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藏族人民的精神主食
藏戏是我国戏剧艺苑中最具特色的剧种,起源于15世纪,成熟于17世纪,在藏区流行了500多年,至今仍盛演不衰。
藏戏的创始人是噶举派僧人唐东杰波。他出生于西藏昂仁,修行于康区,为谋利众生耗去了毕生精力。作为著名的藏医药学家,他发明的主治胃病的“沉道白色丸”至今仍被视为经典藏药。作为桥梁建造家,他从雅安沿茶马古道北路经康区至西藏,历时数十年,在沿途大江小河上主持修建大小桥梁100多座。起初,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历时三年而成功,后来就从信徒中选了聪明俊俏的七姊妹组成歌舞班,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众人,募集经费。桥梁竣工后,他们又聚众演出,以示庆贺。这便是藏戏的起缘。此后几百年间,经过僧人和民间艺人的加工、改造和提升,藏戏逐步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剧种,有了固定的演出程式,成为一种融歌唱、舞蹈、旁白、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并发展为多个流派,产生了许多剧目。
藏戏演出(多吉彭措 摄)
色达藏戏(多吉彭措 摄)
藏戏演出(多吉彭措 摄)
藏戏是一种广场戏,很少在舞台上演出。演出时化装简单,除戴面具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演出时一人在旁边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演员则专心致志地吟唱,唱腔高昂嘹亮,后台一般有帮腔。唱腔有多种,表现欢乐内容的叫长调(党仁),表现痛苦忧愁的叫悲调(党鲁),表现叙述内容的叫短调(党统),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靠唱腔的转换来表达。唱时有鼓、钹等乐器伴奏。每一唱段完毕,就有一段舞蹈,舞蹈过后又是唱段,唱时不舞,舞时不唱。舞蹈的动作很多,如爬山、行船、飞天、斗妖、礼佛等。
藏戏演出的时间可长可短,一部戏细唱细做,可演一两天,若只演两三个小时,则将剧中一些唱段省略,用道白介绍剧情。演出时间无论长短,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程式,必须完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温巴顿”,意为猎人净地,由身着猎人装、手持彩箭的演员首先出场,并高歌祝福,接着由着太子装的演员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随后是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世人共乐。猎人、太子和仙女的歌舞共同构成藏戏的序幕,与剧情是没有联系的。第二部分叫“雄”,是正戏。第三部分叫“扎西”,是正戏结束后的祝福告别仪式,由全体演员以歌舞形式向观众致谢,并进行募捐。
藏戏演出
由于藏戏深受藏族民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地产生了许多业余剧团。这些剧团由于地理、语言、历史和民俗的原因,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最终发展为多个流派。旧派也叫白面具派,演出时戴白色面具,动作、唱腔和化装都较为简单。新派也叫蓝面具派,演出开始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先出场。此外还有独角戏。在多个藏戏流派中,最具特色的是以德格藏戏为代表的康北地区的藏戏,有与西藏戏和安多戏迥然不同的特点。
康北藏区演出藏戏始于17世纪中叶。当时康北德格土司向巴彭措执政时,为宣扬佛法,命家庙更庆寺僧徒组织戏剧演出,要求在念央勒经期间选出喇嘛40人排练名戏《夏热巴》和《诺桑王子》。从“央勒”佛事活动结束后的七月一日凌晨开始,全寺僧众聚集在城郊,诵经祈祷后公演藏戏两天。从此这一习俗便延续下来,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七月一日的“央勒节”都有多家寺庙公演藏戏。康北地区藏戏演出的剧目和时间有着严格的规定和仪式,演出前先要举行隆重的烟祭和供神仪式,届时乐队演奏九层吉祥调,接着由两个戴面具的“阿查热”(瑜伽咒师)出场做一些滑稽表演。正戏开始时,先由“笨拉”执香引路,“婆罗让”出场,有唱有跳地概括介绍剧情。正戏演出过程中,唱、舞和念白相互交替。每部戏演出结束后,演员除饰国王、大臣、比丘、王妃者保持原装外,其余均换上喇嘛衣服,全体围成圆圈,由“婆罗门”“诺桑王”“安登王”各唱一段吉祥词以示结束,旧时演出结束后还要等土司、寺主和德格印经院管家依次给演员献过哈达后才能退场。德格藏戏演出过程中,咒师的滑稽表演占很大比重。这种与剧情无关联的表演不仅在正戏前是必不可少的,在正戏进行过程中也可即兴穿插,这不仅填补了正戏演员换装、休息的空场,也起到了调节观众情绪、烘托剧情的作用。德格寺庙藏戏的音乐和舞蹈属于民间音乐舞蹈和寺庙宗教音乐舞蹈的融合体,较之其他地方的藏戏有显著的特点。
格萨尔藏戏演出
藏戏演出(多吉彭措 摄)
藏戏是藏族民众创造的文化成果……在人们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心理的孕育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定型的作用,使人们的美丑观、善恶观和价值观得以固化,审美情趣得以提升,道德情操得以净化。
藏戏最初有很多剧目,经过加工、改造后保留到今天的剧目虽不多,但都是经典剧目,历代演出不衰,如《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朗萨唯蚌》《苏吉尼玛》《诺桑法王》《顿月顿珠》等,这些剧目是藏族人民的传统保留剧目。在康区北部的德格等地,最流行的则是《夏热巴》《诺桑王子》《甲羌》等剧目。藏戏的保留剧目个个人物鲜明、故事曲折、情节感人,每一部戏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光明战胜黑暗的斗争,赞美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剧目真诚热情地歌颂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勤劳、勇敢和智慧。有些藏戏的情节虽然来源于佛教故事,但经过改造加工,凸显了约己、施善和奉献精神,即便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夏热巴》就讲了一个以德报怨的生动故事:释迦牟尼成佛前曾降生为八只脚的狮子,名叫夏热巴;夏热巴虽然威猛,却性善,从不伤害弱小动物。一天,好猎的国王泽拥拉戈一行围猎时遇见夏热巴,即张弓射击、纵马追捕;追击途中,国王跌进深谷受伤,夏热巴见状,反而救起国王,让他骑在自己身上脱离了危险。国王得救后,十分崇敬夏热巴,从此不再狩猎,并禁止全国臣民狩猎。
藏戏是藏族民众创造的文化成果,由于数百年的演出、流传,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人们观念的形成和民族心理的孕育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定型的作用,使人们的美丑观、善恶观和价值观得以固化,审美情趣得以提升,道德情操得以净化。所以说,藏戏是藏族民众世代共享的精神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