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简介
《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这本书是由创作的,《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共有47章节
1
译 序
沙培德的专著《帝国之后:近代中国国家观念的转型(1885—1924)》英文版问世后,随即在海内外中国史学界取得广泛关注,不仅获得了“(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及...
2
序
(1) 本书主要是关于政治思想的研究。先来看一组简单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在清朝末期不再信奉皇帝了,并决定推翻有着两千多年、甚至某种程度超过三千年历史的君主制?是...
3
致 谢
(1) 在本书的多年研究过程中,我要感谢许多机构与个人。中国台湾科学委员会、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中国研究中心(中国台湾)、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顿)、国家人文基金会...
4
引 言
(1) 1914年冬至,冒着北京黎明前的严寒,袁世凯总统离开总统府前往天坛,在那里他代表国家主持了祭天仪式。美国公使芮恩施(Paul Reinsch)记道,袁世...
5
“帝国之后”
本书的书名是“帝国之后”(After Empire),但我并不是说今天的中国与旧帝国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我的意思是19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的精英就开始思考帝国之...
6
清朝君主制
清朝在17世纪中叶上台执政,一个满人王室率领的多民族军队从中国东北地区打败了正在崩溃的明朝,也占领了蒙古和中亚大部分地区。 (14) 清王朝以非汉人的统治阶层征...
7
清末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存在三大缺陷。第一,皇室、贵族和精锐的军事将领都是满人,与汉人不同,他们享受法律和政治特权。 (42) 在整个18世纪,清朝以相当高的技巧维护...
8
第一章 康有为的权力哲学与戊戌变法
(1) 1898年9月28日,6名男子在北京被处决。他们被称为六君子或烈士,象征着无私奉献的改革精神。他们被捕后等待接受审判,但由于皇室担心这是一场针对清朝的阴...
9
圣人康有为
康有为是广东省人,他是一个早熟的学生,也是一个视拯救中国为自身使命的人。 (15) 广东由于在清朝的国际贸易和热带农田中占据关键地位而长期繁荣,但直到19世纪,...
10
皇帝:权力与制约
康有为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首次系统地对他的政治与哲学思想进行了综合。 (29) 他在《实理公法全书》中用科学公理描绘了绝对的道德真理,提出了证明其观点的几何学...
11
中国改良主义者想象中的明治天皇
1898年夏,康有为敦促光绪皇帝以俄国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和日本明治天皇为榜样。彼得大帝展示了想要将落后的国家近代化,强大的皇帝可以做什么...
12
国家的今文经愿景
康有为是如何激发1895年至1898年改革派能量的爆炸式增长的?部分是由于他的才华和魅力,部分是由于他对神圣经典的强行的甚至是任意的重读。 (85) 尽管会引起...
13
第二章 梁启超与公民国家
(1) 康有为最杰出的弟子很快就在名声和影响力上超过了他。梁启超出生于广东一个有着良好教育但相对贫困的家庭。 (2) 在接受了正统的早期教育之后,梁启超在17岁...
14
关于帝国的必要性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梁启超利用康有为的三世演变概念来解释君主制的历史作用。他也开始在西方历史和政治领域广泛阅读,但尚未接受社会达尔文主义。 (15) 在梁启...
15
梁启超、明治日本及其他
跟康有为一样,梁启超在日本于19世纪70和80年代进行的大规模维新运动中发现了近代君主的榜样。与康氏不同,梁启超在1899年至1911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日本,...
16
政治秩序中的公与私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公的概念(公共、公共思想、公正、普遍主义)对清末文人至关重要。 (75) 许多激进分子将(幻想的)西方视为实现了中国联邦(天下为公)梦想的典范...
17
第三章 “主权”与被翻译的国家
(1)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西方关于国家的3种观点在清代知识分子中尤为重要:社会契约论、有机国家以及国际法定义的主权国家。这些观点也许不是全新的,但是它们一...
18
运动中的主权国家
1842年,清廷签署《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但这一条约对西方列强意味着什么,清廷几乎一无所知。对清廷来说,该条约是赋予外国人民一些特权以换取和平的一种手段,...
19
国家职能
尽管很抽象,但一个国家必须既要做事和行动,又要作为国家代表人民。惠顿的主权国家指的是领土的主人和国际体系的成员。在1885年出现的另一种翻译中,国家被定义为善良...
20
梁启超:走向国家主义
从19世纪90年代后期到1902年左右,梁启超支持卢梭主义者关于社会契约的观点,该观点强调合法国家必须根本上是民主的。而从1903年左右开始,梁启超转向强调政府...
21
无约束的国家主义
1903年,梁氏发表了伯伦知理的简洁译本,标志着他完全转向了国家主义。 (110) 梁启超随后宣扬了有机国家的学说,将国家的本质定义为强制,甚至看到了“专制”在...
22
第四章 渐弱的保守声音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著名政治家张之洞的著名论述。张氏在1898年提出这句话是为了同时鼓励改革和限制改革。实际上,他的论述早已成为事实,也就是说,受过教...
23
儒家改良主义
张之洞先是作为李鸿章的接替者,然后成为竞争对手,之后再实际取代李氏成为清廷最有力的改革声音(李氏于1901年去世),张之洞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在这方面,他更像曾国...
24
湖南人的反应:生活在三种联结中
张之洞采用一种理性的——主要是没有感情的——论证方式。1897年和1898年,湖南对康梁维新运动产生了更激烈的反应。这是维新运动的中心,梁启超、谭嗣同和其他儒家...
25
作为个人的政治
在哲学层面上,父子纽带和君臣纽带是一个:二者都以孝为基础,并且都植根于天理。但是在心理层面上,人们实际离家更近。晚清的保守派似乎没有想到这样的观点,即民主可能以...
26
第五章 身份、历史与革命
(1) 长期以来,“汉”这一身份符号在清朝是合法的人群类别。 (2) 晚清知识分子以此建立对等关系,把“汉”与国家地位、国家主权与排斥其他民族联系起来。这当中包...
27
种族科学
在清朝的最后几年中,从19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种族”成为政治论述中的关键词,与民族主义、进化论和社会等主题的讨论密切相关,但仍然含混不清且有多种意义。 (1...
28
种族意识与革命
大约1900年之前,激进的儒家主义与革命主义之间的区别都是模糊的。1898年后,清朝将改革派和革命派同等视为叛徒。1895年,孙中山(1866—1925)曾试图...
29
创伤与复仇
反满主义既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情感。无论是18世纪的和平还是高效的清朝审查制度,都没有完全消除对内战和17世纪征服的恐惧记忆。当整个城市不屈服于大清的征服时...
30
历史化身份,创造国粹(1)
有一群革命者经常提起“国粹”,这个词来源于日语“kokusui”。 (83) 国粹派的学者们将经典和其他古代文字、艺术、历史、文学和语言视为中国文化的宝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