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

第七章 中华民国成立

(1) 中华民国政府力量薄弱,财政机构混乱,政治环境复杂。区域和地方掌权者获得了更大的行动自由。袁世凯在世期间通过指挥一支还算统一的军队,将中国团结在一起。1916年他去世后,军阀主义就出现了,位于北京的中央政府也成了影子政府。1919年,孙中山组织了一个新的国民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8年国民党将中国大部分地区联合在孙中山的政治接班人蒋介石的领导下。蒋介石尊孙中山为国父,并将三民主义纳入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

但这都是后话了。1912年2月,袁世凯让清政府做出选择:让皇帝退位还是被彻底推翻。中华民国在袁世凯眼里并非一个被承认的后代,而更像是一个私生子。他继续尝试建立自己的“王朝”。事实上,革命过程中出现过许多“父亲”和不少“母亲”,只不过人们后来略过了故事中的这些“母亲”。也许关于“父母”的隐喻都应该被舍弃。1912年,袁世凯、孙中山和其他革命领导人所做的事情,都是试图在不提及“父母”角色的情况下进行统治。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国的政治斗争可以看作清末改革派与革命派斗争的延续。改良派设想了对中国政体进行有序的、受约束的、自上而下的重建。袁世凯可以加入这个阵营,梁启超认为在革命后自己可以与他一起工作也不足为奇。但是革命者并没有随着革命结束而消失,他们继续倡导着自下而上的更全面变革的愿景。 (2) 袁氏暗杀宋教仁,软禁章炳麟,迫使“孙派”再次流亡国外也不足为奇了。

具有象征意义的是,中华民国成立了几次。1912年1月1日,各省自选的代表在南京开会,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他们编写了临时宪法,并选举了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中山离开中国已经很久了,在与袁氏继续进行谈判的同时,他实际上是一个安全的折中选择。正如孙氏所坚持的,代表们采用了公历,以当年为中华民国元年。2月,南方革命者、袁氏北方军队和清政府就皇室的“优待条件”达成协议,终于为清朝皇帝退位扫清了道路。2月12日,清政府的退位诏书正式发布。该诏书将统治权移交给人民,并建立了共和立宪国体。不难发现,清政府的退位诏书不仅意在建立共和国,而且要植根于“天命”,这也符合人心。该诏书还声称是在实现“古代圣贤”的意图,他们认为帝国应该是天下为公,而不是偶然地赋予袁世凯权力,使其采取必要的实际措施。几天后,南京代表选举袁氏为新任大总统,他于3月10日宣誓就职。袁氏保持政府在北京的权力基础,并开始了新议会的选举。

1911年10月10日?1912年1月1日?1912年2月12日?1912年3月10日?中华民国是何时成立的?当人民通过其代表形成一个新国家时,革命行为是否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形式,一种自我合法化的暴力形式?还是清朝通过慷慨的退位创建了新国家?无论如何,中国当时有一部宪法和一位总统,不久就要举行议会的全国大选。本章和下一章着重于精英和知识分子对没有帝国制度的政治世界做出的尝试。本章探讨了革命后出现的政治仪式,下一章则讨论了在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民主和专制的思想是如何产生的。