
彝族火把节(陈春缘 摄)
历史上的彝族尚武,善射猎。《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古籍中所说的“西南夷”,其主体民族是彝族,“夷”字就是背负弓箭的意思。史书中还记述了古代彝族的习俗特征:“好巫鬼”“善讴歌”“尚黑”“死则烧其尸”。这些记述表明,几千年前彝人已形成了一个群体。彝族族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识别时才有的,源自古代礼器鼎彝的“彝”,有丰衣足食之意。
彝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的大族,有人口870余万,在几千年民族繁衍的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由于彝族几千年前就已创造了文字,种种文明被记载下来,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彝文古籍。彝人究竟何时开始用文字记事,各种观点说法不一,有说彝文有8000年历史的,有说有6000年历史的,更多观点则认为彝文产生于至今2400~2800年之间,不过三国时期彝文已经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贵州省大方县境内发现的《妥阿者纪功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彝文古籍,这通碑为蜀汉时妥阿者后人所立,有建兴年号,记载了蜀汉时罗甸国彝族君长妥阿者助诸葛亮南征的功绩。在这之后,彝文石刻、骨刻、木刻、模铸逐渐多了起来。到晋代以后,纸张成为彝文书写的主要材料,彝族的各种文化才被大篇幅完整地记录下来,成为今天所能见到的彝文古籍的主体。
彝文古籍是彝族繁衍生息的记录,是彝族古代社会的全息档案,是彝族的科学成果和精神成果,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保存至今的彝文古籍有数千种、数万册,思想博大精深,内容涉及彝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民间传统文化、宗教经典和世俗文献三大类,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彝文古籍中自然科学类的有很多,如《铣锅记》《马的来历》《谷仓记》《穿缎子》《病情诊断》《二十八穴针刺法》等,涉及农牧业、纺织、冶炼、建筑、医学等各方面。天文地理类的有《彝族十月太阳历》《十月兽历》《地球志》《乌蒙地界》等,其中《十月兽历》是用五言诗体写成的340行天文历法书,记载了古代彝族毕摩(祭师)戈施蛮创立十月兽历的过程及这种历法的基本原理。
彝文古籍印版
彝文化古籍代代流传,形成了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在彝族的心理意识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
军事类古籍涉及地形利用、安营扎寨、用兵计谋、策反敌兵、领兵统军等。宗教类的古籍有很多,分祭神祭祖、超度亡灵、占卜预测、诅咒驱神、祈福祷吉等几大类,有《普兹楠兹》《祭祖经》《祭天地经》《求福经》《给祖妣接魂经》《指路经》等,每遇战争、出行、耕种、婚嫁、建房及各类宗教性祭祀活动,祭师都要选择与其内容相应的经书进行吟诵。这些宗教典籍中包含了许多历史、哲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如《指路经》,本是超度亡灵时吟诵的经文,讲述了亡灵回归祖地的路线,后人正是凭借这条路线而判别先祖迁徙历程的。宗教类古籍中有一部《玄通大学》流行十分广泛,这是一部玄学理论巨著,内容由命理和测卜两部分组成,根据男女生辰、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十二宫辰、二十八星宿等的逢值推算婚姻、建房及一切重大活动的凶吉,并以所逢年、月的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测卜福祸。
彝族史诗壁画
哲学是彝文古籍的重要内容,除史诗、谚语、宗教和天文地理著作包含有大量古代思想外,专门的哲学著作还有《宇宙人文论》《物氏源流》《呗耄答辩经》等。这些著作以研究宇宙本原和人类本原为主,论证了事物运动规律,运用哲学思想思考社会和人生,还产生了大量“实用”的哲学著作,有劝善、敬老、讲诚信、崇尚勤劳、分辨是非、正视生死等方面的内容,如《礼法经》,就提倡人们要做讲仁义、与人为善、孝敬父母、办老实事的老实人,是教育后代的经典。
当然,彝文古籍中数量最多、价值最高的还是历史方面的著作。这类著作往往贯穿着历史的脉络,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充满了哲学的思辨。这类著作主要有三个类型:传说历史、实录历史、谱牒与迁徙。传说类历史多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如《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勒俄特依》《哈依迭古》等。《查姆》是一部有3500多行的韵文史诗,上部讲了天地起源的五个时代,下部讲了麻棉、绸缎、金银铜铁、纸和笔的起源,反映了古代先民朴素的唯物观和辩证思想,描绘出先民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的历程,展现了古代先民改造自然、创造文化的灿烂图景。《梅葛》也是一部创世史诗,从开天辟地,天神创造人、创造世界讲到人的繁衍、结婚、安家、农耕、丧葬,全诗共有七章。《勒俄特依》也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创世史诗,讲述了开天辟地、征服自然、创立家园、战胜灾害的故事,歌颂了多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内容涉及天地形成、人类及万物的起源和繁衍、彝族社会的发展演变及彝文化的形成。全诗各部分有机统一又独立成篇,主要篇目有《古候·曲涅的迁徙》《阿依楚屏》《火把节的来历》《彝族年的来历》《人为什么会说话》《打鱼》《猴子与蚱蜢交战》等,是一部史诗、神话、寓言和民间笑话的总汇。实录历史如《德布史略》《水西全传》《凤家的历史》等,记述的内容虽距今较远,但都翔实可靠。谱牒是研究民族历史的重要史料,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彝族上古社会是母女连名,中古以后是父子连名,对族源、支系的研究很有帮助。迁徙史籍记载了支系的形成、迁徙的路线和各个时代的生存状况,如《阿者后裔迁徙考》。
彝族史诗故事壁画
彝文化古籍代代流传,形成了真善美的价值体系和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在彝族的心理意识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如果把这种印记比喻为土壤,那么彝族人鲜明的心理特征、道德意识和文化习俗就是从这土壤里萌发并生长出来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